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学”培养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核心素养论文

2023-03-13 14:33:52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文章以英语专业职业技能大赛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近5年参赛学生,对“以赛促学”培养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效果进行调查,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教师观念的转变与自身素养的提升是前提;课堂是主阵地,“赛教融合”是主要教学模式;变终结性评价为表现性评价是核心;等等。
摘要:文章以英语专业职业技能大赛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近5年参赛学生,对“以赛促学”培养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效果进行调查,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教师观念的转变与自身素养的提升是前提;课堂是主阵地,“赛教融合”是主要教学模式;变终结性评价为表现性评价是核心;等等。
关键词:核心素养;“以赛促学”;高职英语专业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1]。核心素养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用于指导人才培养具体实践[2]。基于此,一线教师要从学校的类别和性质出发,从实践层面不断探索“如何立德,如何树人”。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3]。
近年来,笔者多次辅导学生参加山西省职业技能大赛的英语口语大赛和教育教学技能竞赛,发现参赛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养明显提升。那么,具体哪些素养能提高,提高的程度是否有差异?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把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抓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对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近5年参赛学生,以了解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具体作用,并由此提出教学改革策略。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具体要求为指导,以英语专业职业技能大赛为例,以了解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为目的设计问卷。问卷由两部分组成,共35个问题,1~4题为第一部分,以了解参赛学生的基本情况:参赛项目、备赛时间、是否升本、已毕业学生的工作性质。5~35题为第二部分,其中5~14题为文化基础方面,15~25题为自主发展方面,26~35题为社会参与方面。通过这31个问题可从不同角度了解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的影响。
此次问卷主体部分的31道题结构一致,题干陈述的是通过参赛各方面发生的变化。调查对象根据自己备赛和参赛经历,从“很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很同意”五个选项中选择一项,“很不同意”表示完全不认同,参赛完全不能促进某种核心素养的提升;“不同意”表示不认同,即参赛不能促进某种核心素养的提升;“一般”表示中立,即没什么明显的影响;“同意”表示认同,即参赛能促进某种核心素养的提升;“很同意”表示完全认同,即参赛完全能促进某种核心素养的提升。
此次研究中,调查对象为近五年参加山西省职业技能大赛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主要来自山西太原、运城、临汾、晋中、忻州等各职业(师范)院校。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份,可以代表山西省参赛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SPSS 26.0进行分析,信度克朗巴哈系数为0.975,大于0.9,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很高;分析项的TITC值均大于0.4,说明分析项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综合说明数据信度质量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技能大赛能极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从问卷结果来看,针对主体部分的31个问题,选择“很同意”的为1 189人次,占比40.8%;选择“同意”的为1 453人次,占比49.9%。问卷整体认同度达90.7%,可以说有90.7%的调查对象认为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能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如表1所示。
具体到每个问题,如图1所示,每道题的认同度,选择“同意”与“很同意”的比例之和,最高为96.81%。31个认同度的问题中,认同度在90.00%以上的有21个问题,认同度在80.00%~89.00%的有9个问题;认同度在79.00%以下的只有1个问题,即“人文积淀”,占比67.02%。说明被调查对象认为参赛能极大提高绝大部分的核心素养。
(二)职业技能大赛对三大方面核心素养的提高都有极大作用,但其影响并不均等
如表2所示,按照每个问题所属方面归类,统计每方面所有问题中,选择“很同意”“同意”及两者之和的频数和百分比。从表2可以看出,“很同意”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自主发展(42.1%)、社会参与(40.6%)、文化基础(39.6%);“同意”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会参与(50.3%)、自主发展(50.2%)、文化基础(49.0%)。所以,认同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自主发展(92.3%)、社会参与(90.9%)、文化基础(88.6%)。即参赛最能提升自主发展方面的核心素养,其次是社会参与方面,最后是文化基础方面。
认同度在90.00%以上的21个问题中,自主发展方面有9个,涉及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自我管理及健全人格等基本点;社会参与方面有7个,涉及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问题解决与技术运用等基本点;文化基础方面有5个,涉及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点。从每一道题目的认同度也能看出,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对自主发展方面的核心素养提升作用最大,其次是社会参与方面,最后是文化基础方面。
(三)职业技能大赛对六大素养不同程度的影响
问卷主体部分的31个问题的题干是结合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六大素养的具体表述,调查发现,参赛学生对六大素养提升的认同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会学习(94.68%)、科学精神(93.39%)、实践创新(92.82%)、健康生活(90.24%)、责任担当(89.72%)、人文底蕴(83.83%)。说明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对六大素养的促进作用从大到小依次是:学会学习、科学精神、实践创新、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人文底蕴。
