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古诗词的审美教学论文

小学古诗词的审美教学论文

9

2024-10-28 15:05:45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古诗词的审美教学立足于更加深入地挖掘古诗词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促进其审美创造素养的提升。本文提出,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入分析古诗词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从语言美的维度开展诗词朗读与字词品析,从意境美的维度进行意象分析和情感渗透,从情感美的维度分析创作背景与迁移创新,落实审美教育,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效果。

     摘要:古诗词的审美教学立足于更加深入地挖掘古诗词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促进其审美创造素养的提升。本文提出,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入分析古诗词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从语言美的维度开展诗词朗读与字词品析,从意境美的维度进行意象分析和情感渗透,从情感美的维度分析创作背景与迁移创新,落实审美教育,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审美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集语言美、音律美、意境美于一体,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深远的意境,抒发了美好的情感,富于韵律、朗朗上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发展“审美创造”核心素养。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古诗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渲染,促使学生从不同的维度真切地感受、理解、欣赏其中美的元素,获得美的愉悦,实现古诗词审美教育。

  一、通过教学指导,理解古诗词的语言美

  古诗词有着凝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语言美是古诗词美学价值最基本的体现。在小学古诗词教学指导中,教师应先从语言这一维度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独特的语言设计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美学要素。

  第一,朗读诗词,体会节奏。朗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基石,是一种将书面语言转化为规范发音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过程。古诗词则具有对仗工整、合辙押韵等语言特点。因此,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朗读活动,使学生深化对文本内涵的感悟和理解。

  例如,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从军行》的教学指导中,教师可安排朗读任务:首先,初读诗词。要求学生根据预习自己读,并要求其做到发音准、不丢字、不添字,正确流利完成全诗朗读。其次,范读指导。根据古诗词独特的音顿节奏对其进行划分: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范读中,教师根据斜线做出恰当停顿,让学生全面感受古诗词中疏密相间的结构、缓急交替的韵律和整齐匀称的音韵美。接下来,自主朗读。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诗词的音顿,并模仿教师自主朗读,亲身感受诗词在语言上的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词意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答疑,帮助学生个体突破朗读难关。最后,多样朗读。教师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如个别读、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等完成诗词朗读,并进行点评纠正,让学生在形式变换中领会朗读的乐趣,初步感知韵律中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

  通过古诗词朗读教学,教师能引导学生从语言层面深入探究古诗词的美学价值,并引导其在体验中感知诗词在语气、语调、声音、节奏等方面的变化,体会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所传递出的丰富情感,提高学生对古诗词语言节奏之美的感知力。

  第二,品析字词,理解诗意。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所谓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达情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勾勒出脑海中的画面、表达出内心的情感。正是因为诗人有了匠人一般的心态,才使得经典诗词的每一个字都含义隽永、意蕴悠长。

  例如,在上述《从军行》的阅读鉴赏中,教师组织学生品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并提出问题:“在画面中,你看到了边塞哪些景物?”学生回答:“看到了美丽的青海湖和洁白的雪山。”教师继续追问:“这些景象应该是明亮、美丽的,作者为什么用‘暗’字形容景色?”在问题驱动下,学生链接古诗,品悟“暗”的含义,并逐渐认识到:边塞之上,常年杀战,天地昏暗,而将士们常年驻守,思乡之情时时浮上心头,无法排遣,让人的心情黯淡无光,景色也变得迷蒙暗淡。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不是带领他们逐字逐句分析诗意,而是以诗解诗,链接朗读带“暗”字的诗句,促使其置身古诗词情境中感受凄凉艰苦的环境以及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进而体悟由“景暗”到“人暗”之间深层次的联系。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从“炼字”的角度切入,让学生在品读赏析重点字词的过程中体会诗词在语言上的精雕细琢,体会作者创作的用心,并感受凝练的文字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当然,在分析字词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重视修辞手法的讲解,带领学生结合并迁移所学知识,分析古诗词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进一步结合朗诵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价值,充分感受古诗词的语言魅力。

  二、通过教学指导,感知古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古典艺术创作中特有的词汇。在古诗词创作中,作者往往会利用丰富的意象、生动的语言营造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以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基于此,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从意境美的维度进行指导,让学生透过诗意的画面感受古典诗词的美学内涵。

  第一,感知意象,勾勒画面。意象是诗词中通过具体形象表达抽象情感或哲理的艺术手法,也是营造意境、建构画面的基本要素。在古诗词创作中,作者通常会利用意象的组合与渲染,营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空间,以此吸引读者沉浸其中、与自己形成情感共鸣。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探寻、感知意象,并通过意象勾勒画面,走进作者所营造的诗意氛围中,进而深化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

