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实践策略探索论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实践策略探索论文

19

2024-08-13 10:20:22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为了彰显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一线教师纷纷开始探索深层次、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以期为学生搭建学科学习与自我成长的平台。文章基于核心素养,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进行了探讨,同时结合真实的教学情境,梳理了议题式教学的重要价值,并围绕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探索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实践策略。

  摘要:为了彰显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一线教师纷纷开始探索深层次、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以期为学生搭建学科学习与自我成长的平台。文章基于核心素养,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进行了探讨,同时结合真实的教学情境,梳理了议题式教学的重要价值,并围绕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探索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议题式教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要将核心素养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指导理念,并从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层面阐释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论证了核心素养的价值。议题式教学是指以议题为核心,以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合作探讨等为主要手段的一种学习模式。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实施议题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教师要立足核心素养,探寻议题式教学的实践策略,让学生在多元化议题的带动下展开合作探究、项目学习、综合分析等类型的实践活动,从而促使学生在议题式学习活动中形成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重要价值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议题式教学,能够使学生从生活化、直观化的视角,阐释和解读晦涩难懂的学科理论,也可以帮助学生把握理论知识的精髓和本质,促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高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

  议题式教学能够带动学生开启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活动,使他们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进而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探究欲,自觉地深入探究学科知识。如此一来,学生可以自然地提升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除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成长历程产生重要影响外,将核心素养作为议题式教学的指导理念,也有助于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在课堂上,教师会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一系列富有探究意义和学科价值的话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自由讨论、辩证分析,提升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参与度,进而营造多元互动的课堂氛围。

image.png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具体实践策略

  (一)立足政治认同,精选时事政治材料

  政治认同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在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将政治认同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让他们将家国情怀厚植于学习和生活中,并逐渐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立志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繁荣而不懈努力。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着重梳理课程内容,明确相关理论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提炼课堂学习活动的议题,并围绕议题精选时事政治材料,让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信息和积累的素材,展开多维度和深层次的课堂讨论[2]。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在教学前梳理这一课的内容,将“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与人民的关系”“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维护国家安全的多样化政策和举措”等相关知识点,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由此提炼出“维护国家安全是人民的义务”这一议题。在明确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精选央视网、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平台发布的相关时事政治新闻材料,鼓励学生畅谈对“国家安全”的看法。当学生明确“国家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保护国家安全,是人民的义务”的议题,结合自身的经历和社会身份,谈一谈当代初中生应如何保护国家安全(如增强辨析信息真伪的能力、提高防护意识等),并让学生在畅谈和辩论的过程中,生成“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认同感,并自觉地维护国家安全。

  经过议题式探讨,学生明确了“国家安全”的概念以及“国家安全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由此产生了社会责任感,自觉地担当国家安全的维护者。当学生自觉地认同他们作为国家公民的责任时,他们便形成了政治认同素养。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从真实案例中进一步了解国家安全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影响。

  (二)立足道德修养,探寻社会热点资源

  道德修养指的是个体的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主要涵盖个人品德、社会公德等内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理性认知,帮助学生认同中华传统美德、自觉传承民族精神。因此,教师要立足道德修养的培养要求,在议题式教学中探寻社会热点资源,鼓励学生围绕议题解析社会热点,提升学生的认知层次,让他们客观、全面地解读社会热点,并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3]。

  例如,在讲授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时,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让他们正确地审视网络的价值、合理地应用网络,教师可以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广泛寻找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互联网刷单”“盗取支付密码”等,引导学生针对此类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让他们明确不合理使用网络的危害。待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引出“我们该如何保证自己的网络安全”的学习议题,让学生结合社会热点,探讨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全面了解不正确使用网络可能产生的危害,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尾声,教师可以在课堂讨论议题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以“我们该如何防范电信诈骗”为子议题,布置课外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在社区、商场、公园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针对不同年龄层的群体开展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活动,了解人们对网络安全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普及网络道德规范。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明辨是非和善恶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将社会热点资源作为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主要素材,可以使学生形成优秀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进而让他们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底线的守法公民。

  (三)立足法治观念,关联学生现实生活

  初中生尚处于成长与发展阶段,其法治意识和价值观念还不成熟。为了让学生成为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合格公民,教师要立足法治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中,关联学生的现实生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为素材,提炼有价值的议题,引导学生围绕议题进行辩论,让学生体会法治的重要性。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素材,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引出议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探讨。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的教学为例,根据本课的课题以及实际内容,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有些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不惹官司、不违法犯罪,就不会触及法律。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法律是否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呢?”

  在上述情境中,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常见观点,创设了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基于此,教师引出议题“法律与生活的距离遥远吗?”。在议题的引领下,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辩论,一部分学生认为法律距离人们的生活十分遥远,只要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就不会触及法律,而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法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交通出行、日常生活,还是接受教育、参加社会保障等,都离不开法律的支持。针对不同的观点,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当学生沉浸在辩论氛围中后,教师可以出示与“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相关的法律条文,让学生了解法律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治观念。

  除以上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多种生活案例,让学生辨析案例中的主人公是否触犯法律、触犯了什么法律,如:

  案例一:下班路上,小张刚要骑电动车离开,他的同事小李请求小张载他一段路,小张不好意思拒绝,便载他到了地铁站。

  案例二:明明已经年满六周岁,他的父母还没有送他去上学。

  针对上述案例,学生要结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材料,辨析案例中的行为是否触犯法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增加法律常识储备,还会强化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四)立足健全人格,聚焦师生互动关系

  简单来说,健全人格指的是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具体表现为个体具有稳定的情绪、强烈的责任感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议题式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健全人格这一核心素养,聚焦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增强自我管理、自我反省的意识。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与他人良性互动、和谐相处,促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4]。

  例如,在讲授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师生之间”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看待师生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教师可以提炼“如何保持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的议题,鼓励学生讲述自己与教师相处的真实故事,并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中“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等模块的知识点,探寻与教师的相处之道。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敞开心扉,以“我与同学们的那些故事”为话题,分享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印象深刻的事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师生观。经过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部分学生会转变自身对教师的看法,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交流学习或生活中的难题。

  除师生关系之外,教师也可针对亲子关系、同学关系等,组织专门的分享活动,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促使他们在师生互动、相互分享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稳定的情绪和健全的品格。

image.png

  (五)立足责任意识,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责任意识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必备素养,也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议题式教学中,教师应立足责任意识的培养要求,以议题为核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寻找论证议题的具体证据,并辩证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5]。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提炼“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你我他”的议题,并组织“垃圾分类”“爱心餐车”“义务小教师”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增强责任意识,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技巧。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围绕“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你我他”的议题,建设爱心社团,让学生以社会奉献和爱心服务为主要目的,加入社团,并在周末、寒暑假等参与社团组织的相关活动,如探望社会福利院儿童、帮助孤寡老人等,帮助学生增强责任意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聚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实践,总结了核心素养视域下议题式教学的重要价值,并围绕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个层面,通过精选时事政治材料、探寻社会热点资源、关联学生现实生活、聚焦师生互动关系以及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探索了议题式教学的实践策略,彰显了议题式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程萍.浅谈利用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2):89-90.

  [2]李文.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22(22):42-44.

  [3]仲崇柱.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策略[J].天津教育,2021(11):130-131.

  [4]李玉玲.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4):76-77.

  [5]刘洋.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2020(29):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