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融合课程思政的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融合课程思政的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5

2024-06-28 10:26:31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英语作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开设的一门外向型课程,旨在培养高水平的工程研究与应用型人才。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融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基于此,结合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英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将课程思政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出“微课+案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讲好中国工程故事,丰富教学内容,优化考核方式,注重对德育渗透效果的评估,以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摘要: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英语作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开设的一门外向型课程,旨在培养高水平的工程研究与应用型人才。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融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基于此,结合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英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将课程思政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出“微课+案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讲好中国工程故事,丰富教学内容,优化考核方式,注重对德育渗透效果的评估,以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思政;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英语

  本文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分析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探讨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英语课程的趋势与必要性,针对该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英语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德育目标与教学目标相结合,采用“微课+案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助于促进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一、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意义与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9月印发实施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现今,中国的高铁设施、地铁轨道交通、高层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内外大力发展,这意味着需要更多具有地下工程专业技术与素质能力的工程师。南京工业大学围绕“综合性、创业型、全球化”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以协同创新为主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其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于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为了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国际交流能力,学校开设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相比于普通大学英语课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英语更侧重于应用,注重对学生解决复杂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问题能力、与业界同行等进行有效沟通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image.png

  由于发展周期较短,我国专业英语教学还不够成熟,目前仍处在不断摸索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2-4]。

  第一,专业英语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导致专业针对性不强;第二,思政元素导入不足;第三,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参与度不高;第四,课堂教学中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脱节;第五,传统的教学理念难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根据专业英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可知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存在一定不足,教学手段相对滞后,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一流本科专业课程的要求。因此,改革专业英语传统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写作和应用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其国际视野具有重要意义。这要求教师不断转变教学思维,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努力提高专业英语课程的实用性,以满足新时代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二、课程思政融入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趋势与必要性

  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应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5]。这要求高校课程与思政元素相互融合,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在课程中导入思政元素。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外向型的课程,因此,在英语课堂上融入思政元素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传授语言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专业英语课程讲好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故事,强化德育渗透,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据此,结合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英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提出了“微课+案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

  三、课程思政融入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有效措施

  (一)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的研究思路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包括专业英语基础、基坑工程、地基工程、隧道工程、边坡工程、城市地下空间、防灾与减灾共七章内容。首先,根据授课章节内容,从国内外权威期刊、会议论文、大国工程相关纪录片中广泛收集相关教学素材,素材注重体现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迅猛发展,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工匠精神。根据不同章节内容对教学素材进行分类,分别建立专业英语词汇库与超级工程案例库。在此基础上,为每章教学内容设计“微课视频”“微课课程测试题”“超级工程案例”“案例相关中英互译测试题”等模块。

  其次,将“微课视频”与“微课课程测试题”上传至超星网络教学平台,用于学生课前预习,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与留言反馈可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及时更新线下的教学内容。在微课视频结尾提出一个与本章节相关的工程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举超级工程案例,采用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针对课前提出的工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在工程案例讲解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注重融合“一带一路”“家国情怀”“工程伦理”“大国工匠”“生态智慧”等概念,以及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手段,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课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城市地下空间”“防灾与减灾”两章节内容制作成PPT,并派一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明确要求学生收集相关工程案例,讲解其中涉及的工匠精神、人文精神、建造理念,写出个人感悟,互相提问并回答问题。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其分析具体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高阶思维和课程思政领悟能力。

  综合以上可知,通过开展微课课前预习、工程案例课中分析、分组作业课后探索等教学活动,形成了融入课程思政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微课+案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二)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方案

  基于以上研究思路,对丰富教学素材、课前用微课讲解课程内容、课中案例式教学、课后作业探索所涉及的研究方法与实施方案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思政的方法。具体如下所述。

  第一,丰富教学素材。采用文献研究法丰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素材。素材主要来源于Géotechnique、Acta Geotechnica、《岩土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以及新闻、大国工程相关纪录片等视频教程。注重收集能够体现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迅猛发展的实例和相关人物事迹(如港珠澳大桥、深海远洋钻井平台、秦岭隧道、青藏铁路等大国工程)的素材,同时也应注重收集体现卓越创造、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的代表性人物和工程实例的素材,最终达到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精益、发展、创新等工匠精神的教学目的。

  第二,课前用微课讲解课程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微课录制与微课课程测试题的制作。在微课最后引入一个大国工程案例,简要介绍工程背景与相关的工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其在后续课堂学习中的兴趣;鼓励学生调研与大国工程相关的人物和故事,并在后续课堂上进行讲解。将“微课视频”与“微课课程测试题”上传至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微课课程测试题”答题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反思,进一步改进微课与课堂授课的教学内容。微课视频重点讲解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重点专业词汇;微课课程测试题则以选择题、问答题的形式供学生回答,可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的后台监测每个学生的答题正确率,了解学生对该章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第三,课中案例式教学。将行动研究法、活动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相结合,在课堂上开展案例式教学活动。采用双语教学法,讲好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故事,让学生了解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快速发展,通过讲解相关工程中克服的困难及所解决的复杂工程问题(如解决“卡脖子”问题、突破国外垄断技术等),了解“工程伦理”“大国工匠”等精神,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以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首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超级工程案例”与“案例相关中英互译测试题”的制作,注意将“超级工程案例”中的专业词汇考查作为中英互译测试题的内容,强化学生通过工程实例学习专业英语词汇的能力。其次,以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与分析,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注重融入“家国情怀”“大国工匠”“绿色发展”“生态智慧”等课程思政元素,分别用中英文讲好中国故事,形成良好的中英文互馈学习策略。最后,对“案例相关中英互译测试题”答题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反思,进一步改进课堂授课内容。

  第四,课后作业探索。课后作业探索包括分组作业和翻译实践两个部分。其中分组作业是让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查找超级工程案例,对相关中英文文献进行学习与研究。要求每个小组将相关内容制作成PPT进行课堂展示,同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创新点、科学方法及思政意义进行介绍,并让全班同学进行答疑。翻译实践要求每个学生根据感兴趣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问题,搜索近3年来研究该问题的外文文献5篇,并总结概括相关文献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感悟。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记录给出学生的翻译实践成绩。通过课后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课程思政领悟能力,在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同时,锻炼学生分析具体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

  第五,课程考核方式。根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开展融合课程思政的微课课前预习、工程案例课中分析、课后作业探索等教学活动,需要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以检验课程思政成效。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表现的考核(如课堂上学生对大国工程相关人物事迹的理解和个人感悟)、分组讨论及课后翻译实践等方面的考核,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改为线上考核、线下考核与翻译实践考核。改革以后的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全程参与感和专业英语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加大了课堂参与度、分组作业展示和翻译实践三个方面分数的占比。其中,分组作业可以体现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课程的参与情况和翻译实践可以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品格,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基于上述考核方式可得到良好体现。

image.png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全过程融合思政元素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改革模式。教师可采用“微课+案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一方面,在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实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课堂上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形式的授课方法,打造思想有高度、育人有温度、视野有广度、教学有亮度的品牌课程,以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高度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专业竞争力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璐,申志福,高洪梅,等.新工科背景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土力学案例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21(6):144-150.

  [2]郭悬.国际化背景下“地下工程”全英文教学探析[J].知识文库,2018(24):73.

  [3]宋燕,蒲云惠.“案例+微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教师,2023(6):81-84.

  [4]孙敏,王睿,王黎,等.探究融合思政元素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4):79-81.

  [5]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