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雨,巷中的情论文

2024-10-25 13:50:11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戴望舒通过《雨巷》,将内心深处忧郁凄凉的感情充分抒发了出来,这种典型的戴望舒式情感,将“雨巷”作为诗歌的意象,来象征作者当下所经历的阴郁、狭窄、孤寂的人生境遇。“丁香般的姑娘”是诗歌中的又一意象,反映出作者对美好的无限憧憬。
戴望舒通过《雨巷》,将内心深处忧郁凄凉的感情充分抒发了出来,这种典型的戴望舒式情感,将“雨巷”作为诗歌的意象,来象征作者当下所经历的阴郁、狭窄、孤寂的人生境遇。“丁香般的姑娘”是诗歌中的又一意象,反映出作者对美好的无限憧憬。但悲剧的是,这种美好是模糊的、飘忽不定的,最终这位姑娘的身影也在雨巷中不见了踪迹,也意味着作者的理想、愿望以及爱情都只是镜花水月,难以企及。总结来说,《雨巷》表现出了戴望舒迷惘、朦胧的情绪,其中更交织着希望和失望、追求和幻灭的双重情感基调。
一、悲剧的主题
《雨巷》主要描写了追求爱情的青年为了等待一位姑娘,经常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徘徊。诗境中除了雨水落在姑娘雨伞上的声音,这条雨巷是寂寥的。主人公时刻都想要再次邂逅这位姑娘,期盼了许久之后,姑娘终于“静默地走近”;还没等主人公缓过神,“她静默地远了,远了”。以美丽、高洁、愁怨的“丁香”来形容姑娘,诗中的“姑娘”既实指作者心中追求的高洁、美丽姑娘,又虚指作者始终无法实现的梦想和渺茫的未来。
作者一路不断地彷徨求索,只为了能够寻到姑娘,实现理想;但是姑娘出现后又转瞬消失在巷尾,作者甚至不记得她的颜色和芬芳,表达出作者追求理想无望的无奈、苦闷心情,进一步渲染了雨巷寂寥的氛围。不论是雨巷中的姑娘还是孤独的游子,他们在戴望舒笔下都带着浓重的悲剧色彩。游子的追求是高洁的,他所期待的姑娘内心世界丰盈深沉,还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理想化的追求是不切实际的,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这也是诗歌的悲剧感所在。
二、理想幻灭的投影
抒情诗凝练着艺术美,可以跨越时空的局限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审美情趣。早期的抒情诗被视为无病呻吟,并未被纳入文学史,直到近现代才受到人们的关注,诗歌的艺术光辉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从抒情内容层面,《雨巷》以低沉、忧郁的情感基调,梅雨季江南小巷为意境载体,抒发作者对理想无望、未来渺茫的彷徨情绪。在如此阴郁的环境下,作者内心深处依旧怀有些许希望,希望可以遇到一位“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此处的姑娘被加上了愁苦的色彩,虽然她芬芳艳丽,但内心却是充满冷漠和惆怅的,最终乘着“雨的哀曲”“走尽这雨巷”。作者笔下的雨巷,狭长而寂寥、没有欢乐和阳光,作者就如同心中怀有美好希望的孤独者,始终徘徊在充满愁怨、缺少光明的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好比触不可及、无法实现的希望,处处透露着感伤、痛苦的情绪。
三、浓重象征色彩
象征主义最早起源于法国诗歌领域,主要是通过暗示、隐喻等手法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种创作手法开始引入中国。戴望舒早期的创作显然也是受到了象征主义手法的影响,非常注重应用意象来构建情境,借此来达到抒情目的。《雨巷》中提到了撑着油纸伞的诗人、寂寥悠长的雨巷、丁香般忧愁的姑娘,这些都是塑造的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将社会压抑的氛围、徘徊不定的心境和触不可及的希望以朦胧的形式展现给读者,让整首诗歌散发出朦胧的诗意。
在《雨巷》中,想象、象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了想象才得以产生象征,而象征又使想象得以扩大,这种用象征主义手法抒情的方式,营造出了深沉的氛围,让情感表达更加婉转隐晦,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感受诗意的余韵。在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之后再去品读全诗内容,就会挖掘出远超于字面的深刻含义,作者运用“彷徨”和“彳亍”两词来讲述青年男女在雨巷中重逢又无言分离的故事,侧面表现出作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对爱情失败、理想幻灭感到的无奈和迷茫。当然,面对动荡的时代背景,期待、彷徨、寻觅、探求都是追求理想的必经之路,虽然会被无限放大,但也标志着生命开始走向成熟和坚定。
四、真实想象结合
戴望舒在创作《雨巷》时,受到古诗词的启发,选择以丁香作为抒情形象,想象出一个有着如丁香般忧愁、美丽的姑娘,用来象征美好的理想,营造出雨巷的意境,将自己对美的追求、理想幻灭的痛苦寓于其中。在塑造丁香姑娘这一形象时,没有直接套用典故,而是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同时,加上了自己的创造,直接应用了很多现代语言,将真实隐藏在想象中,这样感情更加隐蔽,赋予诗歌本身更多的时代气息和新颖性,简单的一句“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就将唤起的希望和希望幻灭的情绪充分表达出来。
尽管《雨巷》存在着象征流派模糊朦胧的感觉,但并不存在神秘意味,以真挚情感作为框架,通过暗示的手法最大程度保留了真实的细节。比如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蒙蒙的细雨,这些环境渲染均侧面反映了游子对丁香姑娘的期待。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是只要深入阅读便能了解,甚至领会到更多。从意境形象方面,《雨巷》借鉴了古诗词,创新之处在于作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创造进行了有机结合,创作出了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
五、富有音乐之美
《雨巷》全诗共有七节,除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之外,其他小节的语句是完全相同的,这是种起结复见、首尾呼应的创作手法,让整首诗歌的音乐感更加显著,大大增强了作者彷徨、惆怅、寂寥心境的表现力。
与徐志摩对音乐美的追求有所不同,戴望舒在诗歌创作时并没有外在形式的整齐,更加倾向于摇曳多姿的情态,与当代曲折多变的情感体验高度适应,能够贴切自然地表达出人们心灵的颤动。整首诗每小节六行,每行虽然字数不同、长短不一,但是每节会重复韵脚,且韵脚不变,“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作者借助“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四个要素,以轻柔、沉思小夜曲般的节奏来描绘独自彷徨在雨巷的美丽画面。但是这位姑娘最终还是“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这一切在作者看来都是那么的飘忽不定,让读者读来脑海中始终萦绕着寂寞、深沉的旋律。
为了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戴望舒还从外国诗歌技法中借鉴了一定经验,通过字句更迭、语言复沓的方式进行抒情,交织的诗句让读者读起来更加和谐优美,使诗歌的抒情色彩更加浓重,开启了全新的诗歌表现纪元。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戴望舒在创作《雨巷》时,将自己追求爱情、理想幻灭的无奈阴郁情绪寄寓于悠长狭窄的雨巷中,以悲剧为主题、象征为手法、真实与想象结合,富有节奏的语句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多重情感。全文整体情感是深沉而富有理想化色彩的,应用象征群构建起立体化的抒情空间,并从古诗词中借鉴了艺术养分,将内心瞬间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透过诗歌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虽然前路充满坎坷,但是作者依然怀揣美好希望、始终向往光明,相信自己终究会遇到如丁香般的姑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