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中应用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方法论文

2024-10-09 11:22:31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本文分析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中应用项目式学习的重要性,认为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中,可以广泛用于明确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驱动问题、构建多元评价等方面,为教师提供可供参考的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进而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学成效。
摘要:本文分析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中应用项目式学习的重要性,认为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中,可以广泛用于明确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驱动问题、构建多元评价等方面,为教师提供可供参考的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进而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指教师在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指导下,围绕一个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设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以解决真实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有意义的任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最终完成项目任务。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而且有利于培养其综合素质。
一、概念界定
“跨学科”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伍德沃斯(RobertS.Wood worth)于1926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教学概念,他提出跨学科是多个学科的综合研究。新课程标准将跨学科主题学习定义为“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将所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课题研究等结合起来,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主题教学体现了综合性与整体性的特征,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重学科知识传授、轻综合能力培养的局限,实现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有机结合。
项目式学习是围绕着一个特定真实的主题,以研究核心概念和原理为中心,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对有关的学习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以此来求解真实、复杂的问题,并最终完成项目式学习作品的一种学习模式。
二、应用项目式学习的重要性
项目式学习注重独立探索和分组协作的方法,这可以将一个具有较大历史跨度、知识范围广的主题分解为多个子项目,既可以节省活动的时间,又可以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反馈来保证探究结果的覆盖面。而主题型教学中的驱动型问题链则可以提高主题研究的效果,其中引导性问题的设置旨在构建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从浅到深地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清晰的了解。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既是课程的“设计师”,也是课程实施的指导者和评价者。在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运用项目式学习,可以让教师更加精准地找到课程的内容定位,以某个特定的主题为中心,从其他学科中发现与其核心素质相匹配的知识与方法,通过整合可以建立起培养学生通史意识和全局观的课程内容系统。
历史的教学方式以史料阅读、课堂讲授为主。将项目式学习方式运用到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中,教师将设计更复杂、真实、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情景,将历史核心知识与学生的实践行为结合在一起,使其能够通过信息收集、实践调查、项目成果制作等,持续提高综合实践技能,使学生懂得怎样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学习。
三、项目式学习的应用方法
1.明确学习目标
在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知识层面上,要让学生清楚认识到,在学习中掌握了哪些知识、学到了哪些方法;二是能力层面上,要让学生清楚知道在完成项目的各个流程时要运用到哪些能力,包括跨学科联系能力、信息收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学以致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三是在素养层面上,要明确历史学科的跨学科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质等。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古代丝绸之路”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地理学科设定这样的教学目标:利用文字和地图等史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开启原因、路线、过程和作用;了解中华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能依据地图等资料,描绘出丝绸之路的地理、人文环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小组合作方法,掌握区域经济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
2.创设问题情境
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学思路是从真实的问题出发,基于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问题的探索与解决。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这一课中,设置主题情境时可以用融入语文学科中的神话故事来增加其趣味性:“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女娲造人的传说?谁能给我们说说这个故事?那大家相不相信这古老的传说呢?”
3.设计驱动问题
驱动性问题包括问题链或单个问题,当教师在进行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时,一定要满足下列条件:以现实情景为基础,以过程与目标为纽带,驱动学生主动探究,驱动学生互动。通常,这类问题都是采用“项目导向”的方式,通过问题情境—本质问题—驱动性问题的主线,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实践探究。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情境:“端午节快到了,大家能不能告诉老师:这个节日跟历史上哪个名人存在联系?端午节又有什么样的饮食习俗?今天就让我们就来探究这一节日的起源吧。”在该情境中,其本质问题为“端午节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其驱动性问题为“端午节快到了,你们老家有什么特殊的习俗?你们所了解的那些习俗与历史上哪些人物和事件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习俗与当时的农业时令、政治形势有何联系”。
4.构建多元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跨学科主题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高,注重对学生开展综合评价。在初中历史学科中应用项目式学习,需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机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和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来评价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自评表与他评表,其中,自评表的评价内容包括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小组合作、表达能力、展现形式;他评表的评价内容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参与度、合作度)、实践研究能力(收集资料、解决问题、整理资料)、初级历史素养(在探究传统节日的过程中用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或情境)、中级历史素养(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产生了整合性的理解,了解不同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高级历史素养(能够根据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产生新的理解将这些知识创造性地整合以解决问题)。
四、结语
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本质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并围绕主题来选择合适的跨学科知识,明确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再根据这一联系设计项目式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而提升其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谢慧.指向素养发展的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以“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23(4):158-162.
[2]韩静.“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传播中的涵化效果与情感认同—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的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8):152-156.
[3]和琳娜,于红莲,秦晓燕.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路径探析—以“隋唐大运河郑州段遗址”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16):37-40.
[4]蒋玲,金娥.在线教学与项目式学习整合实践有效性研究—以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9):81-87.
[5]杨明全.核心素养时代的项目式学习:内涵重塑与价值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2):57-63.
[6]张文兰,苏瑞.境外项目式学习研究领域的热点、趋势与启示—基于CiteSpace的数据可视化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5):91-102.
[7]田红彩.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以“北洋金融街的变迁”项目式学习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19(2):37-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