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依托教材语篇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论文

依托教材语篇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论文

5

2025-02-05 11:36:3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阐述思维品质和语篇教学的内涵。指出《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结合实例提出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语篇背后的内涵,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合理质疑,帮助他们在真实语境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同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训练,在语言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图、跨学科融合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深度思考,提升思维品质。

  【摘要】阐述思维品质和语篇教学的内涵。指出《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结合实例提出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语篇背后的内涵,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合理质疑,帮助他们在真实语境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同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训练,在语言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图、跨学科融合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深度思考,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思维品质;教材语篇;小学英语;思维可视图;跨学科融合

  引言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英语教学要关注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注重其思维品质的提升(教育部2022)。然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教材语言知识的传授,不仅阻碍了学生的主动探究,而且非常不利于培养其思维品质。另外,小学生认知能力与语言水平的不对等性导致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常常缺乏吸引力,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其思维品质。鉴于这些现象,以深圳牛津版小学《英语》五年级教学为例,对依托教材语篇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课堂实践进行案例分析。

  一、思维品质的培养与英语语篇教学

  思维品质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反映了学生在思维层面,如理解、分析、比较、推测、批判、评价与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要关注对他们逻辑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要体现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学生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其多角度、全面地关注信息之间的内在关联与逻辑关系;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针对问题给出合理的解答;要引导他们能够迁移创新,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梅德明、王蔷2022)。

  作为课程内容六要素之一,语篇承载了基于主题的语言知识与文化,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文本素材。《课程标准》指出,语篇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传递文化内涵,引领价值取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育部2022)。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基于语篇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下面,结合教学案例从拓宽思维广度、提高思维深度、引导合理质疑三个方面阐述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如何依托教材语篇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批判性与创造性。

  二、依托教材语篇培养小学生思维品质的案例分析

  (一)融入跨学科知识,拓宽思维广度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对高段学生而言,教材中的有些学习内容太简单,常常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提高其思维品质了。鉴于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入跨学科知识,实践发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不仅有助于缩小不同学生之间认知能力和英语水平的差距,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宽思维的广度,获得思维品质的提升。

  下面,以深圳牛津版小学《英语》5A Module 4 Unit 10 Wind The sound of the wind的课堂教学为例,在Post task环节,教师在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后,将问题“为什么纸风铃声音小?”作为切入点,通过课堂实验让学生体验并发现不同材质的风铃在声音大小上的区别。学生在观察和体验过程中逐步找到问题的本质,即材质的软硬程度决定风铃声音的大小。在续编故事环节,教师提问:“Little Pig想再做一个风铃,你觉得什么样的风铃更好呢?”基于前一环节的科学实验,学生在课堂上给出很多创造性答案。由此可见,跨学科知识的融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地缩小不同学生之间认知水平和语言水平的差距。在融入跨学科知识后,学生对故事的学习也就不再局限于故事本身,而是能够跳出故事对所获信息进行更全面的思考,从而拓宽思维的广度,为之后的创造性表达奠定思维基础。

  【Post task部分课堂实录】

  T:The Little Pig’s wind-bell is too quiet,why?

  Ss:Because the wind is blowing gently.

  T:(take a metal wind-bell and blow it gently)How is the sound?

  (Ask the students sitting at the back of the classroom)

  Ss:I can hear the sound clearly.

  T:(take a book and shake it strongly)can you hear the sound?

  Ss:Yes.

  T:Is the sound loud?

  Ss:not very loud.

  T:Boys and girls,let’s think again.Why is the Little Pig’s wind-bell too quiet?

  Ss:Because it is made of paper.

  T:Good!Because the wind blows gently,and mostly because it is made of paper.But why the paper wind-bell is quieter than others?

  Ss:(discuss in pairs)because the paper is soft.

  Ss:Because hard things are easy to make sound.

  T:Great job!Little Pig wants to make another one,what’s your idea?

  Ss:He can make a shell wind-bell,because shells are hard.

  Ss:He can make a pen wind-bell/a stone wind-bell/a tin wind-bell/a glass wind-bell/a bottle wind-bell...

