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标的变化与教学应用研究论文

2024-10-09 10:33:03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新旧课标的异同,提出初中地理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讲解和指导策略,充分发挥初中地理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摘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与目标等与旧版相比有较大变化,对教师教学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新旧课标的异同,提出初中地理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讲解和指导策略,充分发挥初中地理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新课标;教学应用
与2011年版课程标准相比,《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课程理念与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法等一系列内容进行了全面调整,修订范围较大,修订内容较多。因此,教师应深入学习和研究新课标的内容,并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思路。
一、新课标的理念变化
新课标并未大幅调整学科知识范围和具体知识的习得标准,主要丰富并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来培养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等要求,强调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最显著的变化集中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三个方面。
通过表1中新旧课标内容对比可以发现:新课标中课程理念更加明确,从原本强调“让学生学习”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发展”,并且提出了组织课程知识的策略(基于地理空间整合知识)、生活化教学策略(利用相关素材活化课程内容)、教学创新和实施策略(“教—学—评”一体化等);新课标中课程目标涵盖了传统的“三维目标”,也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新课标中课程内容被划分为更加明确的五个主题,从宏观宇宙逐步过渡到人能直接观察和感受的地球家园,从根本上看,除“地球的宇宙环境”部分属于新增内容外,其他部分与旧课标课程内容无显著差异,只将知识结构从原本的按地域划分转变为按地理空间尺度划分。
除上述变化外,初中地理新课标还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部分做了诸多调整,新增内容均围绕学生主体发展和核心素养要求进行设计。例如,教学建议方面更推荐以创设情境与问题引导为基础的探究式教学,侧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灵活应用能力和高层次思维能力;又如,评价建议部分新增“学业质量”要素,这一评价不区分层次,更强调准确反映阶段性学习的总体状况。
二、新课标的应用误区和应对策略
新课标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以往有较大区别,部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过于绝对化,对新教学设计思路存在认识误区。其中比较典型的误区有两类:一是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反而忽略导入环节、后续指导和解析的细致度,过于开放和自由的情境下,学生可能无法准确定位目标,使得其前期讨论和探究的效率过低;二是教师过度关注大单元整体教学,忽略了整体性教学对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高要求,这种情况下的整体推进速度过快,会导致学困生与其他学生的差距加大,不利于学生均衡发展。
初中地理教师应当通过以下策略主动辨识和规避上述教学设计误区:一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中必须包含高度完善的导入、引导和指导机制,教师要充分掌控教学节奏,引导学生有效讨论和分析问题;二是在开展整体教学时做好层次化、差异化处理,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层次平缓递进的探究问题,在课后训练中设计灵活的自选任务,保证学困生也能在探究学习中获得足够的参与感、成就感,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互助。教师也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深入指导和帮助,促进班级学生共同发展和进步。
三、新课标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初中地理新课标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整体性教育,教师需要将新课标理念和要求融入教学设计当中,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转变教学设计思路。
1.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初中地理教师应深入学习新课标内容,把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发展核心素养等基本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指导观念和评价观念。
首先,教师应将教学观念从“主动教”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新课标更倾向于让学生自主认知、理解并建立知识结构,因此教师一方面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从“先讲授后学习”转变为“先学习后解析”;另一方面要将核心素养训练贯穿始终,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的地理思维能力。以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海陆变迁”为例,传统教学会先讲解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地质作用、海陆地貌和海陆风的具体作用及其对海洋与大陆演变的影响,然后再要求学生记忆知识点并做案例分析或其他应用训练;新课标下的教学顺序可调整为板块运动等动画素材导入—案例探究—理论解析,教师需要在导入和探究学习阶段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去解决问题,并在总结阶段引入与人地协调观相关的观念。
其次,教师应将指导观念从“纯理论化指导”转换为“生活化指导”。新课标倡导生活化课程内容,在保证学理性的前提下将所授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时代环境、现实应用需求充分融合,以此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更乐于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思考、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以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气温和降水”为例,教师可不过度强调当代家庭中使用率较低的水银、酒精温度计测量方法,结合近两年自然灾害高发地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测定、记录和分析气温、降水变化的意义,引导学生以假日出行为情境收集所在地周边地区气温和降水预报并绘制简单等温线,这类更贴近生活和现实的教学方法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部分重难点知识。
最后,教师应当将评价观念从“单一形成性评价”转换为“多元评价”。新课标强调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学评价不应仅用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充分利用教学前的评价灵活调整课程目标和教学活动设计,并且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和反思。以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农业”为例,该课知识点偏少,但难点在于现代学生普遍对发展农业的价值和必要性缺乏主体感知,教师要在课前先简单评估学生对农业的认知、节约粮食的具体观念、所了解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产品,结合评价结果调整“什么是农业”“我国农业的发展”“主要作物的分布”三部分核心内容的教学比重;教学过程中组织案例讨论,如地方超市销售的农产品是否符合所在地地理环境等问题,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各自的思考逻辑,促使学生从检验者的角度查找自身不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
新课标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充分将核心素养目标融入其中,并注重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的整体化、系统化转变。
首先,教师要将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全面融入教学内容中,充分发挥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新课标中总结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教师在融合设计中应优先在教材内容中定位具体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确保相应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高度匹配。以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为例,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四大区域划分的基本逻辑和划分意义,学生要从地理区域类型、自然特征、人文特点、地理界限特征等多个角度理解这一知识点。这就涉及了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两类核心素养,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引导学生系统地、动态地思考,正确认识区域的特色和联系,认识我国地理的多样之美与内在凝聚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深入应用大单元教学和主题式教学等整体教学法,在整体化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新课标中地理知识的结构性和层次性更显著,各版本教材基本都依此进行了调整。例如,湘教版与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都基于大单元教学思想进行了调整,教师可以直接将一章中多节内容整合起来开展集中教学,必要时可调整教学顺序,重点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特征调整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以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一章为例,教材是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例探讨区域内外的联系和差异,并结合贴近本地的湖南长株潭城市群进一步说明如何梳理区域内外的联系和差异。教师可以将三节内容进行整合,将三个区域案例中地理状况、核心功能等进行列举,引导学生对比并思考构成区域的自然地理要素,使学生基于区域认知素养正确认识区域内外关系的具体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相关内容,这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更清晰的知识导图,提高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系统化认识。
3.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要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将讲解和指导后置,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前置,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自主学习条件。
首先,教师要对课内外教学和指导重点进行调整。课内教学应优先采用导入和自主探究教学,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学生有了一定自主调查、思考后再进行讲解,如上文所举的“海陆变迁”教学案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用动画导入来引导学生自主理解海洋和陆地变化的原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点评或指正,以加深学生印象,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设计课后学习任务时也应采用类似策略,即将抄写、默写、背诵任务调整为课程内容应用、跨学科应用或调查报告类任务,教师检查作业时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方法和思路是否正确,以此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和思维方法。
其次,教师应充分参考新课标中的建议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新课标中推荐了多种符合新时代育人要求和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式教学、问题导入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专题调查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也更适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对此,教师可深入学习和应用“情境+问题”的主题教学方法,以此为基础不断探索同类教学方式的创新形式。例如,将情境创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课程主题自主设计生活化应用情境,或在专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对教师设定的问题进行拓展等,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挑战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意识。
四、结语
新课标内容和要求出现较大变化,教师应深入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教学观念,自主优化教材内容组织策略和教学方法,强化对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正确认识,以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意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子豪,孙美娜.初中地理新课标背景下走向结构统一的核心素养表现解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6):26-31.
[2]陈立全.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2,8(5):190-192.
[3]黄荣.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地理单元作业设计—以“认识大洲”单元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24):3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