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庆园博园景观资源的研学课程设计论文

2023-03-16 09:46:17 来源: 作者:lvyifei
摘要:摘要:为了使研学课程与校内课堂教学有效衔接,文章首先阐述了研学课程设计理论基础,然后论述了重庆 园博园开展研学旅行的资源概况与社会需求,最后论述了基于重庆园博园景观资源的研学课程设计。
摘要:为了使研学课程与校内课堂教学有效衔接,文章首先阐述了研学课程设计理论基础,然后论述了重庆园博园开展研学旅行的资源概况与社会需求,最后论述了基于重庆园博园景观资源的研学课程设计。
关键词:研学课程;景观资源;重庆园博园
研学旅行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与旅游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兴起,并引发了广泛关注。但由于大多数人对研学旅行的认识不够清晰,以及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专业人才培养措施等,导致研学课程同质化严重、没有与校内课程进行有机结合[1-2]。国内现有研究多是从旅游学角度出发,较少从课程与教学的视角出发进行探究,且大多停留于现象讨论层面,缺乏系统的研究[3]。此外,研学课程设计对研学旅行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使研学旅行能够常态化的根本[4]。目前,许多教师对研学旅行课程属性的认识还不清晰,仅将其当作校外主题活动,缺乏专业的课程设计与规划,并没有体现出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与意义[5]。研学旅行课程作为创新型的综合实践课程,既要有校内传统课程的教育特征,也要具有户外课堂的特有功能。曲小毅[6]认为研学旅行应当是轻松地玩、自由地学,如此才能使研学课程与校内课堂教学有效衔接,避免课程研发落入应试教育的窠臼。
本文主要从研学课程设计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以重庆园博园为载体,通过实地调研、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对园内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进行提取,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获取公众对园博园的研学需求及建议。接着根据调查结果,结合研学课程设计要求和实践育人的需求,利用园内景观资源进行研学课程设计,以期为后续相关课程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一、研学课程设计理论基础
(一)研学课程属性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颁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后续出台的相关政策均体现了研学旅行课程归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吴颖惠等[7]指出,研学旅行要想从校外活动形式升级为课程,就必须把握好课程的关键要素、课程设计策略、实施路径和组织方法,这样才能有机融入校内课程体系。董艳、刘晓宇等[8-9]指出,研学旅行的课程化、标准化是促使其常态化、提升实践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
(二)研学课程设计原则
研学旅行课程既然归属于课程类别,就应当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满足课程设计的要求,有完整的课程设计和课程结构,包括课程纲要和具体的各主体活动单元,如课程的简介、背景、目标、主题、评价和活动方案设计。同时,研学旅行课程也具有区别于学科课程的特殊性,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更多的是由直接经验与活动构成的体系,而学科内容则侧重于传授书本知识。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更倾向于以学生为主体,采取任务驱动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侧重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研学课程设计步骤
通过借鉴泰勒现代课程理论和多尔后现代课程理论,朱洪秋[10]提出了“三阶段四环节”的研学旅行课程模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与“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课前主要包括研学基地的选择、课程目标的确定、组织架构、研学手册制作等前期工作;课中则侧重于课程实施、安全管理、过程性评价等;课后应注重成果展示、课后评价和反思总结。
二、重庆园博园开展研学旅行的资源概况与社会需求
在研学基地的选择上,吴颖惠等建议最好选择人文与自然F顾的实践基地,这样课程设计既能落实学科实践活动,又能彰显研学旅行实践育人的价值。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对外交流的增多,我国园林和园林博览会都得到了繁荣发展,全国多地都举办了国家级及世界级的园艺博览会。园博会成了一种集文化和技术于一体的专业性展览,展现了景观设计的理念与创造力。其在方寸之地,以丰富的设计表达方式进行展园设计,展现地域风情与文化特色[11]。
(一)重庆园博园开展研学旅行的资源概况
重庆园博园是第八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的会址,属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总占地面积为2.2 km2,湖体河流水域面积约为0.6 km2,拥有4大功能区、26个景区,以及134个国家、城市和个人建造的127个展园。园内拥有660余种植物,绿地率达86.9%。这些展园在建造过程中,将地区的文化、历史融入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特色文化和建造智慧,并和自然景观形成了有机融合,十分有特色。同时,相较于其他地方的园博园,重庆园博园巴渝特色鲜明,展园整体水平较高,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方面的研学资源。而在展会后,重庆园博园依然保持着较高的管理和维护水平。