就学会学习而言,课题组的另一份调查发现,只有16.93%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会制定阶段性学习计划;有18.49%的学生会在学习中进行总结反思。可见,有80.00%以上的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没有制定系统的阶段性计划,不会经常反思,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会学习。备赛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备赛计划,科学管理自己的时间、精力、情绪。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对参加山西省职业技能大赛的学生调查结果如下:通过参赛,我对学习的态度更积极,能自主学习(同意47.87%;很同意46.81%);通过参赛,我具备随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与策略进行审视与调整的意识(同意50%;很同意43.62%);通过参赛,我更加善于总结与反思(同意55.32%;很同意41.49%)。由此可知,有90.00%以上的学生通过参赛,能够自主学习,随时审视自己,发现问题能及时调整;有96.8%的学生认为通过参赛,自己更加善于总结与反思。同时,被访谈的学生明确表示,除了备赛,还有日常的学习需要F顾,所以会坚持每天制定计划,合理分配时间,晚上及时总结,查缺补漏,甚至写备赛日志,学习效率与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四)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核心素养长远发展的影响
核心素养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体现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终身连续性,最初在学校培养,之后在一生中不断发展完善[4]。
1.提高学生升学的概率。2022年2月,教育部召开第三场教育新春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情况,陈子季提到,“目前全国专升本的比例已达20%,下一步我们将力争让更多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本科教育”[5]。本研究调查的94名参赛学生专升本率为63.82%,远高于全国专升本的比例。笔者认为,这与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关系非常密*,他们在备赛过程中更加理解学习的价值,学会了独立思考与判断,提高了抗挫折能力,具备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进而提高了升本的概率。而在进一步学习深造过程中,又会促进他们的核心素养不断提升,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潜能。已工作的参赛选手在访谈中谈到自己获得了县级“中小学课堂大赛一等奖”“演讲比赛二等奖”“教学能手”等荣誉。并且明确表示:通过比赛有了实践经验,工作中更自信,更有把握;生活和工作中遇到挑战时,能秉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思辨能力也大幅提升,即学生通过参加比赛,使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进而提高了职业发展U力。只要具备了积极向上的态度、健全的人格和解决问题的意识,那么学生在工作中的各项素养就会不断提升与发展,而发展核心素养提升工作又会更出色,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概括来说,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可发现: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能极大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且对自主发展方面的素养提升最大,其次是社会参与方面,最后是文化基础方面。具体到六大核心素养,提升最明显的是学会学习和科学精神,人文底蕴素养提升最不明显。核心素养的提升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与职业发展,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自身的发展又能促进核心素养不断提升。
三、讨论
职业技能大赛能极大提升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比赛对核心素养提升的积极作用,从一线教学实践出发,充分挖掘比赛的全面育人价值,将比赛精神与作用贯穿日常教育教学活动,采取“赛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与自身素养的提升是前提
教师是影响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因素,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6]。教师要改变英语专业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传统观念,变“知识本位”为“素养本位”,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目标。同时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素养,通过不断学习与研讨,全面深刻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具体的课程特点与教学内容,将“培养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进一步转化为*实可行的教学标准与要求。
(二)课堂是主阵地,“赛教融合”是主要教学模式
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主要在课堂。教师可借鉴职业技能大赛的形式,把竞赛引入课堂,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为“赛教融合”的教学,变讲台为学生展示的舞台。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每4人左右为一个固定的小组,每组设一名组长,由其在小组内部负责每次竞赛的组织、安排、协调,并记录课前小组准备情况,同时课后要进行反思总结;在外部负责与教师和其他组长沟通。
该教学过程大致可以表述为TPSA,即“任务(T-Task)—准备(P-Preparation)—展示(S-Show)—评价(A-As-sessment)”。①任务:教师根据学期进度,提前一周安排教学任务,包括学习主题、内容要求、竞赛方式、评分规则。同时,根据每单元内容采取不同的竞赛形式,如讲述中国故事、角色扮演、情境交流、教学模拟比赛、演讲、辩论赛、导游、诗词比赛、知识抢答、知识闯关等。②准备:收到任务之后,小组集体研究,分解任务,规划进度;小组成员各司其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完成任务。③展示:根据需要,小组全部或部分成员上台展示。④评价:教师和各小组代表根据评分规则对各小组的课前准备和课堂表现打分,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补充;学生写反思总结。
