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实践探索论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实践探索论文

1

2024-12-16 16:11:16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关联理论视角下,语文课堂审美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语境和交际体验,并通过组织多元化学习探究活动来培养其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实践策略,采用案例分析等方法给出参考建议,即借助识字教学,加强审美感受;通过课文品读,培育审美鉴赏;依托拓展活动,促进审美表达,以促进美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关联理论视角下,语文课堂审美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语境和交际体验,并通过组织多元化学习探究活动来培养其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实践策略,采用案例分析等方法给出参考建议,即借助识字教学,加强审美感受;通过课文品读,培育审美鉴赏;依托拓展活动,促进审美表达,以促进美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关联理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

  关联理论是以关联性概念与关联原则为基础分析言语交际的话语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由斯珀伯(Sperber)与威尔逊(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根据关联理论所坚持的认知和交际的原则,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创设能够与他们产生最大关联的情境,并组织多元化的互动交际活动,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传递,并形成最佳关联,达到美育的目的。

  一、借助汉字教学,加强审美感受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渗透审美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并围绕汉字这一特殊的语言符号来渗透审美教育,进而建构师生之间能够共同理解的认知环境,实现审美教育的有效传递。

  1.组织识字活动,引导审美感知

  汉字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审美意蕴。审美教育中,教师应注意关联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识字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索、发现汉字之美。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日月水火”的第一课时,教师巧妙创设了植树的情境,以象形文字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同时,教师较为注重朗读教学,通过自由诵读、拍手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汉字字形与音韵之美,在熟读成诵中自然而然地识记汉字。这样的课堂设计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也注重儿童化语言的使用,站在学生角度,让他们主动融入其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汉字之美。第二课时,教师则从复习旧知导入,通过综合朗读、思辨、猜测、讲解等活动,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主了解“日”“月”“水”“火”这四个象形字的构字特点,进一步感受造字的智慧以及其中蕴含的独特审美价值。这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发展了其形象思维,促进了识字与思维、识字与语言运用、识字与审美的有机结合。

  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教师将识字与审美教育关联,借助趣味化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交际互动的热情,并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引入汉字的美学元素,激发了感触和体会、引发其思考与探究,进而实现了审美教育的有效渗透。

  2.组织书写活动,提升审美认知

  在汉字书写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感受汉字魅力,提高书写水平,并培养其规范的书写习惯。例如,为提高学生对汉字结构美的理解,在“日月水火”这一课,教师针对汉字书写进行如下指导:①指导书写“日”字。要求学生观察“日”字笔顺及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教师示范,提示“日”的书写要点—横短竖长,里面一行不碰到右侧的竖段,横向笔画之间等距;学生按照笔顺描红“日”,练写“日”。②指导书写“火”字。要求学生观察“火”的两个新笔画—点、捺;教师示范,提示书写要点—“点”要从轻到重、向右下行笔,“捺”要轻轻下笔、从左上向右下行笔,再向右收起。③指导书写“火”字。观察“火”字笔顺及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教师示范,提示学生“火”笔顺及书写要点,即点、撇、撇、捺,其中第xx是短撇,稍高于点;第三笔是竖撇;学生描红、练写。

  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教师结合书法艺术设计了观察、范写、练写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视觉体验和动手书写感受汉字的结构之美,进而为规范书写奠定基础。在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教师应将书法教学渗透日常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二、通过课文品读,培育审美鉴赏

  关联理论基于认知角度把语境定义为“一个心理结构体”,并认为在语言交际中,受话者对世界的假设以概念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构成用来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根据这一观点,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不同类型的课文创设审美语境,基于学情展开多元化品读活动,让学生对课文中不同类型的美形成新的认知,以此提升其审美鉴赏能力。

  1.品读课文,鉴赏语言美

  语言文字中包含的审美元素能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美学熏陶。在课堂指导中,教师应利用美文,并根据学情设计审美活动。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于一体的儿歌,语言上活泼童趣,读起来朗朗上口。基于此,为让学生体会、鉴赏儿歌的语言美,教师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让他们带着活泼的情绪读出趣味,并运用诵读、领读、轮读、边读边欣赏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以丰富语言积累,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轻快、活泼,体会儿歌的节奏美、韵律美。这样的教学设计将语言美的鉴赏活动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关联,提高了审美教育与学生的契合度,也保证了课文品读效果。