(二)重庆园博园开展研学旅行的社会需求
重庆园博园是“重庆市研学旅行示范基地”“重庆市科普教育基地”。相较于其他城市公园,重庆园博园特色鲜明、自然资源优越、人文内涵丰富,适宜开展相关研学课程。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以及对相关学者基于网络数据对重庆园博园游客的分析结果进行梳理,对人们对园博园的认识和研学课程的需求进行了解。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250份,其中家长与学生占比均为50%。结果显示,大部分人都没有参与过研学课程,同时参观过园博园的大多数人对其中丰富的植物资源、多元的国内外文化、特色的建筑和园林艺术有较大兴趣,但缺乏深入了解的途径,有开展研学课程的需求。同时,高银等[12]基于网络数据对重庆园博园景观游客感知的研究显示,重庆园博园的整体评价中积极情绪占比为79.92%,整体情感倾向正面、评价较高,表明重庆园博园的建设质量较高,给游人留下了较正面的印象,能够开展相关研学课程。游客对主题建筑类景点的设计风格、人文内涵、观赏性、生态性的关注度较高。以上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园博园具备开展研学的条件,人们对重庆园博园的印象和评价较好,对展园的设计、文化内涵、生态性有较高的兴趣,但了解不够深入,有开展研学课程的需求。
目前,研学旅行的开展受到了路程、费用、场地等因素的限制,但研学旅行并非一定要走出城市,身边的公园、绿地都是鲜活的资源与教材,武汉市成功开展的城市公园自然笔记和绿色生态研学旅行就是特色、普惠研学的优秀案例。重庆园博园周边中小学可以积极探索尝试,利用其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开展相关研学课程。
三、基于重庆园博园景观资源的研学课程设计
基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重庆园博园内可以开展多种类型的研学课程。城市公园本身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既可以让学生认识、接触自然,普及自然科学知识,也可以促进城市公园的可持续发展[13],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园内的植物、动物、水体、地形等自然要素,运用景观感知理念,开展自然教育课程;通过挖掘园内丰富的国内外人文景观建筑、小品、铺装等景观元素的内涵和背景故事,结合展园地区文化等开展园林类课程和人文历史类课程;园内在水治理、园林建造上运用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可开展生态与科技相结合的研学课程。
下面以园林艺术文化为主题,并以北方园林展区作为示范,通过对展园内的雕塑、铺装、景观建筑、植物等景观文化内涵的提取和归纳,说明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对展园要素进行提取的重点和内容的可发散方向,再以重庆园博园内特色的巴渝园为例,针对不同学龄段学生的需求,进行研学课程的具体设计。
(一)展园特色景观文化内涵挖掘—以北方园林展区为例
北方园林展区位于重庆园博园的西南侧、荟萃园以南的山谷,占地44 900 m2,展示了北方园林的恢宏大气、雄伟壮美和各地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根据展园景观要素,对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具体如表1所示。
(二)研学课程设计步骤—以巴渝园为例
根据朱洪秋提出的“三阶段四环节”理论,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研学课程设计,并结合发展心理学和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针对不同学龄段学生进行纵向设计。
1.课前阶段:确定研学目标、建立组织架构、编制研学手册。第一,确定研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个维度,并进行细化,如表2所示。
其中,自然类课程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与校内科学课、生物课、地理课中的动植物、地质地貌、生态系统等学科知识进行结合;人文历史类课程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与校内语文课、历史课、美术课中的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美学鉴赏等学科知识进行结合。
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和《意见》要求,低幼年级的学习以了解为主,任务的难度应适当简化或由教师辅助完成,主要是增强学生对家乡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了解;中学阶段以学习掌握为要求,可设置较复杂的探索性问题,同时与物理、地理、历史等学科内容进行结合,让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初中阶段增加对市情、县情的了解,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使其树立未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和决心;高中阶段应明确这一责任和担当,并形成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14](一)重庆园博园开展研学旅行的资源概况
