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人才科研训练体系研究与实践——以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为例论文

2024-11-25 14:01:28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系统性科研训练是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科研训练体系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与拔尖人才培养实践的重点。基于此,梳理目前相关政策与文献,总结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二十余年拔尖人才科研训练的教育教改实践经验,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链条的支撑下,提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拔尖人才培养科研训练体系,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系统性科研训练是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科研训练体系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与拔尖人才培养实践的重点。基于此,梳理目前相关政策与文献,总结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二十余年拔尖人才科研训练的教育教改实践经验,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链条的支撑下,提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拔尖人才培养科研训练体系,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研训练体系;拔尖人才培养;跨学科交叉
一、从国家政策导向看科研训练对于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家屡次从科研训练的实施方式、科研素养的培养、保障措施与激励机制、评估与反馈机制这四个方面强调科研训练在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对此进行强调。教育部2001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科研训练是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鼓励高校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加强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并且提出高校应设立本科生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教育部2007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加强对实验实践的投入,组织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科研训练条件。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要求高校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高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覆盖面和深度。教育部2022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高校组织科研的重要作用,要求高校依托重大科研平台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工程。
这些文件主要明确了科研训练的重要性,强调了科研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作用。这些文件的主要思想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是科研训练的实施方式:提出了多种实施方式,包括开设科研课程、设立本科生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此外,特别强调了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的重要性。
二是科研素养的培养:强调培养本科生科研素养的重要性,包括科学精神的培养、学术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等。
三是保障措施与激励机制:提供经费支持、设立本科生科研奖学金、将科研成果纳入学生评价体系等。
四是评估与反馈机制:强调需建立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评估与反馈机制。从而了解科研训练的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和完善。
二、本科阶段拔尖学生科研训练体系概况
目前,国内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的设计主要有四种思路:一是课程体系建设,将课程划分为基础理论、限定选修课(通识)和专业选修课;二是强化理论研究、增加科研比重,在打好理论基础后提前让学生开展科研训练;三是打造高层次科研导师队伍;四是完善外部环境,给予资金支持、举办相关学术活动等。
在国外拔尖创新学生培养体系中,以研究型大学和荣誉学院两种模式为主。在荣誉学院模式中,秉承“导师指导体系”,学院为荣誉学生提供了三类科研实践机会,分别是教授助教项目(PA)、荣誉学生科学研究项目以及独立学习或论文课程项目。在研究型大学模式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美国研究型大学建立了以本科生科研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将科研融入本科教育之中,不断探索以研究为本的课程体系创新。
三、吴玉章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链条概况
(一)学院基本情况概述
一是学院历史。四川大学“创新人才综合培养计划”从2000年启动实施,2006年正式成立吴玉章学院。学院整合学校多学科优质资源,以强势学科、精良师资、智课环境、优质生源搭建培养平台,以价值塑造、通专融合、潜能挖掘、交叉拓展、国际视野培养为基本原则,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作为首批加入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高校,四川大学于2009年在吴玉章学院启动了“拔尖计划”的探索,历经十年积淀,于2019年迭代“拔尖计划2.0”,并于2020年启动“强基计划”。学院多年的建设历程,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吴玉章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链条。面向中学生,学院深化“大中衔接”,做实“英才计划”人才培养,孵育拔尖创新人才后备军。本科阶段,学院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抓手,注重学科交叉融合,逐步形成课程、项目、竞赛、全国性平台交流等多种形式进阶迭代的科研能力培养体系。此外,学院以为国家基础学科和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为己任,做实“本硕博贯通”衔接培养。
(二)吴玉章学院科研训练条件保障概况
四川大学拥有近百个各类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平台和基地的科研优势,科研设施和科研课题重点向拔尖学生倾斜;鼓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程与课题相结合、研究团队和教学团队相结合,强化科研教学良性互动;支持导师吸纳拔尖学生进入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及项目,为拔尖学生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创造条件。
