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批注式阅读法在课外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方法论文

批注式阅读法在课外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方法论文

4

2024-11-18 17:18:5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施却存在着阅读效率不高、阅读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等问题。为了探索如何有效地落实课外阅读的效果,笔者开展了“批注式阅读法在课外阅读运用中的研究”的课题研究,较为有效地解决了相关问题。

  [摘要]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施却存在着阅读效率不高、阅读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等问题。为了探索如何有效地落实课外阅读的效果,笔者开展了“批注式阅读法在课外阅读运用中的研究”的课题研究,较为有效地解决了相关问题。

  [关键词]课外阅读批注阅读法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核心素养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如何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尤其是检验课外阅读效果的方法选择和尺度把握?这些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现象描述与问题诊断

  为了有序推进课外阅读,笔者组织全班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共读一本书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没有检查督促的抓手,往往有一部分学生的阅读不能真正落实。于是,我利用每堂课课前3分钟,让学生就每日阅读的内容进行交流。这样做,阅读的效果有了好转,可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每次只能有少数学生有机会发言,而且交流的内容往往显得过于浅显或者琐碎,缺少思维的深度和有个性的见解。另外,有时并不能保证每天都能就阅读内容进行集体交流,一段时间后,实际效果还不够理想。

  为了进一步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我在班上布置学生结合阅读内容每天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包括“内容简介”“好词佳句”“心语一束”三个栏目,意在从不同角度去推进阅读的效果。但是,在检查学生读书笔记时,我发现除部分学生能认真按照要求完成外,不少学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胡乱应付。读书笔记上的内容质量并不高,大多只是简单地复制书本。二是偷工减料,相关栏目写不全面。三是读思脱节,各个栏目里面的内容与阅读内容关联度不大,且思考也只是浮于表面。

  然而,当我与这些学生面谈,翻开他们的书籍时,发现上面有一些圈画的内容,有的学生还在旁边写了一些阅读感悟。周围一些教师常因找不到有效的阅读检验方法而苦恼,诸如检查学生是否摘抄了好词好句,无法显示读书效果。逐一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显然不切实际。组织读书交流,学生难有真知灼见,通常草草收场……总之是个难以操作的难题。久而久之,课外阅读成了“鸡肋作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开诚布公地与学生进行了交流。有的学生说,自己是喜欢读书的,但是一想到还要每天完成读书笔记,总觉得麻烦,渐渐地就开始偷工减料;有的学生觉得老师对于读书笔记的检查只是批阅,没有硬性要求订正或下发标准的答案,所以就纯粹应付。因此,虽然读书笔记对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效果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但对目前班级的学生来说,却真的有一种“理想比较丰满,现实比较骨感”的意味。针对此,笔者开始了开展有效课外阅读的教学探索。

image.png

  二、行动设想和探索历程

  关于课外阅读,要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班级学情出发,用最适合的方法来促进效果的达成。写读书笔记是不错的方式,但对现阶段我班的学生来说,往往是增加了学生负担,容易流于形式。手抄报、思维导图等形式能生动形象地展示阅读成果,但是不便于每天都常态化地进行。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个大家都认同的读书方法,但是什么时候动笔墨,动多少笔墨,在哪里动笔墨,小学生读书时又该如何动笔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细细推敲的。部分学生在阅读时,会在书本上圈圈画画写写,这实际上就相当于阅读批注。不少学生的课外书上,书籍本身就配有相关的阅读批注,成为学生们进行阅读时的帮手。有不少名人在读书过程中也常常做批注,日常生活中,边读边批注也是常见的阅读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学段要求的第二学段里提出“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在学业质量第三学段的学业质量描述中提出“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统编版教材把批注作为语文要素,并且安排了专门单元进行训练,充分体现了批注阅读的重要性。如此种种,在常态化的课外阅读中运用批注式阅读法应该是较为可行的一种方式。

  有了之前的经历,接下来在运用批注式阅读法推进课外阅读之前,有必要先跟学生做一个调查了解,来确定他们最愿意采用的方式。

  (一)基于调研、结合学情谋划方案

  这次,笔者在班上让大家自主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在批注式阅读、读书笔记、思维导图、手抄报等几种方式中,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批注式阅读法。问到具体选择原因时,大家提出了很多方面,以下是经过整合后的一些观点。①随看随批。“看书的时候,我觉得好玩儿,有意思的地方随时就可以做批注”,这是一位学生的原话。批注式阅读法便于阅读时随时就可以动笔,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第一印象。②方便省事。批注式阅读提笔即可进行,不需要另外用本子摘抄记录,所有的阅读感受直接就批在书本上,也不会遗漏,操作方便。③启发思考。要想真正把一本书读通读透,一定是需要多次阅读的。而每次阅读时的批注,在下次阅读时翻阅到,会勾起阅读回忆,启迪产生新的思考,从而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有的学生所读的书是在学校开展的“跳蚤书市”上“淘”来的高年级学生的旧书,上面已经有一些批注,这些批注仿佛是在透过翻开的书页讲述他人阅读的心路历程,也对新的读者起到了借鉴作用。④简单明了。批注式阅读法运用起来不费事,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多少就写多少,不像读书笔记,哪一项没有完成,上面就空着,总给人一种没有完成好的感觉。⑤节约时间。相对于其他形式的阅读方法来说,批注式阅读具有短平快的特点,一边读就一边圈画批注到位了。而且,当学生养成习惯之后,批注已经化为阅读的一部分了,根本不觉得额外花费了时间。

