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本科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以六盘水师范学院为例论文

本科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以六盘水师范学院为例论文

9

2024-12-18 11:52:48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实验室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及提供社会服务的主要阵地。通过对历年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的分析,发现事故主要源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摘要:实验室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及提供社会服务的主要阵地。通过对历年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的分析,发现事故主要源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近年来,六盘水师范学院在“全员、全面、全程”理念的指引下,针对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养低下、安全技能缺乏及物的不安全状态等问题,提出安全课程建设、实践技能培养、文化氛围营造“三位一体”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构建以实验室安全课程建设为核心、培训考核为手段、文化打造为支撑、安全操作和应急演练为抓手的安全教育格局,旨在为师生安全素养提升及实验室安全状态的保持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实践技能;文化氛围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实验室体现出体量大、种类多的特点,加之实验人员流动性大,并且安全意识淡薄,为实验室安全埋下了隐患[1]。为提升师生实验室安全素养,六盘水师范学院在长期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安全课程建设、实践技能培养、文化氛围营造“三位一体”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2]。

  2017—2023年,国家出台了《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规范》等系列文件,提出高校要按照“全员、全面、全程”的要求,持之以恒抓安全教育及宣传培训工作,做到安全教育“入脑入心”[3]。尽管如此,近年来,依旧事故频发。据教育部及相关研究统计,人的因素导致的实验室事故占事故发生总数的80%,其中,违章操作、设备使用不当或操作不规范、对化学品的特性认识不足、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未落到实处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4]。具体来说,主要原因是实验人员对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素养低、事故发生后处置不当以及实验室的不稳定状态等[5]。

  一、本科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开展现状

  目前,部分地方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尚处于“堆积式、表演式、零散式、说教式”的起步状态,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的情况,重理论、轻实践,重通识教育、轻专业教育;缺少一支稳定且专业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未形成科学、实用的实验室安全文化;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实验室、不同的仪器设备、不同的实验项目对安全的要求各异,但实验室安全教育却“一刀切”,培训效果差[6]。

image.png

  二、国内外本科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先进经验

  在国外,牛津大学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既包括常规内容,也涵盖专业培训,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补;利兹大学采用培训、考试、观摩操作、陪同操作和独立操作的五步法对贵重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开展培训;部分大学某些实验室对出现违规操作行为的实验人员分别给予警告、暂时禁入实验室、取消进入实验室权限等惩罚,其再次进入实验室需参加培训并通过考核。

  在国内,复旦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实验室课程与考试融为一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教育课程与考核体系;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陆续成立了实验室安全督查队伍;浙江大学组织编写了《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参考手册》,从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安全教育等方面进行全面解读,为安全教育培训提供了指南。

  三、本科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建设实践

  在分析国内外本科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安全课程建设、实践技能培养、文化氛围营造“三位一体”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通过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标准统一的实验室安全培训课程,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德才兼备的高水平专业化实验室安全督察队伍,搭建一个分类施教、按需施训、动态考核的实验室安全培训平台,构建起学校、院系、实验室三级联动互补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通过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线上线下混合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普及实验室安全知识,逐步消除实验人员经验误区和知识盲区,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操作技能,提升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实验管理人员的履职能力。同时,逐步形成“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控制”的安全教育格局,营造人人重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抓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

  (一)实验室课程建设

  一是通识安全课程。该课程涵盖实验室安全基本知识、实验室水电安全、实验室消防安全、特种设备安全、急救事故与应急处理、个人安全防护、实验室安全工作规范等内容。教师可以从安全基础知识入手,系统介绍事故预防措施、事故应对、事故发生后的处理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处理安全事故的能力,通过课程学习并完成准入考试,使新生初步掌握安全知识,这对学生后期安全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院系安全课程。院系围绕本校学科专业特点开展专业性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既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各实验室的共性需求从通识课程中选择相应的内容作为师生的必修内容,又可以根据学科专业需求建设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对于化学、生物、机械等高风险院系和化学化工、冶金工程、机械与电气类等专业,逐步将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开设相关必修或选修课程,建立并落实首堂实验课必讲安全制度。

  三是实验室个性化教育课程。各实验室根据所属实验室类型,在通识安全课程及院系安全课程培训的基础上,根据开展的实验和使用的仪器设备,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使用培训,重点根据实验开展涉及危险工艺的实验操作规程、涉及易燃易爆物质的实验操作规程、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操作规程、气瓶和气体管路安全操作规程、涉及有害微生物的实验操作规程、精密贵重仪器或高风险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等方面的培训。

image.png

  (二)实践技能培养

  根据实验室常见的事故类型(如火灾、爆炸、机械伤害、触电、气体泄漏等),充分利用微型消防站、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相关实验场所等进行实操演练,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操作技能与应急处置能力,逐步构建校、院、实验室三级联动互补的安全技能培训体系。

