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论文

2023-03-02 13:49:17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立足点,最后提出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实现路径。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立足点,最后提出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高校
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其优良的心理品质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心,是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在成人成才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人格特质正在逐步形成,尚缺乏稳定性;平时专注课堂学习,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认知较局限和偏狭;情绪状态呈现波动性大和冲动性强的特点,遇到挫折和打击时,心理弹性不强,是心理健康问题的易感人群。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虽身处大学校园,也需接触不断变革的社会环境。面对越来越剧烈的竞争和挑战,虽然有的大学生能迎难而上,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被学业压力、人际互动、求职就业等问题压垮,存在迷茫等消极情绪,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心理危机事件层出不穷,这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1]。毋庸置疑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在体制机构的设立、人员队伍的完善、场地设施的保障和工作内容的多样性等具体指标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还在不断提升[2]。然而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快速递增、心理服务需求的迅速增加,高校往往准备不足,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充足的资源来应对,亟待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路径。“三全育人”理念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育人实践工作提供了思想引领和重要指导[3]。因此,探讨“三全育人”理念指引下的高校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对于满足学生心理成长需求、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国内各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设立专门机构,建设专用场所,引进专门人才,在工作基础、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上有了明确规划,在科学性及多样性等层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4]。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工作模式已趋于封闭僵化。基于近些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和学生心理危机数量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原有模式已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热切期待和求助期望,其缺陷和不足日益突显。首先,学生的求助意愿强烈,心理咨询预约量逐年增加,但学校可供给的心理服务专业资源不足。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参与度不高,心理健康服务的提供往往依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的专职教师,但受岗位编制所限,其人员数量非常有限[5]。虽然很多高校已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调整,开始大力聘请具有一定资质且具备心理咨询胜任力的校外兼职心理咨询师参与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这使得目前学生心理咨询预约排队周期过长,团体心理辅导等其他服务一位难求的局面有所缓解,但仍不足以充分满足学生的求助需求,导致心理咨询次数被限缩、急需服务的学生仍无法得到有效帮助。其次,学生社会支持来源多样,但支持系统的工作效能不佳。大学生在校期间可利用的社会支持系统众多,如同学、室友、辅导员、班主任等都可以为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及时和快速的心理帮助,但这些群体缺乏工作平台,自身专业知识也有待丰富,面对学生心理需求时常常有心无力,起到的支持作用较为零散,工作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也不足,工作效能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从总体上看,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尚未充分发挥校内心理支持系统的作用,不足以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6]。最后,学生心理服务需求旺盛,但传统的心理健康服务手段有限。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服务形式包括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专业性强,设置要求严格,虽然服务质量有良好的保证,但内容和形式有限,单次服务对象的数量较少,服务周期很长,较难大面积地开展工作,因此其服务效能跟不上学生需求[7]。而与此同时,并非所有的求助学生都需要接受高度专业、全面和系统的心理健康服务,绝大多数学生的求助诉求多集中在具体问题的探讨和现实困扰的处理上,而解决深层次问题的诉求较少[8]。可见,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式并没有完全契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仍有待构建差异化的服务模式和采取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手段。
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相关文件的陆续出台,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9]《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10]等文件的印发,可以进一步明确:在新形势下,高校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建设创新,探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效方法和实施途径,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范围和实践领域,构建基层心理健康教育和保障机制。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思想基础,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视角构建多元协同的组织架构。即在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以人文关怀为主线,以心理疏导为抓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的管理和监督下,由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不断推进落实,突破原有局限、封闭、低效能的结构,扩大工作范围,扩展工作形式,建立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强化学院及学生主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进一步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多元网络。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立足点
(一)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作为心理育人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生为本,强化全员参与。高校需梳理和调动学院现有育人队伍,推动学院所有教师、教辅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树立关心、关爱、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理念。全员参与离不开队伍建设,即要搭建学院专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包括辅导员工作团队、班主任工作团队(如专任教师、研究生导师)、教师教辅团队,并做到分工协作、各有侧重;全员参与需要专业能力的匹配,即要加大全员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的力度,要提升识别心理异常和危机的能力;全员参与也需要明确职责,即要组织学院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积极开展谈心、谈话,设定固定时间,接待学生倾诉,构筑学院学生心理疏导制度;全员参与还有赖于教师和教辅人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心理健康理念,看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关心学生的学习困境,进而在群策群力下,形成全员关爱学生成长变化的良好氛围。
