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新高考视域下高中地理实践性作业研究论文

新高考视域下高中地理实践性作业研究论文

5

2024-09-04 14:04:50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当前,大部分教师布置高中地理作业时以知识点为中心,侧重巩固知识、提升技能,但这与新高考的要求并不完全吻合。新高考中不仅会考查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还会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过程以及关键能力。新高考进一步深化了试题的情境创设与呈现方式,加大了试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基于这一背景,高中地理教师应创新作业设计形式,通过设计实践性作业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以更好的状态应对新高考的挑战。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新高考视域下高中地理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价值,而后探寻了高中地理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

  摘要:当前,大部分教师布置高中地理作业时以知识点为中心,侧重巩固知识、提升技能,但这与新高考的要求并不完全吻合。新高考中不仅会考查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还会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过程以及关键能力。新高考进一步深化了试题的情境创设与呈现方式,加大了试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基于这一背景,高中地理教师应创新作业设计形式,通过设计实践性作业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以更好的状态应对新高考的挑战。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新高考视域下高中地理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价值,而后探寻了高中地理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力求创新高中地理作业设计样态。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高考视域;实践性作业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和评价的核心文件与指南,规定了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和考查要求。它打破了传统非黑即白、寻求唯一定解、以获取知识为目标的学习惯性,强调对学生科学精神、信息加工、开放质疑、科学探究、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的考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地理实践力”确定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这足以说明设计实践性作业的必要性。实践性作业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践行“知行合一”理念,让学生于真实情境中观察并感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新思考,完成高质量的探究。这样一来,作业的功能与属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加适应新高考的要求,获得全面成长与发展。

  一、新高考视域下高中地理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价值

  (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常规的地理作业多侧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思维水平、解题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训练和巩固,指向学生的语言与逻辑智能。但这种作业设计模式容易产生学困生增加、作业只对学优生更有价值的问题。而实践性作业有所不同,它不仅能够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还能使学生在较为开放的作业要求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内在潜能,促进多元智能发展。即使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实操能力、生活经验不同,他们在实践性作业中也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处[1]。面对同一个实践性作业,学生的观察视角、思考维度、体验感受不同,所展开的操作行为自然也不同。所以,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等均能有所发展。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作业指的是让学生以实践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实践性作业将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根据作业内容主动搜集相关材料,动手制作、模拟演示或进行科学实验,该过程能够帮学生形成动手操作的意识与习惯,同时也能提高其感性认知层次,帮助其建立科学思维,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第二,实践性作业将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会搜集、罗列并分析各项信息,对其进行横向关联和纵向延伸,综合思考信息的使用价值。通过思考,学生能够形成独特观点,建立辩证思维和综合思维。第三,实践性作业能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2]。实践性作业大多需要学生进行统筹分工和协调,寻求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帮助。学生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将切实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收获语言沟通技巧。

  (三)有利于突破学科间的藩篱

  地理作为一门探索自然与人文世界的学科,本身就与各学科、各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实践性作业的巧妙设计有助于突破学科间的藩篱,引领学生展开跨学科实践,有效解决知识逻辑与认知逻辑、社会融合性与学科割裂性之间的矛盾[3]。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将融合各学科知识进行探究性延伸学习,甚至能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完成对地理知识的创造性理解,从而深入探究更多问题,丰富生活与实践经验,这有利于实现对学科教学的补充与延伸。

  二、新高考视域下高中地理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设计自然考察类作业

  自然考察类作业要求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观察自然地理现象,记录观察的数据与结果,并对所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究相关地理现象的成因或者推测地理事物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地理的认知与理解,这有利于地理教学回归本真[4]。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设计自然考察类作业,让学生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以下案例中教材版本相同)中的“土壤的形成”一课为例,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并要求在完成课内教学后,学生能够掌握辨别土壤类型的方法,结合土壤剖面从地质、气候等角度分析土壤的形成因素,掌握主要的土壤问题以及人类改造土壤的方式。基于这一要求,教师可以设计“如何改良学校土壤”的实践性作业,以“学校大部分植物长势并不喜人”为作业情境,让学生完成自然考察。由此,学生需完成以下四个考察作业:

  作业一:考察土壤组成

  各小组分别考察学校灌木丛中土壤的水分、空气、矿物质与有机质等,将所得的数据进行整合,总结概述学校土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原因。

