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观念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2024-11-02 15:21:15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法治观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以法治观念培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知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然而,关于培养法治观念的重要性和策略,部分教师仍有不明之处。
摘要:法治观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以法治观念培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知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然而,关于培养法治观念的重要性和策略,部分教师仍有不明之处。文章以新课标为背景,分析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性及有效策略,希望有助于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法治观念培养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守法用法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环节。守法用法的基础是进行法治教育,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路径。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积极探索培养法治观念的策略,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法治观念,简单来说就是基于对法律的认识所形成的法治精神、意志和理念。法治观念的外在表现是对法律的尊重、遵守和应用。社会发展离不开法律和法治[1]。法律是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根本,是现代国家文明和法制的标杆。从公民的角度来讲,我们要想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必须了解我国的法律法规,坚守法律底线,同时将法律作为维护利益、达成诉求的手段。
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对其进行法治观念的培养,会给社会法治大厦建设带来直接影响。结合实际来看,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不良因素很容易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为了提高青少年的法治观念,党*央将法治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主张从青少年抓起,开设法治课程,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为主要阵地,坚持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知法守法的观念。在此情境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不再是唯一教学目标,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等成为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和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开展法治教育,让学生真正对法律“深学之、笃信之、践行之”。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丰富教学内容
过往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学生动有趣,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走入课堂探究问题、学习知识、深化认识。许多学生之所以缺少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缺少参与课堂问答的热情,主要是因为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了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点,致使教学与学生和学生生活缺少关联。要想改变这种现象,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对法治有更深入的认识,教师需要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的边界,扩充课堂信息和知识点,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对法律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以“追求民主价值”一课为例。众所周知,民主是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议题,也是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终极目标。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民主不仅是一个口号,还是法制健全和依法治国的实质。可以说,民主与法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但是,许多初中生关于民主的认识还很浅,认为民主就是无限制的自由。同时,许多人对民主的形式和最高层次充满好奇。为此,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可以在讲述我国民主发展历程、民主形式、民主制度之外,融入更多与法治有关的内容,如民主和法治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历史解释先贤们所追求的民主是什么样的,民众和社会追求民主的意义,以及一些国家缺乏法治和民主问责的原因。教师还可以借助案例、名人名言等,讲述民主制度在一些地区、某个时代的实践中失败的原因,这样能够使学生明白缺少法治的民主会导致什么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法律教育与其他内容的关联,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民主与法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与法治意识[2]。
(二)利用案例教学,增加教学的说服力
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的经验。但是,关于如何增加教学的说服力,许多人都莫衷一是。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借助案例进行情景描述、问题讨论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使教学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还可以为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提供载体,让学生生成智慧,实现有效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针对案例讨论问题、交流互动、深入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学习,让课堂更有效率。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去理解、讨论一些法治问题、现实问题,让学生认识法律的作用,增加教学的说服力,提升法治观念和语言能力。
以“参与民主生活”这个话题为例。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空间非常狭窄,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是“被管理者”,他们与民主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对如何参与民主生活不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教师可以引入案例,借助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就在身边,法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教师出示如下案例:某中学门口的马路非常宽敞,但是每到上学和放学时,经常有许多小摊占道经营,一些摊贩甚至将摊案摆到马路中间,导致居民、学生出行困难,因此一名八年级学生拨打了工商局热线电话,向工商局反映了这一问题。结合案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拨打工商局热线反映问题吗?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途径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这名学生的做法是否正确?是否损害了摊贩的利益?拨打工商局热线反映问题,是在正当行使民主权利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有什么意义?”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引导学生从理性、法治、客观态度角度去看待问题,鼓励学生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提出建议,以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
(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思维更活跃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敏捷、求知欲旺盛的青春期,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可借此巧施妙计,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但是,有的教师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理论性较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因此,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慨:学生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思维不活跃,这门课难教。实际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思考、创新、交流、互动创造条件、提供情境,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灵动,继而让学生产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领悟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将法治知识、问题迁移到特定、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活跃学生的法治思维,让学生领悟法律的内涵。
以“少年的担当”一课为例。结合教学内容可知,本课教学目标为让学生知道世界的精彩与复杂性,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品格,激励其承担责任。为了让学生明白责任的重要性和法的内涵,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创设教学情境,将责任与“法”“我”“国家”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明白什么是责任。
教师可以播放包含如下内容的视频创设教学情境:“一中学生在‘十一’黄金周外出旅游时,发现一外国游客在插有‘军事禁区’警示牌的山林中录像,于是拨打‘110’报警,结果发现这名外国游客是间谍,该学生受到表扬。也许大家认为间谍事件只会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其实不然。2021年福建莆田一学生就因举报网络间谍而受表彰。他是如何发现间谍的呢?过程很简单——这名学生在上网时,发现了散布不正当言论的行为,因为对方在发言中露出破绽,随后该学生向当地公安部门举报。后经查实,该生获得了奖励。”结合视频情境,教师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法律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的重要意义,进而认清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树立法治观念。
(四)挖掘时政资源,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重点不是灌输理论知识,而是以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为着眼点和出发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转变。不过,初中生受年龄限制普遍缺少社会阅历,他们认识法律、道德的渠道有限,对一些与之相关的事情也不够敏感。社会是一个大课堂,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关联紧密的学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将社会时政资源内容融入教学,使教学突破时空局限。适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政资源非常多。随着时代发展,资源类型也越来越多元化,有文本、视频、图片等。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政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加深学生的法治认同,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3]。
如在“与世界共发展”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教师可以结合时政资源,让学生谈论时事。如在以“环境权的保障与发展”为主题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五十届会议边会上,关于环境权的界定、表达和相关问题的解决是大会关注的问题,国内学者也对此予以高度关注。同时,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有了大动作。结合时政,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环保问题备受关注?中国环保工作面临什么挑战?如何通过立法应对这些挑战?”然后,教师结合相关的会议报告,与学生一起了解环保工作的紧迫性。教师借助时政资源使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时事巧妙融合,可以提高学生认知,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五)开展专题活动,引导学生践行法治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4]。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教学服务,让学生通过良好互动、深入讨论、积极实践培养学习能力和法治观念,让学生终身受益。但是,在以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了自顾自讲,使学生非常被动,只能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知识,掌握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看似中规中矩,实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领悟学习的内涵。专题活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有目的地探索知识,进行专项学习实践的活动。开展专题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还可以促进学生迁移知识,发展综合运用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专题学习活动,让学生去讨论、探索、实践,引导学生践行法治观念,促使学生全面发展[5]。
如在讲授“中华一家亲”时,教师可先以“民族团结”为主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不同朝代对新*的管辖措施,使学生树立国家理念。然后,教师可以“维护祖国统一”为主题,带学生去博物馆、展览馆或图书馆参观“民族团结”主题展会,通过展会上的文物、视频等了解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团结、法治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民族团结专题活动,将学生组织起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学习民族团结典型人物的事迹,开展民族团结主题书画展、作文比赛、演讲活动,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认同感,使学生将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和民主法治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民拥有良好的法治观念、法治素养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式创新等方面入手,借助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策略[J].学苑教育,2022(5):64-66.
[2]张卉,杨亚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教学策略[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三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2023:538-540.
[3]邓稻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素养路径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3(4):49-51.
[4]仇艮芳.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试题命制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35):40-42.
[5]李素英.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29):104-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