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大数据思维下高校精准思政的意义、问题与路径论文

大数据思维下高校精准思政的意义、问题与路径论文

9

2024-10-14 16:55:10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数据思维为精准思政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在高校思政工作面临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的三大挑战的背景下,大数据思维下的精准思政可以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创新性,也带来隐私保护、数据素养能力提升等新的发展问题。加强技术的投入和研发,建立完善的数据系统,提升教师的数据素养,强化合作探索模式将是有效提升精准数据思政的重要路径。

  摘要: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数据思维为精准思政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在高校思政工作面临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的三大挑战的背景下,大数据思维下的精准思政可以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创新性,也带来隐私保护、数据素养能力提升等新的发展问题。加强技术的投入和研发,建立完善的数据系统,提升教师的数据素养,强化合作探索模式将是有效提升精准数据思政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思维高校精准思政意义问题路径

  xxxxxx在xxx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青年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战略性地位,为新征程上做好青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学习贯彻xxx精神,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一、现有思政工作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很多新情况和新挑战。首先,信息爆棚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代际圈层壁垒高筑,学生容易被困信息茧房。其次,高校是各种意识形态交融交锋的地方,意识形态的安全底线问题和培养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核心问题交织呈现,意识形态斗争变得更多样化、更隐蔽、更复杂甚至在某些时候更激烈。最后,有的学生出现强烈个性价值追求导致的精致利己主义现象,务实的人生理想导致的过度焦虑的佼佼者现象,“卷也卷不动、躺也躺不下的仰卧起坐”现象,具备能力而欠缺素质的现象等,其需求呈现出碎片化、多维度、易变化的特点。

  互联网时代、高校场域及大学生主体特点的更迭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和效果均带来重要考验。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这使得大学生能轻易地获取到各种类型的信息。这其中既包括正面的信息,也包括负面的信息。然而,由于大学生尚未完全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往往缺乏对信息的批判性思考,容易被片面、负面的信息所影响,这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临不小挑战。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即时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更加全面、深入,不仅要有正面的教育,也要有批判性的思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以教师授课、讲座等形式进行,这种单向的教育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大学生更加倾向于通过在线社交媒体、网络社区等渠道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这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挑战。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更加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性。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注重传递知识和观念,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的多样化、碎片化、表面化,学生往往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此外,由于当今社会各种声音的交叉并行,学生也难以准确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他们往往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这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难以维持。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也是值得关注的大课题。

  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场域及大学生主体特点的更迭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少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效果进行全面的思考和改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二、大数据思维下精准思政的提出和意义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教育领域也开始迎来大数据时代的变革。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求,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来提高思政教育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因此,大数据思维下的精准思政应运而生。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大数据思维下的精准思政顺应了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利用大数据的方法来把握学生的思政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精准思政不仅代表了教育技术的进步,更体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灌输和说教,而精准思政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细化分析,为每个学生提供定制化的教育服务。通过建立精准思政平台,教师可以为学生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创作提供支撑,同时整合现有的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这种以数据为依据的个性化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还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我发展。

  其次,大数据加持下的精准思政有助于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精准对接大学生成长发展新诉求。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形态繁多且易变,精准思政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为全方位育人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精准思政,教师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差异,提供更加贴心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在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方面,精准思政为大学生成长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途径。通过精准对接学生的需求和期望,思政教育可以更加深入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同时,精准思政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不仅可以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还可以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的协同合作,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

image.png

  再次,创新性的大数据精准思政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提高各教育要素的质量以及优化其内部结构的关键。精准思政使传统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发生变化,双方的交流更加平等与畅通,信息的传递更为快捷。通过精准思政的实践,可以推动思政教育的内部结构优化和各要素质量的提升,促进思政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同时,精准思政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为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后,大数据精准思政还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笼统、方法单一、效果不尽如人意等。精准思政通过对学生思想状态数据的精准把握和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提供更加贴心和有效的教育服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和质量,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大数据精准思政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代表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技术的进步,为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精准思政还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大数据背景下精准思政的困境分析

  大数据精准思政在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一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大数据中包含着大量的个人信息和敏感信息,如何保护这些信息的隐私和安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大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分析过程中,如何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是大数据精准思政面临的重要挑战。同时,学生的隐私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数据的合法性和道德性也非常重要。如何在保障教育效果的同时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隐私权,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image.png

  二是大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问题。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的来源和种类繁多,但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却难以保证。有些数据可能存在误差或偏见,有些数据可能已经过时或不再适用。因此,在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思政工作时,教师需要认真考虑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问题,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从而确保精准思政的实施效果。

  三是教育者的技术应用和能力问题。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需要一定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现今精准思政工作没有跟上大数据发展的脚步,思政工作还不能很好地利用大数据作为工具深入学生群体之中,没有发挥出大数据思政的强大作用。此外,大数据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如何及时跟进技术发展,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也是大数据精准思政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数据也有其局限性。大数据作为师生感知世界和反映思想的载体,无法完全且人性化地解读师生思想动态。大数据的便捷性并不能代替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关系。数字化的信息无法精准到对每个个体感性的价值判断上。一味强调大数据的作用,只会进一步影响教育双方关系,弱化精准思政的价值引领力。如何平衡大数据在精准思政中的育人作用显得至关重要。

  四、大数据精准思政的路径探究

  一是沿用好办法。例如,大兴调查研究以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是依托数据开展工作的前提,在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等基础上,定期开展有针对性、有时效性的问卷、统计、抽样调查等,辅以大数据监测,更能准确把握学生精准需求。如深度辅导,针对问题学生、干部学生、中流学生精准分类辅导,通过重要时间节点、短期社会实践、长期学业观测精准时段辅导,以求明底线、建信任、懂需求。大数据可以通过完善的监测系统发挥危机预警、转危为机、转堵为疏的精准育人实效,在有效把握学生的苗头性、突发性和衍生性问题上具有重要优势。

  二是改进老办法。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我们传统的思政教育多如制作好的精美限定菜单,备好食材统一加工,学生依菜单和菜品规定品尝。而面对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大数据可以有效调动多样食材,在精准分析基础上,实现学生先点菜而后备菜做菜。如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可以强化大数据信息,摸排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和知识盲点,借助翻转课堂的方式向学生学习、了解学生的需求,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在润物无声中与学生同题共答。大数据可以精准掌握思政教育的触发点和盲区,从而助力传统思政教育和课堂思政有效延伸和深化。

  三是探索新办法。精准思政是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因此,需要在系统观念的指导下,以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通过分析海量数据精准画像学生群体属性与个性思维,在完善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将学生的一二课堂表现数据、图书馆数据、科研成果数据、消费数据、冲浪数据等碎片化数据信息立体化,打破信息孤岛的壁垒,做到辨识真假需求,精准发力,有理有据。比如,一站式社区的精准思政路径,网格化的管理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园区,是助推形成“三全育人”体系,打通思政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实践。此外,还可以将精准思政延伸到评价方面,摒弃单一的评价思维定势,从系统的思维方法出发,将关系教育质量和发展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纳入考量范围。同时,精准思政应该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大数据建设需要长远规划,把握学生的长期行为轨迹,因时而异地调整精准思政的路径。

  大数据思维下精准思政事关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精准思政的工作原则,大数据精准思政需要在时代的变革中顺势而为,稳中求进。

       参考文献:

  朱继东.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学习xxx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xxx[J].党政研究,2017,143(2):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