  作业二:考察土壤颜色

  各小组继续观察所搜集的灌木丛中的土壤标本,用比色卡进行对比观察,从土壤颜色角度分析成土环境与土壤性质,根据其特征提出改良措施。

  作业三:考察土壤质地

  各小组根据课内所学的砂土、壤土、黏土的基本特征,分析自己所搜集的土壤标本的对应特征,判断学校土壤的质地。

  作业四:考察土壤剖面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小组可以在学校附近山坡的自然剖面处进行考察。学生在观察土壤剖面时,可以自上而下地分析各个分层的土壤的颜色、物质组成、质地和结构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也可以拍照记录土壤剖面,简单绘制土壤剖面图,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image.png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以“如何改良学校土壤”为主题的自然考察类作业,让各小组提交考察报告,具体阐述校园土壤问题、成因、对策等,同时还可以绘制校园土壤外部特征、功能与养护的思维导图,充分展现学生在实践性作业中的各项思考,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设计社会调查类作业

  社会调查类作业主要涉及人文地理知识,需要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人文地理现象及规律。根据观察结果,分析人文地理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以此推测人文地理现象的未来演变趋势。这一实践性作业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能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内驱力,使他们在探究中充分认识地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持续深化“知识应用生活化”的理念。

  例如,教师在教学“服务业的区位选择”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结合案例分析服务业的特点,分析多要素对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应以具体的服务业为例,让学生完成社会调查。比如,教师可以奶茶店为例,要求学生分析市内某商业区与学校附近奶茶店在区位选择上的不同,以此得出自己的社会调研结果。比如,有的小组选择了学校附近不知名的奶茶店与市中心的品牌奶茶店,并从单价、产品种类、店面装修程度和客流量等方面进行对比,根据结果分析原因,以“区位对奶茶店经营的影响”为主题完成一份调研报告。有的小组对比学校附近奶茶店的数量与市中心某条商业街奶茶店的数量,通过对客流量的调查,完成以“影响奶茶店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为主题的调研报告。不同小组的关注点不同,调研方向不同,对奶茶店这一服务业区位选择及其因素的分析自然也不同。在撰写调研报告时,学生能凭借丰富的调研经验进行多方交流,深入分析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实验操作类作业

  地理学科同时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要素。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完成实验操作类作业,让学生体验某一地理现象的演绎推理过程,形成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认知,提升地理实践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实践性作业的教育价值。

  例如,在教学了“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后,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实验操作类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海水盐度和密度之间的关系,以此判断海上轮船吃水线的情况,并探究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在完成这一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客观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形成基于实验的客观事实判断。对此,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完成以下步骤的作业实操:

  步骤一:明确实验原理与实验器材

  实验小组需要结合课内所学知识明确海水的密度受温度和盐度等因素影响。实验要模仿轮船在海上浮沉的情况,所以需用不同重量的砝码表示船的重量,结合世界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图控制盐度与温度。

  步骤二: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小组需用手机录制以下实验过程:先将相同重量的轮船(砝码)放入盐水与纯净水中,根据浮沉情况初步判断轮船浮力受海水密度的影响,随后验证海水盐度与密度之间的关系,在控制温度的前提下设计不同盐度的水以判断轮船浮沉情况。

  步骤三: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小组根据自己在实验中搜集的数据总结阐述轮船吃水线位置(浮沉情况)与盐度之间的关系,形成实验报告。

  实验小组完成以上作业后,需要整合视频内容,完善实验报告,并提交至家校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各小组实验探究过程,选取典例,当作课程教学的案例,这可以对学生起到激励与引导作用,让学生更积极地完成实践性作业。

  (四)设计教具制作类作业

  教具制作类作业是指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原料与用具动手操作,制作相应的模型或绘制相关的地图,使学生深刻理解地理原理或地理概念。教具制作类作业强调学生的动手实操[5]。在制作教具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升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够借助教具理解抽象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从而突破重难点。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时,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可知昼夜长短是不断变化的,但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难以理解,对相关规律的认知不全。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制作昼夜长短演示仪的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选择半径为10厘米的圆形硬纸板代表地球,中心打小孔,在硬纸板上分别绘制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夜半球和太阳光,并固定圆形纸板。学生通过操作演示仪可以观察到,随着箭头转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昼夜长短也随之不断变化,由此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教具制作类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充分体现了实践性作业的价值。

image.png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不仅面临着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要求,还面临着思维品质、思维过程以及关键能力发展的要求。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除了要优化课程教学活动,还要创新作业设计,尝试以实践性作业推动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从而启迪智慧、发展高阶思维。

      参考文献

  [1]张英歌.“双减”背景下高中地理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J].教育界,2023(31):20-22.

  [2]邝锦芳.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实践性作业设计与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3.

  [3]张宝科.“双减”政策下高中地理实践性作业的设计[J].学园,2022,15(29):10-12.

  [4]蔡娟.高中地理实践性作业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研究[J].高考,2022(3):24-26.

  [5]董姝娜,邵志豪.高中地理实践性作业之核心素养培养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