2.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全过程贯通。高校需要科学构筑工作机制,推动学院积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建设环境优雅且温馨舒适的心理健康教育专用场所、明确专门人员责任制、完善运行机制,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走进班级、深入寝室,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整合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从发现心理问题、矫正心理行为异常,转向普及大学生必备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和优势资源的利用上。
3.实现多措并举,保障全方位覆盖。高校需要打通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各个环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主线进行串联,实现医院、学校、学院、家庭的四级联动及课内课外的双向协作,形成助人合力,使其覆盖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校医联动为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提供治疗和康复等医疗保障;通过校院帮扶,鼓励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主要班干部等学生心理健康队伍做朋辈心理健康的守门人,引导学生关爱自己,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责任人”[11]的意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互助合作、共同发展;强化家校沟通,将家长纳入学生心理健康支持和保障系统,建立家校共育的桥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内讲授和课外活动双向协作,变被动知识传授为主动参与体验,变外在知识为内在经验,从而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关怀自我、领悟成长。
(二)将厘清职责、定位,促进自我教育作为心理育人的关键
1.科学定位。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级网络的中间环节,需要发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12]。一方面,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应服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安排,参加各种心理助人的专业培训、讨论和交流活动,完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任务;另一方面,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需明确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主要任务是丰富其心理知识、满足其心理服务的基本需求、及时化解其心理困扰和冲突,以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2.明确职责。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的主要职责是切实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计划,及时解决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充分结合本学院的学科及专业特色,设计和策划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需要早预防、早发现,及时实施筛查和转诊,开展针对心理危机状态学生的初步干预工作。
3.自我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应以本院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实现关口前移。尤其需要培养和调动各班级班委、心理委员、楼栋寝室长、心理健康学生团体成员等学生骨干的力量,增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快捷性、便利性与有效性。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实现路径
(一)搭建平台,出台措施,建立校院两级全员工作机制
为了推动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的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需总领全局,制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方案,并以此为依据推动学院大力开展工作站建设,在工作机制、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上做到比照落实,并对其日常工作进行指导和考核。
首先,需由院领导牵头成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挂牌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确定专职人员、明确专门场所,建立心理健康例会制度,以心理辅导员为抓手,以全体教职工为基础,具体贯彻落实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其次,从“三全育人”视角构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考核体系,以工作机制、日常落实和工作实效三个一级指标作为考核基础。其中,工作机制具体包括领导机制、规章制度、条件保障、队伍建设四个二级指标,考察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涉及全员参与,具有明确规范的政策保证;日常落实包括计划总结、心理筛查、心理疏导、危机干预、宣教活动五个二级指标,考察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在教育对象和时域过程上实现了全覆盖,并贯穿心理健康维护的各个环节;工作实效包括普及度、创新型、有效性三个二级指标,考察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全链条的教育质量。
最后,年末围绕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学院工作站进行综合考核,并以优秀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为标杆,提炼工作经验,总结工作成绩,以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各学院工作站服务水平的提升,切实保障和发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引导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上的建设性作用。
(二)加强组织,培育骨干,形成全过程四级联动系统
为了保障心理辅导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增强其发现、处理问题的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需积极组织各学院心理辅导员参加心理辅导职业技能培训,并从心理学基础知识、自我成长、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基本访谈技术、团体辅导理论及技术、心理危机评估与干预等基本技能入手,进行专题学习和实践能力考核,以确保学院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具有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建立校院两级模式需强化四级互融共进,形成有机整体。一是强化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具体可通过工作例会、研讨交流、案例督导等形式持续提供支持,帮助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持续有力地开展工作;还可定期组织心理辅导员“巴林特”进行小组辅导,帮助学院心理辅导员调节情绪、降低压力,避免出现职业耗竭的问题。另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还需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予以总结和推广,建立品牌工作站,进而起到引领带动作用。二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辅导员工作的互动。具体可通过编制《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的标准化,并以此为基础组织辅导员专项培训,在全体辅导员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技巧。三是强化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互动。各学院工作站需开展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定时接待学生来访,对存在一般心理问题和发展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跟进和疏导,为学生提供关怀和支持,并增加情绪宣泄渠道,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而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快速评估并转介至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校医院心理科,快速化解其心理危机。四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生队伍的互动。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春秋两季常态化校级心理委员培训工作,同时指导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开展院级心理委员和寝室长的培训工作,帮助新任心理委员更快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需搭建心理委员专业能力成长平台,继续鼓励心理委员在学习完基础课程之后,在平台选修进阶课程,强化倾听和谈话技术,提升助人能力,进而实现朋辈互助。