  例如,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阅读鉴赏中,教师通过启发教学促使学生分析其中的意象。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找出主要意象“河”“岳”“遗民”“泪”“胡尘”“王师”等,并在点拨引导中勾勒出诗人在秋夜破晓之时走出篱门,在夜色下遥望北方、思绪万千的画面,进而透过意象想象在金国的铁蹄下备受煎熬的宋朝百姓渴望王师北上的迫切之情。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通过意象分析,学生对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进行解读,并通过发散联想,在头脑中勾勒出了诗人创作时的画面以及诗歌呈现出的宋朝百姓在外族蹂躏下苦不堪言的画面,理解作者创作的艺术方法,也为进一步探究意境之美做好准备。当然,在古诗词教学指导中,教师不应局限于特定的作品,而要促使学生对其中常见的意象,如月亮、柳树、梅花、竹子等进行归纳总结,理解其中的文化意蕴。

image.png


  第二,引发联想,感悟意境。古人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现代人常把意境称为情景交融。古诗词作为抒情文学的一种,在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灵、激发爱国精神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篇目,更是集萃了千百年来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脍炙人口的名篇。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意境之美,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与良好的鉴赏力,促进素质教育有效落实。

  例如,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板块编排了《送元二使安西》这首经典的送别诗。在诵读指导中,教师通过多种手段营造氛围,促使学生感知情境、体会情感。首先,配乐渲染,营造氛围。渭城的早晨刚下过雨,虽然雨势不大,但是离别时的雨就像离别朋友心头上的泪,缠缠绵绵飘洒在离别的这个早晨,这里不仅湿润了尘土,让离别之情也始终萦绕在心头,难以拭去。作者眼望这样清新的景色,禁不住吟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其次,呈现地图,感知离别。从长安到渭城,到阳关再到安西,此行三千多千米,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在古代,即使是用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快马驾车,都要走半年多。如此一来,作者和友人的再次相见就不知是何时了,或许今日一别,后会无期,所以作者才饱含深意地吟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立足诗作特点进行启发引导,促使学生借助意象探究意境,感知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当然,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诗画“联姻”,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想象画面并描绘,锻炼其想象力;利用多媒体展现风景画面和画外音,刺激学生多重感官体验,帮助其快速进入角色;通过古今对比阅读,促使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构建画面,感受并深入理解意境;引导学生读写结合,深入理解诗词内涵,并要求其充分调动想象思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以准确表现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image.png


  三、通过教学指导,领会古诗词的情感美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美是古诗词审美维度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指导中,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挖掘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情感,通过拓展联想,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之美,穿越时空的界限,与作者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一,多方体会,感悟情感。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因此,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需要注重情感表达的引导,帮助学生从多角度体验情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例如,在上述《从军行》的阅读鉴赏课上,教师首先通过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解读诗意,体会其中悲壮苍凉的情感。通过“暗”勾勒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边塞图景,感受将士的思乡之苦;通过“遥望”感受将士离家之远、守城之艰;通过“百战”想象黄沙漫天的古战场,激烈的战争场面,体会将士的奋勇顽强精神;通过“还”发出疑问:百战之苦,金甲之穿,又有几人能安全归来?感叹战争的无情以及将士视死如归的决心。其次,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感受其中情感。诗歌前两句情感基调低沉、暗淡,在朗读中,教师要提醒学生用舒缓、沉郁的腔调进行创作,奠定情感基调,表现边关恶劣的环境和将士思乡之情;后两句表现了战事的频繁、敌军的强悍、作战的艰苦和戍守边疆时间的漫长,尽管如此,将士们报国的决心却未曾减弱。朗读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语气逐渐增加,气势高昂,表达出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利用字句赏析和朗读指导两个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渗透在每一个字中的情感,并透过情感回望边塞诗歌特有的悲凉和豪情,进而深刻理解古诗词的情感内涵。

  第二,迁移拓展,丰富情感。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欣赏古诗词的情感美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基于此,从情感美的维度来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还要引导学生迁移拓展,结合现实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并实现对自己的情感培育和熏陶。例如,在学习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教师围绕“陆游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进行设计,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渴望为国效力、收复失地的心情,并通过情感迁移促使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身为小学生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指导中,从多维度对学生进行古诗词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所蕴含的美学意境和智慧,让他们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刘秀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3(S1):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