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 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论文

2023-02-15 09:51:31 来源: 作者:lvyifei
摘要:【摘要】“双减”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课业和校外培训两方面的压力 ,促进学生健康 成长、全面发展 , 学校教育在保证质量的同时 ,需要进一步提高效率 ,并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本文以“双减”政 策为背景 ,分析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能力的策略 ,从而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
【摘要】“双减”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课业和校外培训两方面的压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提高效率,并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本文以“双减”政策为背景,分析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从而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双减”背景;初中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生个体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心智、形成品德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必需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1]教师要从语文学习过程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思路,能发现和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能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拓展思维的空间。
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出现要么占据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发现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么教师不结合学情,课堂上照搬参考教案;要么课堂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内容单一枯燥,课堂气氛不活跃等问题。受此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难以调动和激活,学习兴趣不高,每天被动应付繁重的课业,自主性学习得不到体现,学习活动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感,失去语文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难以提升,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以上问题都让学生逐渐丧失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思维能力,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双减”背景下该如何利用语文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笔者谈谈看法。
一、“双减”政策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适当增加了语文阅读的时间
丰富的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既能够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加清晰的表达逻辑,从而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双减”政策实施以后,各科作业题量减少,释放了更多的学习时间,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大量阅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诵读品味经典作品,在课余时间选择相关的课外必读书目、经典名著进行自主性阅读,这样作业虽有所减少,但是学生在阅读中有了更多的快乐和收获。
(二)学生的主动权得到了更加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配合应试教育理念,学生忙于重复机械的题海战术,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不到加强,失去了真正的教学意义。“双减”政策推行之后,作业布置科学合理,学生的主动权得到了更加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学生可以利用充裕的课余时间发展自身能力,从而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要跟随新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脚步,以“双减”政策方针,转变教育理念,真正帮助学生减轻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教育教学工作回归本质,最终学生能够发展自身各项能力[2]。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双减”背景下对初中语文课堂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实践和探索,学生在丰富的学习体验中能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课堂语文教学更具实效性,同时也使学生自身能力得到发展,因此,在初中学段培养好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对今后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深入理解和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同时,学生也能够更加自觉地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符合“双减”政策对学生学习的要求。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语文教学主张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获得语文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语文教师的讲解和结论。自主学习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拓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开发创造潜能,以自己个性化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学生在自主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由于更具自主性,学生学习语文时不必承担过重的压力,能够逐渐脱离被动学习的消极情绪,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知识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模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教学方式不够灵活,为提高成绩,采用“灌输式”“死记硬背”等较原始、单调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被严重扼杀。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教师需要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能力。
实际教学中,任务型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不断完善任务型阅读教学方法,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驱动阅读教学质量提升。以《老山界》为例,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用阅读任务驱动学生层层深入思考。任务一:要求学生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学生可以迅速说出故事内容是“工农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任务二:“老山界难走,难在哪里?表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请从文中找出关键句来理解,这个问题只要抓住文本也迎刃而解;任务三:“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吃”,请问“抢”字有何表达效果?“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请从描写和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思考几分钟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对小组学习成果进行梳理补充;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任务四:要求学生用刚刚学到的解题方法,在文中找出其他关键词和描写的句子进行赏析。学生立刻主动参与,而后纷纷展示自主学习成果,通过刚才的教学活动,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以《一棵小桃树》为例,文章通过对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我”的人生经历的记叙,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几经挫折和磨难,仍然矢志不移地追求人生幸福、美好理想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主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你读出来了吗?学生在教师任务驱动下进行阅读学习,充分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师也可以巧设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设置启发性问题,从问题切入,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也可以设置渐进式问题,问题由浅入深,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迅速进入文章情境,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同时发展自主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这一问题更倾向于发散学生思维,对文章进行个性化理解,具有知识延伸的作用,能够使学生进行自主思考”。[3]比如,教师针对《愚公移山》进行教学时,教师以主问题的提出带动对文本的分析。课文中哪些是写愚公之“愚”的句子,课文中哪些是写愚公不“愚”的句子?分别作简要分析。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积累了文言词语;在读懂作者的感情倾向,探究寓意的基础上,教师再提出渐进式问题: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用“公”和“叟”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深刻含义?最后设置开放性问题:你认为这篇寓言故事有何思想意义?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启发?各种问题的提出学生有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加强了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造生活情境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语文知识,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寻找生活的痕迹,有助于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深入理解新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比如,教师针对《安塞腰鼓》进行教学时,利用黄土高原腰鼓表演视频导入,创设情境,进一步感受腰鼓壮阔、豪放、火烈、奇伟、磅礴的气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北冥有鱼》教学时,以《西游记》中的大鹏金翅雕导入,也可以用学生熟悉的其他与“鹏”有关的诗词、典故等导入,点出是庄子创造了这样一个影响深远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壶口瀑布》教学时,黄河被称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壶口则是黄河的一个特殊景点,有“未过壶口不成河”的说法,它的特殊之处在哪里?通过课文的第一个预习提示让学生齐读,再播放航拍视频,让学生领略壶口瀑布的雄伟壮观,获取直观印象。
(三)注重课外积累,发挥主观能动性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加强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语文的学习还需要靠日常的不断积累,因此,学生在课外时间发挥自主性,进行1+X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同时做好读书笔记。如学完《小石潭记》后,补充阅读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钴鉧潭西小丘记》,从中让学生更加具体深入地理解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写作特点和语言风格;学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石壕吏》,还可以延伸阅读《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感悟杜甫“苦用心”的产物;学完《周亚夫军细柳》,可以选择阅读《史记》中本纪、世家或列传中的故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寻找感兴趣的文章和课外读物进行阅读。日积月累,长期坚持阅读和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眼界也进一步开阔,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四)完善评价机制,提升语文素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传授知识外,还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积极探索课堂评价机制。通过多种教学评价手段来推进课堂评价,准确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效果”[4]。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既要全面评价又要注重个体差异。例如:对于语文成绩中等的学生要适度评价,及时指出不足,培养他们的质疑探究能力;对于语文能力薄弱的学生及时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培养他们正确的自主学习习惯,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渐提高其语文学习能力。教师的评价还需要善于指导,鼓励学生积极交流,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欣赏,在他们的交流评价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例如:开展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老师先把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选定一个专题,如田园山水、家国情怀、离愁别绪等等,把这些所读过的相关古诗,分门别类辑录为一本专题诗集,然后由学生配上图案、赏析、评点、题名等,完成之后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自评,然后小组与小组之间互评,最后再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评价组进行总评,一节课下来,全堂课生动活泼,充满睿智。这样的评价机制,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可以和同学更好地合作分享,也更好地共享古诗文学习带来的快乐。又如,为提高课外阅读质量,激发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采用组织班级读书报告会、心得体会交流、优秀读书笔记展览、表扬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评价机制,学生获得表扬激励后,会更有激情地广泛阅读,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和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5]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价值,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积累课外知识、完善评价机制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程翠丽.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5.
[2]刘国宇.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减负增效的教学策略初探[J].互动软件,2021(7):2081.
[3]路军荣.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探讨[J].散文百家,2021(12):161.
[4]余雪娇.浅析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3):118.
[5]任丽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力量,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