  (二)巧用思维可视图,提高思维深度

  知识可视化理论认为,将知识通过图解的方式表征出来,有助于构建和传递知识复杂的内在关系,以及对思维能力的整合和培养。鱼骨图、概念图、思维导图、阅读组织图的应用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促进其思维深刻性和逻辑性的提升(王志祥2016)。

  下面,以深圳牛津版小学《英语》5B Module 4 Unit 12 the giant’s garden的课堂教学为例,在While-task环节,教师通过提问逐步带领学生通过体验的方式寻找巨人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最后推理出故事想传递的道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鱼骨图(见下页图1),逐步梳理文章脉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地在大脑中进行信息整合,找出一环扣一环的因果关系。

image.png

  在小组活动环节,教师使用阅读组织图(graphic organizer)中的plot map(见下页图2)和story element map(见第183页图3),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展示了思维活动。在完成plot map或story element map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再次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关系,总体把握情节走向,最终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进行书面表达。思维可视图指引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章的词句等语言结构层面。此外,学生在完成阅读组织图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思维活动的层次,最终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image.png

image.png

  (三)设置问题链,引导合理质疑

  在语言教学中,教学活动必须符合真实语境。只有具有逻辑性和合理性的教学内容,才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可通过设置问题链的方法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引导他们合理质疑,培养其思维的批判性。

  下面,以深圳牛津版小学《英语》5B Module 3 Unit 9 Seeing the doctor A toothless tiger为例,教师结合故事情节,从in the text、beyond the text、about the text三个方面层层递进,设计问题链(见图4),让学生先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然后跳出文本,联系自我,引导他们思考新的结局,最后再次激活其对老虎的认知,使其讨论整个故事的合理性。

image.png

  在While-reading环节,学生在回答问题“狐狸为什么要拔掉老虎的牙齿?”时提到老虎最致命的武器是锋利的牙齿。这一解释在故事中是合理的。但是,到了Post task环节,当教师提到“老虎没了牙齿,谁会是下一个森林之王?”时,学生的回答就变得非常有趣。有的学生回答:“还是老虎,因为它的牙齿还会长出来。”基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再次提问:“既然老虎的牙齿始终都会长出来,那么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合理吗?”有的学生回答:“不合理,因为这不符合科学,老虎压根不会吃糖而且老虎一生会换很多次牙。”有的学生回答:“合理,因为这只是一个故事,在故事中,这个情节是合理的。”通过一系列提问,学生对故事语篇的思考越来越深入。最后,教师引入寓言这一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找到最适切的答案。

  【Post task教学实录】

  T:Well done!Boys and girls,the tiger is toothless now.Who will be the next king?

  Ss:The lion/the bear/another tiger/the tiger/...

  T:Still the tiger?Why?

  Ss:The tiger will have new teeth.

  T:Ok.So you think it will eat the small animals in the future.

  Ss:Yes.

  T:Good guessing.So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tory?Is reasonable or unreasonable?

  Ss:It’s reasonable because it’s just a story./It’s unreasonable because tigers don’t eat sweets and they will have new teeth.

  T:Your answers are amazing.In my opinion,this story is reasonable because it is a fable.Let’s watch a video about fable.

  Ss:(watch a video about fable)

  T:A fable is not a real story and it’s written to tell us a moral.

  结语

  培养思维品质对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教学中,重语言结构,轻语篇内涵的教学现象及学生认知能力与语言水平的不对等性,导致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培养其思维品质困难重重。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要改变观念,依托教材语言,充分挖掘语篇背后的内涵,学会结合学生的背景知识,鼓励他们提出合理质疑,引导其在真实语境中学习语言。此外,教师还要在深度思考和多维度思考方面积极引导学生。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运用思维可视图和融入跨学科知识等方式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思维训练,从而提升其思维品质。

  引用文献:

  教育部.202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梅德明,王蔷.202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志祥.2016.基于知识可视化理论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尝试[C].2016年江苏省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现场观摩研讨活动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