  (二)针对问题进行整改、优化和提升

  当然,任何一件事情在具体实施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挫折,批注式阅读法的推进亦如此。相对于写读书笔记的应付了事以及做手抄报或思维导图的敷衍,用批注式阅读法进行阅读时,同样也有部分孩子态度不端正,影响了阅读效果。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随意性。批注的内容与符号过于随意,只是为了留下痕迹,在教师检查时蒙混过关。二是数量少。批注过少,一个章节只有寥寥几处批注。三是浅表化。思维深度不够,批注内容显得零零散散,浮于表面。

  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应注重学生良好批注式阅读习惯的培养,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复杂的,无法在短期内收获效果”,要指导学生“使用批注符号的方式、批注类型、怎么批、批什么等基本注意事项”。其次我注意榜样引领,将认真批注的学生的书本进行展示,从而让学生们能从身边的榜样示范中感知正确做法。另外,我还对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交流评比,让学生发现相互之间的优点与不足,取长补短。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学生的阅读批注积极性不断得到提高,主动性得到提升。翻开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书本,上面的批注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有的是对语句描写方法的评点,有的是对情节的思考,还有的是结合自己体验的个性化的思考,批注式阅读法的效果越来越多地得到体现。

  (三)调动学生主动性优化、创新阅读方法

  在检查学生阅读状况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书本上的阅读批注在形式上悄悄地有了一些变化。不少女生喜欢用荧光笔来标出自己关注的句子,书页上色彩鲜艳,非常醒目,也具有一定的美感。一开始,我只是觉得这应该是一些女生爱美爱显摆的表现,对阅读来说并没有多少实质性意义。渐渐地,我发现有些男生也有此类现象的存在。于是,我在班上了解了一下原因。原来,用这种荧光笔标注,还有以下一些我所没有想到的优点。①普通笔标注,字迹太细,很多时候需要用尺子,否则容易画偏。而荧光笔的笔头是扁的,笔迹是透明的,可以直接画在文字上面,方便快捷。②标注内容更加突出,更加明显了。因为荧光笔有亮丽的颜色,再加上笔迹粗,所以更容易被关注到。③学生会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标注不同的内容,区分起来一目了然。

  就此,我肯定了学生的做法,鼓励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让批注变得有效又好玩。学生的批注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一些学生之间还会比较谁的批注更美观,课间不少学生还会互相交流欣赏自己的批注。这样的举动竟然让批注式阅读由教师的外在要求变成了学生自主自觉、有兴趣的行动,真是始料未及。

image.png

  三、实践成效

  实施了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通过批注式阅读法在课外阅读中的推进实施,阅读效果得到了保障,并且在其他方面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生在做短文阅读分析的时候,因为有了平时批注的习惯,能自觉地边读边批注,结合问题在文中圈圈画画。这样,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把握,对信息的提取,以及结合实际的思考等阅读理解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所以在回答问题时都能有理有据。当然,对平时的阅读教学来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交流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二)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面对文本,学生不再是人云亦云,而是能有自己的见解。尽管有时这些见解尚显稚嫩,还有不足之处,但这是学生自主思考的成果。例如,在《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阅读中,读到人类把松鼠关起来,在笼子里安排了舒适的餐厅和卧室,还安排了铁丝吊环供松鼠跑跑跳跳,大家觉得这种安排十分舒适,而松鼠却“沮丧又焦躁,根本不碰那些食物,也不肯玩吊环”时,有学生在批注中写道:“通过人与松鼠的对比看出,松鼠并不喜欢被囚禁的感觉,而是向往自由。”同时,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质疑能力也得到发展。例如,在《鲁滨孙漂流记》的阅读中,对于鲁滨孙第一次航海遇到暴风雨后批注道:“这一次航海,饱受苦难,可仍然无法打消鲁滨孙第二次出海的念头,航海到底对他有什么吸引力?”

  (三)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批注式阅读训练,部分学生已经能渐渐找到语言的奥秘,从而在写作中进行模仿。例如,在一次写想象作文时,主题为“假如你来到机器王国,想象会发生什么事件”。有学生就模仿《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爱丽丝掉到兔子洞的情节设计了开头,饶有趣味。类似的情节模仿在平时的作文中也常常见到。在《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阅读批注中,学生多次关注到作者运用到的各种修辞手法,还关注到作者“运用插叙的手法把传说引入故事,使斯莫兰这座城市更加吸引人”。这些在阅读中对写作方法的关注,对情节的感知会让学生在写作中去学习借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写作能力。

  (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在课外阅读时,有的学生囫囵吞枣,这样的阅读只有速度没有质量,并不能算有效率。真正的阅读效率,是在思考的基础上有语句的体悟,有写作方法的品析,有情感的体验。因为有了阅读时的批注,学生能够沉浸在文本中,聚焦文本,读出自我。而且,在再次阅读时,书本上的批注又会很快引起学生已有的阅读体验,进而引发新的思考,带来新的收获。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效率得到了最大的提升,阅读效果得到了保障。

  四、总结

  现在,批注式阅读在班级的课外阅读中已经得到了有效的运用,促进了课外阅读的深入推进,也促进了语文学习质量的提升。回顾整个过程,有以下几点启发。一是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去看问题,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不仅仅是课外阅读中,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要有学生视角。二是要一切从实际效果出发。用手抄报来展示阅读成果无疑是精美的,但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且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制作手抄报的能力。相对于展板上精选的手抄报,学生自己在书本上面的批注更具有思维的美。三是要大胆鼓励创新。创新不是外在赋予的,而是被激发出来的。当学生们拿起荧光笔在书本上标注的时候,创新的种子就开始萌芽了。总结起来,即为学而教、以学定教。

  综上所述,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课外阅读推进过程中,通过批注式阅读法的实践运用,有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促进了阅读效果的全面达成。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批注式阅读法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的应用策略,推动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沈洪金.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方法探索[J].新课程导学,2022(23):31-34.

  [3]章祥梅.批注阅读法在课外阅读中的运用探索[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