四、吴玉章学院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拔尖人才科研训练体系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链条的支撑下,吴玉章学院科研训练体系依照分层递进式的设计思路,秉承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可持续性,经过多年的生长迭代,形成有机互动的良好生态。此体系拓展了科研训练的概念外延,依托科研项目、科研训练,聚焦于遵循学术诚信、激发创新思维、传承科学家精神等,鼓励学生提出差异化问题,进行批判思考与主动构建。吴玉章学院科研训练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一)“川大红”浸润科研报国思想,厚植爱国情怀
深度挖掘学校红色资源,并通过与建川博物馆等场馆共建等形式,打造一大批拔尖学生红色教育基地。以“认知+感知+实践”的方式,进行精神信念驱动、革命情怀驱动、社会责任驱动,全面推进红色基因及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使命和担当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人类未来、思想文化和学科前沿,激发学生学术志趣和内在动力,让学生拥有大格局、大胸怀、大志向。将“服务社会”与“学习成长”相结合,开展服务性学习(Service Learning)。鼓励学生参与项目调研,在深入社会、贴近民众的同时,开展爱心课堂、健康生活指导、计算机技能培训等志愿服务,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温度的人。
(二)“大师引领”激发创新思维,传承科学家精神
依托学校的高水平师资,为拔尖学生培养出思路、谋方略。全校优质师资深度参与学生选拔、课程教学、学业发展咨询、科研探索指导、学术志趣激发等拔尖学生培养全过程。实施“驻院导师制”,打造全天候的导师言传身教浸润环境。开展“个性启导”,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启发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开展“学涯指导”,指导学生制定学业规划,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展“专业向导”,利用自身对专业的了解,帮助新生逐渐明确专业学习和发展方向;开展“科研教导”,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开展“实践辅导”,积极创设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生产和社会实践;开展“事业引导”,指导学生认清学术潜能,谋划未来发展方向。
(三)课程、项目、竞赛,进阶迭代科研训练能力
拔尖创新人才科研训练体系的起点被设计为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即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和Seminar研讨课程,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新生入院就获得导师指导,从驻院导师到专业导师、科研导师、跨学科导师,全方位为学生提供支持。完成起点训练且与导师“配对”后,学生从“星火”科研项目入手,进行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学习策略、创新能力的系统训练,实现“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科研团队”的“三早”科研全覆盖;再到高年级在导师指导下,跨学科跨专业组队,申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35特区子计划”等系列科研训练项目;再到由“拔尖计划2.0全国线上书院”和“中国大学书院交流共同体”两大全国性平台支撑的“玉章科技月”科研成果展示,以及全球范围学科竞赛与学术研讨会等,系统性地培养学生反思发现问题、分析整合问题、研究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基于两大全国性学术交流平台打造“玉章科技月”,增强学生的学术身份认同感
“玉章科技月”是学院大力推进拔尖学生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完善科研成果孵育机制的重要载体,也是拔尖学生高水平跨学科学术交流的全国性大平台。2023年,吴玉章学院联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等五个中国大学书院交流共同体单位和十所中学生英才计划实施中学,共享第五届“玉章科技月”学术盛宴。秉承“致力交叉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宗旨,论坛分为海报展示、主题研讨与学术沙龙两大板块,围绕“全球治理与文明互鉴”“数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生命健康与能源环境”三大主题展开。在跨学科主题研讨学习中,学生进行跨校、跨学科、跨学段的思维碰撞,浸润式地增强学术身份认同感和科研成就感,有效促进大中衔接与本硕博贯通,是体系中融会贯通的核心设计。
五、未来完善方向
在多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验积累,十余年“拔尖计划1.0”积淀,以及4年“强基计划”实践的基础上,吴玉章学院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全力探索新质生产力在拔尖人才培养中的新实践,发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人才供给侧“苗圃”,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新路径,于2024年启动“人工智能+新质战略育苗”专项科研训练,作为拔尖人才科研训练体系的新发力点。
依托日趋成熟的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科研训练体系,吴玉章学院将不断提升全链条拔尖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做精、做深、做实大中衔接与本硕博贯通;针对学科交叉,将实施“拔尖创新人才跨学科发展赋能计划”;同时凭借学院特有的360°智能多维学生评价系统,开展自评反馈与完善改进。
综上所述,通过科研训练体系,吴玉章学院致力于培育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战略性新兴领域以及国家战略急需领域的能破解“卡脖子”“卡脑子”“卡嗓子”难题的后备人才,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卓越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医学科学家,进而在全校形成“人人力争拔尖”的良好氛围,从而推动全校学生追求卓越、人人成才。
参考文献:
[1]俞林伟,施露静,周恩红.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发展历程、困境与未来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89-93.
[2]葛莹莹,吴慕窈.应用型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两所典型应用型高校的比较[J].江苏科技信息,2023(33):1-5,9.
[3]沈蓓绯.荣誉学院:美国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0(4):59-63,91.
[4]杨鑫.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发展概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4(4):105-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