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两个大局”背景下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思路论文

“两个大局”背景下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思路论文

1

2023-03-02 13:44:30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文章首先对公共经济学课程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概述了相关背景,接着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从改革目标、改革阶段、改革内容、改革特色四个方面提出了“两个大局”背景下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摘要:文章首先对公共经济学课程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概述了相关背景,接着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从改革目标、改革阶段、改革内容、改革特色四个方面提出了“两个大局”背景下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关键词:教学体系;公共经济学课程;“两个大局”

  当今时代,政府等公共部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共经济学以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不仅承袭了传统经济学科的经典理论体系,而且更为关注公共部门的经济实践及其特征、规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一次重要的制度创新,本身就有着区别于其他国家或其他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如今它从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时期,面临着更复杂的发展环境和更艰巨的发展任务。这种变化是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变局带来大挑战,也带来大机遇,我们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因此,“两个大局”背景下,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必须基于本土化的经济实践,结合时局变化、理论发展和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两个大局”背景下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思路论文

  一、公共经济学课程简介

  公共经济学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又称为政府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或者公共财政学。它是对传统财政学的继承与发展,因为公共经济学不仅研究传统财政学关注的税收等收入问题,还关注公共支出、公共经济规制等内容,而且强调将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经典理论应用于经济实践分析。综合来看,国内的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此前大都采取线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如下知识点。

  第一,一个核心主体,即政府。公共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及其背后规律。政府的经济行为既包括自身的收支行为,也包括它对于其他经济主体或现象的干预和调控行为。围绕此核心主体而展开的政府、政府行为等关键概念界定,以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辨析,都成为教师在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必须传递的信息。

  第二,两大理论基础,即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二者为解释和分析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失败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是公共经济学课程区别于传统财政学课程的重要原因。在国防、公共卫生防疫等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特征、归类,以及它们的生产、需求特性方面,政府能从公共产品理论中找到分析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如经济人假设用于研究政治问题。它解释了众多差异化的个体偏好是如何转化为公共选择的,也从理论上证实了“政府失灵”的存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和图形推导、数理分析能力,是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三个主要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调控与发展。这是政府财政在理论上的三个经典职能,对应着效率、公平和稳定三个目标。自2000年以来,我国加快政府职能转型,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管成为政府主要的经济职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因此,有关政府财政的主要职能和我国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等相关内容也在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范围之内。

  第四,四类具体行为,即政府的收入、支出、预算、经济调控等具体经济行为。其中,尤以政府支出最受关注,但随着我国公共预算管理的日益规范,以及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调控手段的频繁采用,对政府收支之外的其他公共经济行为的介绍和分析也在增加。

  二、相关背景概述

  综合来看,对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开设的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是“两个大局”等宏观、中观、微观多源流背景共同促成的结果。

  (一)宏观:“两个大局”的时代特征

  身处“两个大局”之中,人们既能享受到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的信息繁荣、知识爆炸和技术发展成果,也能感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公共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及其背后规律。我国现实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运作、政府干预及各类新兴经济现象都是其研究内容。因此,在“两个大局”的宏观背景之下,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也要进行相应调整,反映时代特征和需求。

  (二)中观:国内高等教育发展使命变迁

  在“两个大局”的时代发展过程中,不同行业各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高等教育领域因其特殊性,提出了“双一流”、新文科、课程思政等改革方向。作为一门常见的高校专业课程,国内公共经济学课程传统教学侧重西方理论知识基础、财政分析视角、数理推演和图形表达。根据上述课程思政方面的近期改革要求,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都必须进行重新审视和及时更新。例如,在教学目标上,须立足“两个大局”,培养时代新人;在教学内容上,须有效融入课程思政,传道授业,立德树人;在教学方式上,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和工具,“讲好中国故事”。

  (三)微观:以“学”为中心的混合教学模式

  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动力部分源自师生团队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内在需求。在我国,公共经济学课程通常属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但目前国内的相关教材几乎都来自财政学与经济学领域,沿用的也多是国外经济学教材的知识框架。如前文所述,主流公共经济学教材中的“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外部性理论”“经济调控”等内容都涉及大量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内容,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数理推演能力。但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重点更加强调公共关怀和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学生大多来自文科,经济学基础和数理图形分析能力参差不齐。因此,以公共管理专业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必须注重对相关教材内容的通俗性表达和思考视角的传递。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征和表现也与总结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实践而形成的传统经济理论观点有所出入。例如,公共经济学课程中的基础性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分析得出的“公共选择”机制都以西方的民主选举制度为基础,而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其有显著区别。同时,其强调的“政党”“政治家”“官僚”之间的明确分离也不符合中国的现实情况。