  一是校级通识性安全教育培训。在校级层面,以通识性安全教育培训活动为主,培训活动内容包括如何处理酸碱灼伤,如何应对线路故障造成的电器着火、实验室着火等情况,气体中毒,紧急疏散,受伤人员的心肺复苏和灭火器的使用等相关内容。通过现场模拟及应急演练,让师生掌握有用的应急救援与逃生技能、知识和方法,做到防患于未然,杜绝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提升师生应对突发紧急事件的处置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发生概率。

  二是院系专业性安全教育培训。院系作为安全教育责任主体,应严格落实安全准入、隐患排查和整改及个人防护等日常工作,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培训,推动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对教师开展实验安全技能和操作规范的培训和考核,保证教师具备必要的安全技能和应急能力。

  三是实验室个性化安全教育培训。实验室管理人员可在学校、院系安全教育培训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室类型和所开展的实验以及拥有的仪器设备开展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重点对设备操作规程、规范操作、安全隐患排除、危险化学品性质及使用注意事项、气体及气瓶使用操作规程、事故处置措施等内容进行培训和演示。

  (三)文化氛围营造

  实验室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将安全文化建设等内容纳入“安全宣传教育”检查项目,明确了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经过研究与探索,六盘水师范学院形成了由安全物态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安全观念文化构成的安全文化体系,通过安全文化熏陶,以“灵性管理”的方式、“润物无声”的形式引导和激励全员,让师生形成安全自觉性。

  一是安全物态文化。安全物态文化包括仪器设备、危险化学品存储与使用、电源电路设施、工具、器物、环境等经过安全化的手段和结果。通过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实验室面貌焕然一新,安全舒适的环境释放了房屋空间,提高了教学、科研的工作效率,延长了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对师生良好工作习惯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是安全行为文化。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不同层级的培训学习及考核,让安全行为成为自觉行为。教师在课程中将安全知识、安全文化、规范操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同时,通过组建实验室安全督查队伍,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进行检查,纠正师生的不安全行为和监控实验室不安全状态,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三是安全管理文化。建立涵盖危险化学品安全、设备管理、压力容器安全、安全教育准入、应急预案等内容的制度体系。学校负责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院系按照校级规章建立本校规章制度并组织执行,实验室负责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具体落实。

  四是安全观念文化。积极的观念会带来积极的行为,安全的观念会带来安全的行为,安全的行为会带来安全的结果。六盘水师范学院通过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传播,促使师生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同时,通过对安全事故案例的分享与分析,引导师生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观念的转变,推动安全事故的处理由“事后型”转向“预防型”。

  四、本科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建设成效

  (一)构建完善的安全教育体系

  基于信息化手段,建成了实验室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验室专项教育三者相互补充的实验室安全课程群,形成了丰富的实验室安全文化,完成了万余名学生实验室安全个人电子档案库建设。

  (二)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形成了以安全物态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安全观念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实验室安全文化格局,利用实验室门厅、走廊等场所展示实验室分布图、实验教学成果等;将实验室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在指定位置进行展示。科学的安全文化促进了师生文明举止的养成、优良教风学风的形成,构建了教书育人、优美整洁、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实验教学软环境。

  (三)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通过安全知识学习、安全实践技能培训、安全文化浸染,促使学生系统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促进了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实验的不确定性使其具有一定的风险,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做到胆大心细,按照实验步骤和要求规范操作与执行。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及考试平台的使用,使规范性操作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真正使安全意识深入学生内心,为其学业和科研道路奠定坚实的安全知识基础。

  综上所述,目前,一些本科高校在实验室安全工作方面实行“软硬兼施”的办法。“软施”即以教育培训和宣传为主导,让安全观念入脑入心,具有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但见效慢、周期长;“硬施”以“查”“罚”“考”为手段,简单粗暴,见效快、长记性,缺点是阻力大。构建合理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本科高校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培训、丰富安全文化,以实现课程建设、技能培养、氛围营造的互融互通,实现由初级到高级的迭代。高校应营造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文化氛围,形成师生自我约束的安全行为及理念,从而确保实验室教学的安全开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5):29-31.

  [2]张安胜,彭华松.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10):307-312.

  [3]张淼,王艳素,曹丽丽,等.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新模式探索[J].实验室科学,2022(6):202-206,209.

  [4]叶元兴,马静,赵玉泽,等.基于150起实验室事故的统计分析及安全管理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12):317-322.

  [5]王晓艳.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研究:评《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参考手册》[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6):113.

  [6]安宇,郭子萌,王彪,等.高校实验室事故致因分析与安全管理研究[J].安全,2022(8):3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