重庆园博园是第八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的会址,属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总占地面积为2.2 km2,湖体河流水域面积约为0.6 km2,拥有4大功能区、26个景区,以及134个国家、城市和个人建造的127个展园。园内拥有660余种植物,绿地率达86.9%。这些展园在建造过程中,将地区的文化、历史融入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特色文化和建造智慧,并和自然景观形成了有机融合,十分有特色。同时,相较于其他地方的园博园,重庆园博园巴渝特色鲜明,展园整体水平较高,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方面的研学资源。而在展会后,重庆园博园依然保持着较高的管理和维护水平。
(二)重庆园博园开展研学旅行的社会需求
重庆园博园是“重庆市研学旅行示范基地”“重庆市科普教育基地”。相较于其他城市公园,重庆园博园特色鲜明、自然资源优越、人文内涵丰富,适宜开展相关研学课程。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以及对相关学者基于网络数据对重庆园博园游客的分析结果进行梳理,对人们对园博园的认识和研学课程的需求进行了解。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250份,其中家长与学生占比均为50%。结果显示,大部分人都没有参与过研学课程,同时参观过园博园的大多数人对其中丰富的植物资源、多元的国内外文化、特色的建筑和园林艺术有较大兴趣,但缺乏深入了解的途径,有开展研学课程的需求。同时,高银等[12]基于网络数据对重庆园博园景观游客感知的研究显示,重庆园博园的整体评价中积极情绪占比为79.92%,整体情感倾向正面、评价较高,表明重庆园博园的建设质量较高,给游人留下了较正面的印象,能够开展相关研学课程。游客对主题建筑类景点的设计风格、人文内涵、观赏性、生态性的关注度较高。以上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园博园具备开展研学的条件,人们对重庆园博园的印象和评价较好,对展园的设计、文化内涵、生态性有较高的兴趣,但了解不够深入,有开展研学课程的需求。
目前,研学旅行的开展受到了路程、费用、场地等因素的限制,但研学旅行并非一定要走出城市,身边的公园、绿地都是鲜活的资源与教材,武汉市成功开展的城市公园自然笔记和绿色生态研学旅行就是特色、普惠研学的优秀案例。重庆园博园周边中小学可以积极探索尝试,利用其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开展相关研学课程。
三、基于重庆园博园景观资源的研学课程设计
基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重庆园博园内可以开展多种类型的研学课程。城市公园本身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既可以让学生认识、接触自然,普及自然科学知识,也可以促进城市公园的可持续发展[13],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园内的植物、动物、水体、地形等自然要素,运用景观感知理念,开展自然教育课程;通过挖掘园内丰富的国内外人文景观建筑、小品、铺装等景观元素的内涵和背景故事,结合展园地区文化等开展园林类课程和人文历史类课程;园内在水治理、园林建造上运用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可开展生态与科技相结合的研学课程。
下面以园林艺术文化为主题,并以北方园林展区作为示范,通过对展园内的雕塑、铺装、景观建筑、植物等景观文化内涵的提取和归纳,说明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对展园要素进行提取的重点和内容的可发散方向,再以重庆园博园内特色的巴渝园为例,针对不同学龄段学生的需求,进行研学课程的具体设计。
(一)展园特色景观文化内涵挖掘—以北方园林展区为例
北方园林展区位于重庆园博园的西南侧、荟萃园以南的山谷,占地44 900 m2,展示了北方园林的恢宏大气、雄伟壮美和各地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根据展园景观要素,对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具体如表1所示。
(二)研学课程设计步骤—以巴渝园为例
根据朱洪秋提出的“三阶段四环节”理论,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研学课程设计,并结合发展心理学和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针对不同学龄段学生进行纵向设计。
1.课前阶段:确定研学目标、建立组织架构、编制研学手册。第一,确定研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个维度,并进行细化,如表2所示。
其中,自然类课程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与校内科学课、生物课、地理课中的动植物、地质地貌、生态系统等学科知识进行结合;人文历史类课程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与校内语文课、历史课、美术课中的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美学鉴赏等学科知识进行结合。
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和《意见》要求,低幼年级的学习以了解为主,任务的难度应适当简化或由教师辅助完成,主要是增强学生对家乡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了解;中学阶段以学习掌握为要求,可设置较复杂的探索性问题,同时与物理、地理、历史等学科内容进行结合,让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初中阶段增加对市情、县情的了解,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使其树立未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和决心;高中阶段应明确这一责任和担当,并形成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14]。。