  另外,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及智慧课堂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方法被全面引入高校。公共经济学的部分知识点较为晦涩,哪怕在线下教学中也需要教师开展多种面对面互动,以加深学生认识和理解。因此,近年来这种教学环境的变化,不仅冲击了原有的线下教学模式,也使临时上架的公共经济学线上教学面临诸多挑战。概言之,基于国内外已有教材而构建的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和线下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许多教师的现实教学需求,他们主观上有改革传统教学体系的内在诉求。后疫情时代,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客观上也要求有一套能与传统教学相互兼容甚至相得益彰的混合教学模式。

  三、研究综述

  我国与公共经济学课程相关的教学研究自2000年左右兴起,已有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关注课程本身的定位和特色,另一类旨在探索和改进具体教学方式方法。

  第一类研究集中出现于2011年前后,侧重于思考该课程的专业定位和特色。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2011年我国教育部将公共管理专业列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同名专业,之后国内高校陆续成立专门的公共管理院系,进而催生了一批思考该专业必修的公共经济学或政府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特色定位的研究文献。研究者普遍认为,公共经济学课程在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养、公共关怀及理解现实公共经济问题的能力[2],因此公共管理学科必须把相应的经济学内容纳入课程体系[3]。无论对普通综合性高校来说,还是对民族类高校、农林类高校或其他特色高校来说,在明确其专业的基础上,把握公共经济学的课程特色,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学科资源[4],都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5]。

  第二类研究文献则侧重于探索和应用新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早期研究文献大多以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法”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案例选择[6]、案例写作[7]及其他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8]和总结[9]。同时,也积极探索了对分课堂[10]、翻转课堂、启发式教学、体验探究式教学,以及PBL、TBL等线下教学模式。但近年来由于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全面铺开及线上教学方式的普及,也有研究文献开始分析公共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的主题。基于新文科背景下的学科融合理念,公共管理专业的公共经济学课程需要充分利用来自信息技术科学等多学科的资源,以实现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整体来说,已有研究基于实际教学需求、学科发展需要及教育改革要求,在公共经济学的课程定位和教学方法上做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和经验总结。他们的研究证实了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性,也反映了该课程对于多种教学方式的适应性。鉴于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时效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并基于我国当前面临“两个大局”等国内外经济和政治新形势,进一步探索有效的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路径。

  四、“两个大局”背景下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教学体系是由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知识及其结构、教学内容与方法、过程的设计及教学结果评价等多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也涵盖了多个环节、多层目标,以及一系列具体的改革内容。

  如图1所示,在我国“两个大局”等多源流背景之下,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旨在实现更新教学大纲、打造混合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践、构建教学资源库等多个目标。整个改革过程可以根据高校的教学工作规律划分为方案设计、模式构建、教学实践、成果总结4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应的重点改革内容,而且各阶段的改革内容都是对该阶段改革目标的细化和落实,二者之间有着明确的对应关系。

  (一)改革目标

  根据课程特征及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国内外经济形势等情况,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旨在实现以下4个目标。

  目标1:明确课程定位,提高教学大纲的时效性、本土化程度和适用性。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提纲挈领,因此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大纲是该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

  目标2:引入教学新方法,构建适用于线上线下两种情境的教学模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线上教学快速铺开,基于此,整合传统和新兴教学方式方法,打造混合型教学模式是重要目标。

  目标3:覆盖教学全过程,应用并反馈新教学模式的具体效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此次改革还将基于新的教学模式开展1次全过程教学改革实践。

  目标4:修正教学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建设1个能持续利用或可推广的课程资源库。

  (二)改革阶段

  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必须与高校教学实践周期及高校教师的工作时间规律相适应。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可以划分为前期的方案设计和沟通阶段、课程教学模式的重构阶段、教学改革成果应用和教学实践阶段、教学效果反馈与经验总结阶段4个阶段,正常执行周期约1年。假设公共经济学是秋季课程,那么以2022年5月为起点,其每个阶段具体时间范围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阶段1和2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的优化和教学模式设计跨越了春季学期的期末和暑假,但基本在秋季课程开始之前就已完成,时间充裕,有助于研究者充分展开前期调研和讨论沟通。而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后,阶段4对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成果的总结安排在寒假期间完成雏形。由于全国“两会”一般在每年的3月份举行,所以寒假结束后正好可以根据“两会”热点话题修正教学体系,或者结合春节学期初期的实际教学情况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三)改革内容

  针对阶段1的目标,实施如下具体改革内容。一是更新现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门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领航性内容。根据前述背景,该项目将结合宏观时代特征、当代高等教育使命及具体教学实践诉求,充分征求产学合作方的意见,进而修改、完善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二是修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一门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主体内容。此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将根据教学目标重新确定各模块教学任务,并在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中强调3个方面的结合:经典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实践案例的结合、公共关怀导向与经济学分析逻辑的结合、专业知识要点与思政元素的全方位有机结合。三是修订完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提纲挈领,也是教学活动开展和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因此,需要在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修订的基础上,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大纲。

