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教学创新的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建设路径探索论文

2024-06-27 09:49:49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近年来,通过建设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进行“知识+实践能力”人才培养的方式,越来越受到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关注。基于此,以厦门理工学院宏发电力电器与智能控制产业学院的实践过程和经验为依托,围绕实践教学创新,从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产教融合深化合作办学、打造互研互学教育师资共同体等方面阐述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方法,旨在为行业院校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提供可借鉴的路径。
摘要:近年来,通过建设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进行“知识+实践能力”人才培养的方式,越来越受到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关注。基于此,以厦门理工学院宏发电力电器与智能控制产业学院的实践过程和经验为依托,围绕实践教学创新,从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产教融合深化合作办学、打造互研互学教育师资共同体等方面阐述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方法,旨在为行业院校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提供可借鉴的路径。
关键词:产业学院;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实践教学
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不断发展,促使应用型高校通过建设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以解决“知识+实践能力”人才培养的难题。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通过政产学研等多方合作,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
本文探讨实践教学创新对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影响,着眼于专业与产业的融合、实践教学与产业实习基地的结合、专业教师与高水平产业工程师的合作,构建专业、职业、产业、就业、创业“五业贯通”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行业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2]。
一、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产业学院涵盖的专业都设置了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内容以专业技术为纽带,构成了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应基于对专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的深入分析,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其基本原则有四点。
第一,综合性。教学内容应涵盖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前沿应用,不仅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还要关注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专业领域的全貌,掌握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和综合性的技能。
第二,实践性。教学内容应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技能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并学会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技能。与此同时,实践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更自如地应对未来的工作,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系统性。教学内容应注重整体设计和分层实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教学体系。通过精心的整体布局和分阶段实施,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环环相扣、逐步推进的教学体系。这种系统性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本专业的宏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
第四,前瞻性。教学内容应反映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未来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未来发展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前沿理论和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塑造其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产业学院的育人优势,在以上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需要从两个方面展开革新。
首先是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方面。第一,强化理论教学体系。对标产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高度重视能力素养的形成,理论教学方面要重视基础和应用,充分了解企业和岗位的具体知识需求,构建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使学生最终实现学用合一。第二,丰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要重点强调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充分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和方式,如课内实验、综合实验及校外实习等,丰富、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应充分融合。国家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其需要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高超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将理论和实践课程有机融合,相互支撑,实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升。第四,重视构建综合素养提升的教学体系。综合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还需要构建能够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合作等人文素养方面能力的教学体系,以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次是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第一,采用引培并举的方式,解决高层次领军人才稀缺的问题。一方面,从高水平大学引进能够引领学科专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从现有中青年教师中,选取有实力和潜力的教师进行定向培养,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和引领作用。第二,采用“借力”的方式,解决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以产业学院为依托,从产业学院的合作企业中聘用理论水平扎实、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作为外聘教师,使其不仅参与教学活动,还要带动学校教师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从而共同打造出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第三,采用多种能力提升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定期开展培训、讲座、暑期实践及下厂锻炼等,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与企业及用人单位建立具备教师培训锻炼、学生生产实习、毕业生就业和校外教师指导等多种功能的实践基地,通过科研项目合作、暑期实践、挂职锻炼,引导教师朝既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又具备产学研合作能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变。
二、产教融合深化合作办学
首先,应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制定教学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教师赴企业培训、工程师来学校授课等方法,加强校企联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由企业牵头,提供各类研发资源,派遣拥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一线高级工程师带着企业正在研发的项目,在沿用企业项目开发管理思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驻校内实验室,与校内师资团队、学生团队共建综合性产教融合中心,利用实际项目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接触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前沿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师生把理论知识真正用于产品生产、测试、问题解决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真正做到寓教于生产、寓学于实践,让学生零距离体验企业项目开发的完整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其次,要从国内外各个领域培养先进应用型人才的经验中汲取精华,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一致,课程内容与产业岗位需求相适应,教学过程与生产环节相匹配。比如,将部分集中实践课程安排在企业中开展,使课程体系与产业所需要的知识体系、能力要求相匹配,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产业实践教学内容应基于教师对特定产业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包括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链结构、市场竞争态势、技术创新动向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的教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产业发展现状,提升产业认知能力,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3]。具体而言,产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需要考虑两个方面。
一是基于完备产业工程链的研究与教学。积极借鉴先进的产业研究经验,引入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数据和案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客观的产业分析框架,培养他们在复杂多变的产业环境中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努力,学生将逐渐具备全面的产业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围绕产业需求建立实习实训内容和评价体系。实习实训应该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紧密相连,学生在参与实习的过程中,了解产业问题和需求,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项目来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最终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打造互研互学教育师资共同体
新工科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中培养学生的持续创新能力是关键,教师需要坚持将自主创新理念融入学生培养过程中。基于科创研究中心,打造贯穿专业链的科创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在面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技术点时,能够科学合理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4]。利用产业学院资源建设科创实践教学平台,引进企业家、校友和生产一线的工程师组建创新创业教师团队。企业家分享自己在市场中的成功经验和商业智慧以及在创新创业中的心得体会,帮助学生了解商业中的实战策略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校友则可以提供自己在行业中的实践经验和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趋势和发展前景,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工程师则可以在技术层面给予学生更多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的应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专业敏感度、全局系统性思维、工程实践能力。
四、具体改革案例实践举措
厦门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于2021年10月15日成立了“宏发电力电器与智能控制产业学院”(以下简称“宏发产业学院”),开始了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探索。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方面,具有两方面的举措。
第一,将学科优势和行业特点融入实践教学体系,整合科研成果与产业学院实践教学资源。通过引入电力电器行业标准、业界专家和实际项目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行业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在实习实践课程中引入企业产品,增加围绕产业现状的研发、设计、制造和运行等实践环节,以学校的工程实训中心为支撑,整合学校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通过专业实验、综合性课程设计、创新性的虚拟仿真实验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趋势和发展前景,加深对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的结合与运用。在思想教育工作方面,探索企业工程师兼职辅导员、设立宏发开放日、工程师与学生结对子等各类形式的师生互动方式,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第二,聚焦实习实训改革和科创平台,强化就业与职业目标,建设专业、职业、产业、就业、创业“五业贯通”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立足“大电气”和“产业链”的视角构建产教协同育人模式,深入推进“校地互动、校产对接、校企合作”三位一体的产学研融合发展道路。整合校企资源,建立覆盖产业工程链的专业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入学的前三年,学校充当主导角色,组织和开展相关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专业基础技能的训练等工作;企业起辅助作用,负责组织和开展专业技术方向的核心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参加学科竞赛、实操培训等活动,以实训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的最后一年,则由企业承担主导角色,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实习,让学生真正融入实际项目之中,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实践技能;学校则在辅助层面支持企业,协助企业开展毕业设计、专业实习等工作,充分保证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企业需求无缝接轨,为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平稳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产业学院的共建旨在创新大学组织形式,加快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步伐,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厦门理工学院积极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持续紧扣“以育人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倾听企业需求,持续推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科研项目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不断完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水平为目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积极探索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打造产教融合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电力电器行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晓娟,黄晓玲.基于“双协同育人”理念的外贸外语专业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6):266-271.
[2]曹元军,李曙生,朱健.以“五融合”构建高职产业学院“五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22(2):36-40.
[3]陈金强,赵丽平,陈民武,等.产教研融合的轨道交通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1):75-79.
[4]成宝芝,徐权,张国发.产教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机制探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1(增刊1):98-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