  2.品读课文,鉴赏画面美

  经典的文章能够通过静态的文字展现出生动的画面,而品味、鉴赏画面之美是理解文章的方式,也是获得审美熏陶的途径。例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秋天》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选取的景象很具有代表性,抓住了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特点,描写了秋天黄叶飘零、北雁南飞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图中落叶、大雁与课文对应,成熟的庄稼、抱着松果的小松鼠突出了秋天其他的景物、动物的特点,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秋天美好的想象。基于课文的特点,教师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画面,进而实现其对课文画面美的感知和鉴赏。在品读课文环节,教师首先播放秋天美景的视频创设情境、调动感官,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到来时的景色变化,并初步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为鉴赏课文的画面美做铺垫。接下来,借助插图,寻找秋的足迹。在图画的引导下,学生讨论随着天气变凉后树叶、天空、大雁的变化,进而结合文字具象这些变化,理解课文所勾勒出的一幅完整的秋景图。最后,教师鼓励创作,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画笔为课文创作插图,展现对课文画面美的理解。

  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教师借助课文所展现出的优美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体会,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造表达,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促进了审美教育的落实。

  3.品读课文,鉴赏情感美

  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密切相关。在课堂指导中,教师应挖掘美文中蕴含的真挚、美好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他们在情感熏陶下提升审美感悟。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小的船》是叶圣陶先生创作的一首美妙精巧、充满幻想的儿童诗,全诗形象优美,韵律和谐,充满儿童情趣,能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美学熏陶。鉴于一年级学生更易接受生动、活泼、有趣且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设计,在课文品读中,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感悟的基础上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互动交际,借助猜谜语、看动作、看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形式感悟诗歌的含义,体会儿童纯真、美好的情感。这样的设计能通过情感共鸣强化学生与课文之间的互动,并找到审美鉴赏的关键点,深化学生对情感之美的体会和理解。

  三、依托拓展活动,促进审美表达

  关联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交际原则,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信息,主要因为存在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即关联性。基于这一观点,在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教师应基于学科特点不断拓展,逐渐找到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最佳关联,引导其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感知、欣赏、表达对美的感受。

  1.基于语文学科活动促进审美表达

  在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第一课堂”的构建,还应重视“第二课堂”的价值,并立足课内、拓展课外,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主动表达对美的感悟。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四季”的阅读指导中,教师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唤起儿童对四季真实的感受,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亲近感;另一方面带领他们走出课堂,感受季节的特点,并鼓励他们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表达对季节的认识。这样的实践活动围绕“四季”展开,学生能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用唱歌、诗朗诵、画画、手工制作等方式来展现秋天的美好,并对比联想春、夏、冬的特点,实现创意表达。这对于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之美的热情、提升他们的审美表达能力是十分有意义的。

image.png

  2.利用跨学科主题活动促进审美表达

  在“第二课堂”的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主题活动打破学科限制,实现美育资源融合,为学生创造多维度的审美感知,促使他们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表达对美的认知。例如,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课外生活,教师结合教材课文《秋天》,融合美术、科学、音乐等课程资源,开展了以“金秋拾趣”为主题的特色实践活动。活动分为画秋之美、吟秋之诗、唱秋之歌”三大板块。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漫步在秋意正浓的校园里,用双眼观察,用双手触摸,用耳朵聆听,用心灵感受,拾取秋天的自然材料,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收集、记录自己眼中最美的秋天,留下美好的记忆。在“画秋之美”的活动中,学生一起捡落叶,观察落叶颜色的渐变,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的树叶贴画、树叶拓画;在“吟秋之诗”的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吟诵古诗词,感受古代诗人的低吟浅唱、体会独特的诗意和情感;在“唱秋之歌”中学生用温馨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传达出秋天的美好与魅力,表达对秋天的热爱。

image.png

  这一跨学科实践活动,以语文作为核心学科和基础,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了学习和运用语文的领域,也从不同角度实现了审美渗透,让学生在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中获得良好的审美教育和熏陶。

  关联理论为小学语文课堂审美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还应不断深化学科理解,优化课堂教学,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带领学生感受语文的美好魅力,促进审美教育的高质量开展。

       参考文献:

  [1]汤岚.指向言语审美的小学语文教学延展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9(12):65-68.

  [2]邹青.理解、审美、文化体认:小学诗歌教学之准备与设计—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J].语文建设,2019(18):9-14.

  [3]张颖.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趣味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9(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