  针对阶段2的目标,实施如下具体改革内容。一是持续改进传统教学方式。综合来看,传统的课堂面授式教学方式在长期内依然会是我国高校教学的主流方式。因此,公共经济学的课程体系改革需要认真分析线下教学的优缺点,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二是灵活试用新兴教学方式。如已有研究所示,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方法近年来盛行于公共经济学课程的线下教学实践中。受新冠肺炎疫情等事件的影响,线上教学如今成为高校一种必备的教学方式。由教育财政资金投入建成的“智慧教室”及因需求而催生的各种商业化线上教学平台为线上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硬件和软件保障,故教师可以在试用之后,择优整合进公共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体系。

  针对阶段3的目标,实施如下具体改革内容。一是探索有效的全过程教学成果应用和管理的方案。拟构建的课程教学体系将是“以学为中心”的全过程教学体系,因此,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成果的应用将涵盖课程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课前,利用线上平台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课中,完成线上签到并反馈预习任务完成情况,然后利用线下或线上教学平台展开直播、录播、面授和课堂讨论等活动;课后,发布线上测试或拓展资料,进行一对一答疑辅导,巩固知识要点。二是加强项目成果应用效果的多维沟通反馈。此次拟开展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不仅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等主体内容,还涵盖教学对象调查及教学效果评价、反馈、总结等环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及时收集、整理来自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和授课对象的评价和意见,并向产学合作企业反馈项目改革进度和应用成果,实现教学体系改革方案的全程动态优化,从而不断提升师生双方和产学合作方的获得感。

  针对阶段4的目标,拟实施如下具体改革内容。在前期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修正新构建的课程教学体系。同时,整合与公共经济学课程相关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形成一个相对完整、规范的课程教学资源库。课程资源库中不仅要有教学大纲、章节PPT等传统内容,还应设计相应的线上讨论与互动环节,并嵌入影视片段等多媒体资源。

  (四)改革特色

  据上所述,在“两个大局”、课程思政、智慧课堂等多元背景之下,本文构建的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思路具有如下特色。

  1.强调课程教学体系的时效性与本土化。主要是指在“两个大局”的宏观背景下,加强传统经济理论与中国特色经济实践的有机结合,及时更新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使之更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培养目标,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现实分析能力。

  2.强化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依托国内已有的课程思政教研成果,以及各级各类课程思政教研平台,公共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能与课程思政建设同步进行,实现传道、授业、解惑多重教学职能。

  3.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双向并行。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离不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精心设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我国高校传统线下教学模式在线上平台上实施的有效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也提供了教学探索空间。因此,本次教学改革旨在整合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优势,探索能在线上线下都发挥作用的程教学体系。

  4.实现教、学、研、企等多方主体的互信互助。公共经济的运行主体除了政府,也包括企业等其他主体,因此新的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执行过程中不仅注重与宏观政策背景的衔接,也重视与产、学、研、企各方主体之间的沟通,及时反馈改革进度与应用效果,从而不断修正方案。

  五、结语

  在“两个大局”的宏观背景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由于公共经济学以政府等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故作为一门时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高校专业课程,其教学体系亟须改革。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公共经济学课程的主要内容,然后融合我国的本土化经济实践、高校教学实践和教师工作规律,以及新文科、课程思政、智慧课堂等宏观背景,构建了分阶段、多层次的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思路。总体上,该思路具有强调本土化实践应用、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整合线上线下教学、推动多元教学产研主体互动等特色。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对于我国“两个大局”等新形势下的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思路的构建和解释,主要基于笔者所在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需求与课程特征而形成,因此将该思路具体应用于其他高校或其他专业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对待。

  


      参考文献:

  [1]李晨曦.我国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现状与提升对策[J].教育观察,2021,10(34):1-4,51.

  [2]张志,粪健.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经济学本科特色教学改革与创新[J].学理论,2013(18):243-245.

  [3]储丽琴,孟飞,曹海敏.公共管理专业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研究[J].时代经贸,2018(29):103-104.

  [4]张海柱.新文科背景下的学科融合与跨学科课程改革:以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经济学”课程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1,12(6):94-98.

  [5]张淑萍.政府经济学的学科特色与教学方式改进[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5):174-176.

  [6]汪茂泰.《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案例选择的实践和思考[J].西部学刊,2020(14):50-52.

  [7]劳听.公共管理案例的写作与教学:以公共经济学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9(3):125-127,142.

  [8]刘敏.公共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方法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5):116-118.

  [9]孙健夫.MPA案例教学的认识与体会:以“公共经济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4(7):71-73.

  [10]汪险生.对分课堂在“公共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25):90-92.

  其他作者简介:方建乔(2001—),女。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朱水成(1972—),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社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