第三,建设教学资源库,包括研学手册、教案、科普图文、科普视频。巴渝园位于重庆园博园中轴线上,濒临龙景湖畔,占地约8 000 km2。沿湖远眺巴渝园,吊脚楼群依山傍水而建,全景巍峨壮观。教师可以吊脚楼进行引入,带领学生欣赏这一美景,再组织问题探讨,从而引出课程内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巴渝园,进行游览,通过对选址布局、植物形态种类、山石造景、置石种类形态、建筑特色等进行观察记录,了解巴渝园林的风貌特色。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分组,引导学生通过对巴渝历史景观墙上的内容进行观察学习,了解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和重大历史事件,课中则由小组进行讲解,并结合相关影视资料,讨论其背后蕴藏的精神品质。最后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巴渝民俗雕塑,了解传统民俗和雕塑相关知识。概言之,可根据不同学龄段特进行针对性的研学课程设计,以吊脚楼部分为例,具体如表3所示。
2.课中阶段:注意乘车管理、食宿管理、活动管理。前两项管理通过提前对接、建立多级关系网,加上学生活动性小,相较活动管理更加可控。因此在课程中教师还需注意活动不宜过于分散,将课程模块化、微型化、个性化,并通过过程性评价进行约束,将课程内容落实,避免走马观花。
3.课后阶段:进行研学成果展示、成绩评定和反思总结。学生课程评价应当是多元化的,包括课程参与的积极性、提问和思考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作业(如游记、模型作业、摄影作品、手抄报、研学手册、PPT等多种形式),具体可由教师、学生本人、同伴、家长共同完成评价。课程评价的目的不是衡量好坏,而是让学生认识到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总结[15]。同时,教师要进行问题总结和反思,找到课程存在的不足,并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这样才能打造优质的研学课程。
四、结语
重庆园博园面积辽阔,园内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保存较完好,具备一定的研学价值,可以开展多种形式和类别的课程。在疫情影响下,人们的出行受到限制,而重庆园博园内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可以为人们提供学习和了解国内外文化的窗口。希望未来园方、学校、社会组织能够多方共同<力、加强合作,不断探索创新,利用园内资源打造出特色的多学科融合的研学课程,为相关研学课程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同时也为重庆园博园的可持续运[和发挥教育功能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田振忠,吴自英,廖雨婷,等.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地理研学旅行研究进展[J].地理教育,2021(11):56-60.
[2]汤静,朱海峰.研学旅行研究的低层级困境及其超越:基于CiteS-pace V软件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5(3):92-101.
[3]荆文风.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4]胡航舟.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5]邓纯考,李子涵,孙芙蓉.衔接学校课程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20(12):58-64.
[6]曲小毅.研学旅行课程化的路径探讨[J].教学与管理,2020(6):44-46.
[7]吴颖惠,宋世云,刘晓宇.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21(3):67-71.
[8]董艳,和静宇,王晶.项目式学习:突破研学旅行困境之剑[J].教育科学研究,2019(11):58-63.
[9]刘晓宇.研学旅行课程主题深化的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1(25):38-40.
[10]朱洪秋.“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J].中国德育,2017(12):16-20.
[11]郝欢焕,张建林.中国(重庆)园博园城市展园地域文化[造与景观设计表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2(9):173-178.
[12]高银,张建林.基于网络数据的重庆园博园景观形象游客感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6(3):132-141.
[13]马双丽,何婷,赵雅慧,等.城市公园自然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0):66-69.
[14]李艳,陈虹宇,陈新亚.核心素养融入的中国研学旅行课程标准探讨[J].教学研究,2020,43(3):76-85.
[15]万剑敏,熊童欣.风景区型科普教育基地PBL研学课程设计研究:以江西凤凰沟景区为例[J].江西科学,2019,37(6):997-1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