这一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材料开展的活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体现在为学生选择发展的材料或环境[7]。这种引入竞赛形式、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实质就是教师选择教学材料与竞赛形式,而学生是真正的主体,由此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变成学生的集中展示与竞赛;评价变成师生现场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素养等做出综合判断,督促其不断发展。
(三)变终结性评价为表现性评价是核心
高校的各个专业,特别是文科类专业普遍存在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考前两周突击复习的现象,这是因为高校长期采用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与体验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主要是通过观察学生在真实情景或模拟真实情景中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情绪、情感、意志、知识、能力等,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8]。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目标、表现性任务和评分规则是表现性评价的三个核心要素[9]。
“赛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具体目标因每次学习任务而变化。如英语口语大赛就是根据不同的比赛环节,从“内容、条理、语言、举止、协作、表现力”等方面进行评定;教育教学技能竞赛是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比赛形式,并根据比赛形式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设计评价目标与规则。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前准备、课后总结情况分别打分,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每次打分可累计,以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期末成绩即为本学期每次成绩的综合。
(四)课外定期举办形式多样、规模不一的比赛是有效补充
课外比赛可打破具体学科与时间的限制,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实现课堂内外相结合、教学与比赛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外语类赛事对促成学生语言学习的动态竞争常态化的重要作用[10],并在课堂之外设计多种比赛,以充分发挥比赛的价值。
教师在设计比赛时要注意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职业素养相融合,结合学生特点及所处学习阶段,分阶段、分层次有计划地设计不同的竞赛。例如,针对大一新生设计“英语词汇大比拼”“英语书写比赛”“英语美文朗诵”“英语歌曲演唱”等知识性基础性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培育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其科学精神。大学中期阶段,设计“英语写作比赛”“讲述中国故事”“英语小话剧”“英语辩论赛”等文化类思辨类竞赛,以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培养其严谨的求知态度。针对毕业生,设计“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口语大赛”“英语教育教学技能竞赛”等紧密结合职业素养的综合性比赛,并注重活动话题的选择,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在如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与改革。一是对2021年参加山西省职业技能大赛的三名学生进行全程跟踪,记录其变化成长。二是制定并实施了外语系第二课堂活动方案,即参照职业技能大赛的模式,举办了教资知识竞赛、英语口语大赛、教育教学技能竞赛。三是选择基础英语、英语口语训练、文化译介三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探索与完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
总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也是指导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要树立“素养本位”的教育观,促使学生不断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笔者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调查、访谈发现职业技能大赛能极大地促进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提出“赛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层面对三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日后,笔者将不断<力,探索更多更具体的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EB/OL].(2016-09-14)[2022-04-05].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914/c1053-28714231.html.
[2]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6-73.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2-04-05].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47348.htm.
[4]周梅香,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探析: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高教论坛,2017(2):90-95.
[5]教育部举行教育新春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EB/OL].(2022-02-23)[2022-04-05].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jyb/Document/1720728/1720728.htm.
[6]林崇德.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2):145-154.
[7]胡定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展观及其教学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56-62.
[8]伦茨,威尔士.变革学校:项目式学习、表现性评价和共同核心标准[M].周文叶,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20.
[9]安富海,管起燕.我国表现性评价研究20年:问题与反思[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6):35-40.
[10]戚莹莹,李漠.外语类赛事对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的研究[J].智库时代,2020(5):172-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