为推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提高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水平,可鼓励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和遇到的问题,探索和研究心理健康相关课题,并形成理论或实践成果,在全校学工干部、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项目申报工作,并给予一定科研绩效奖励,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
(三)突出特色,加强宣传,全方位营造积极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关注心理异常学生的救治,关注心理困扰学生的帮扶,还要覆盖心理健康群体,强化心理健康的维持,增强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以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加强校医协作共建。由于心理疾病对于学生的社会功能损害大,治疗周期长,返校后需要及时跟踪和提供支持,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需要积极和本地精神卫生医疗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引进精神科医生驻校接待学生就诊,或者建立就医绿色通道,明确心理疾病学生转介途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也需要和医生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及时和医生沟通交流学生就医动态,以便对康复期仍需服药治疗的学生进行复诊动态监控和个案管理。
其次,加强校院帮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要做到两级协同,将集中培育和分散培训相结合,提升学生骨干的心理健康教育业务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开展“三个融合”,将所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融合,将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将线下心理健康教育与线上活动融合,同时还应定期以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符合他们专业特点、个性特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再次,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学院要充分利用班级家长微信群,发挥其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的功能,定期转发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发布校园心理健康活动,增强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以及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减少亲子冲突,为后期的家校沟通奠定基础;学校要编制《家校学生心理动态沟通责任书》,对于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应及时向其家长反馈学生心理动态,明确家校责任分工,沟通不同情境下的帮助策略,进而形成有机合力,共同助力心理异常学生的治疗和康复。
最后,构建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使之成为课内课外协同的全方位心理育人实践形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围绕“3·25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节”“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和“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多个主题,分别在春、秋两个学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月”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覆盖整个学年,引导学生善待自我、关爱自我、悦纳自我。基于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架构,活动也可分校院两级开展,其中校级活动需保证专业性和覆盖面,如长程团体辅导、心理沙龙、心理读书会、同辈小讲堂、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剧创作及展演赛和“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嘉年华”等板块,要面向全校学生,推动全员参与。学院举办的特色活动则需依托学院的专业背景和心理辅导员的受训背景,开展多种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指导每个学院进行活动策划,帮助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建立符合自身专业特色且主题内容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尤其需要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及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作用,将其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结合。例如,通过“心理运动会”“快乐赤脚行”“减压放松瑜伽”等形式,将体育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运动中宣泄情绪、学会沟通合作、感受快乐和活力;通过“心理电影赏析”“诗词与成长”“音乐与人生”“摄影与校园美”“心灵涂鸦”等活动,将美育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让学生通过音乐、影视作品、摄影、诗词、绘画等多种渠道思索生命的意义、感悟人生真谛、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编织快乐人生”“和小树一起成长”“心灵插花”等活动,让学生在编制、种植、劳作中感悟自然的循环,领悟生命顽强不屈的力量,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重拾简单的快乐。立体多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新模式的创建,能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大学生的自我了解,在参与中提升其心理健康关注度,进而使其在快乐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四、结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优化心理素质的基础,是培育良好心理品质的源泉,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育的保障。因此,高校要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思想基础,以养心教育为工作主线,搭建校院两级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弥补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和短板,充分调动发挥全员力量,调整育人环节,融合多种渠道,使其在育人全局得以落地生根,从而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深度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44(5):664-679.
[2]卢爱新.论改革开放以来政策推动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84-87.
[3]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4]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0年建设历程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87-91.
[5]刘丰林,杜睿,刘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机制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8):20-22.
[6]吴艳,韩君华.“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77-79.
[7]潘莉,董梅昊.高校心理育人面临的现实难题及其突破[J].思想理论教育,2019(3):90-94.
[8]赵山,白仲瑣.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0(6):107-112.
[9]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2022-01-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10]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8-07-06)[2019-12-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807/t20180713_342992.html.
[11]金振娅.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解读健康中国行动[N].光明日报,2019-07-19(8).
[12]李丽兰,杨鑫铨.高校二级学院心理成长辅导室效能建设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S1)199-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