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

2024-06-20 10:42:12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征,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三至六年级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模块,通过综合性学习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本文介绍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概念,分析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意义,从研学活动、听说读写训练、成果展示交流、“教学评”一致性四方面出发,细致阐述综合性学习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综合学习能力。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征,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三至六年级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模块,通过综合性学习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本文介绍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概念,分析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意义,从研学活动、听说读写训练、成果展示交流、“教学评”一致性四方面出发,细致阐述综合性学习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综合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活动”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个栏目,旨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体现语文课程的探究性、实践性。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科融合,强调评价与反思。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虽然主题各不相同,但都明确指向学生素养的发展与知识的应用。综合性学习课程中的学习任务层层递进,突出信息获取、整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等,体现了语文知识学习难度的梯度变化。教师应围绕语文知识结构关系及核心概念设计活动,将综合性学习活动贯穿各个教学环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水平。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概念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是依托语文学科,整合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内容,通过多元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水平的课程模式。具体而言,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围绕主题展开,包括但不限于各类演讲、办班刊、主题队会、班会、辩论等,也可以结合教材单元要素设计相关的专题学习活动,如传统节日、轻叩诗歌大门、遨游汉字王国等。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类别众多,可以按照形式、内容、活动范围、成果进行分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大力倡导的综合性教学模式。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优势,对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落实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途径。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一改往日被动式学习状态,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了解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中的文化知识,树立文化自信。学生在综合学习中,思维能力不断发展,积累语言应用经验,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切实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传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融入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形式的学习内容。综合性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记忆知识和模仿行为的同时,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参与综合性实践活动,可以生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生通过思考、实践,能积累丰富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语文学习方式。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学生通常需要团队配合,共同完成实践任务,达到综合性学习目标。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中,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在合作中,学生各司其职、互相帮助,不仅能提高沟通协调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强集体荣誉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筑牢根基。
(四)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学习视野
语文教材知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的方式,能够了解教材之外的文化知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综合性学习课程的主题和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等领域。教师围绕教学主题,组织学生参与指向不同文化学习的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更多文化知识。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和学习不同文化,可以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提升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
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策略
(一)开展地方特色研学活动,引领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综合性学习”模块的形式,设计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课程中了解文化知识。研学活动以地方文化特色为依托,引领学生多渠道、全方位了解地方文化,使其触摸自然、体验社会,积累知识,有助于提高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当寻找适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本土文化场所,开展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研学活动。综合性学习活动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当让学生尽可能接触、理解并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教师应为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高质量的引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设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主题,吸引学生参加研学活动,将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模块融入实际教学设计,增强教学实践的效果。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指向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本土庆祝中华传统节日”。
围绕这一主题设计地方特色研学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对感兴趣的节日深入了解,立足本土除夕、端午、中秋节庆活动新闻,实地探访节庆或活动组织人,了解庆祝传统节日的过程。特色研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作文,记叙自己经历过的节日场景,以及研学活动中印象深刻的故事。在综合性活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各个研学小组发表观点,结合自己写的作文,讲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抒发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提问,最后评一评活动开展的最优小组。在地方特色研学活动中,教师依托综合性学习课程,引领学生收集资料、实地探访、语言表达,可以营造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融入听说读写训练活动,实现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建立在“大语文观”基础上,旨在充分利用生活、文化、社会资源,将语文听说读写训练融入实践,助力学生提高核心素养水平。核心素养为综合性学习课程提供了重要的目标导向,教师应致力于寻找听说读写活动与综合性学习之间的契合点,结合实际学习主题,巧妙将语文训练融入综合性学习活动,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为了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训练入手,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思考解决学习问题的方法,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在鉴赏中提升审美水平。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收集、创作诗歌的形式,完成听说读写训练。首先,可以通过合作创编小诗集的活动,阅读与诗有关的故事或资料,从诗人、内容、形式等角度思考为诗配上插图的可行性;也可以用书法的形式,展示自己喜欢的诗;合作给诗集取名,制作对应的诗集封面和目录,装订成册后放在班里的展示角。其次,教师可以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各个小组从诗集中选择一首最具代表性的诗,排练集体朗诵、接龙朗诵、个人朗诵三个节目。全班一起探讨开好班级诗歌朗诵会的方案,推选优秀的主持人,合理安排各个小组节目的顺序。教师根据全班商量的结果,指导学生有序开展朗诵会,适当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朗读,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同时,表情和手势要自然。最后,教师从听、说、读、写四方面入手,点评各个小组的表演,肯定学生的积极态度,使其获得综合性学习建议并进行完善、整改,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设计成果展示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综合性学习素养
综合性成果展示和交流,能引发学生关于知识学习经验的交流,使其提高综合性学习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以知识运用、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科、领域的融合。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分析、思考,感受语文知识的人文性特征,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目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实施,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不仅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且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实践探究后,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反思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新颖的成果展示平台,为学生的学习交流提供机会,充分交流、分享经验,共同提高综合学习素养。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一课教学中,教师通过“猜字谜”、“趣味汉字交流会”两个途径,设计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平台。
教师可以建议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了解汉字,查找图书,收集汉字故事。学生可以到语言类书架上查找有关汉字的书籍,根据书名、目录、内容简介等,找到有关字谜的信息,学会判断书中是否有自己需要的内容。同时,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根据“汉字、字谜”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根据不同的检索条目进行筛选,判断哪些是需要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在成果展示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说谜语,让其他学生猜谜底,以谜底解析的形式,推进学生的综合性学习交流。教师还可以根据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资料,举办趣味汉字交流会,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三篇材料《字谜七则》《有意思的谐音》《有趣的形声字》,分析汉字之中蕴含的优秀历史,解读文化内涵。在趣味汉字交流会上,学生深化对每天学习和使用的汉字的认知,增进对汉字历史、文化内涵的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汉字历史、书法的资料,在交流会上进行展示,以及在课后自由交流,交换彼此的作业本、书籍报刊等,围绕用字不规范的情况进行思考,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与经验。
(四)坚持“教学评”一致性,提升综合性学习评价质量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设计,最终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以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优势,助力学生学习成长。教师要以新课标中的评价建议为参考,使用多元化评价手段,联动不同的综合性学习环节,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联系起来。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采访、互相点评、家校共育等方式,将教学评价融入各个活动环节,使学生根据实际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了解更多文化知识,开阔文化视野。
首先,教师应制定清晰的学习目标,从单元要素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入手,明确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单元教学要求。此时,教师可以利用诊断性评价点评学生的活动情况,发挥评价的诊断学情功能,为下一步的学习引导提供参考。
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结合实际活动进程,采访学生的综合性学习体会。学生之间相互参考评价及教师对自己的采访内容,明确当前学习中的不足,在下一阶段进行弥补。
最后,教师应联合家长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发挥总结性评价的优势,促成“教学评”一致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向家长分享自己的综合性学习成果,引导家长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家庭复习成果,综合点评学生的学习态度、成绩。教师将学生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融为一体,层层深入地落实学习指导,实现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教学评”一致性,提升综合性学习评价质量,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指导。
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参加地方特色研学活动,在综合性学习中融入听说读写训练,为学生设计成果展示交流平台,坚持“教学评”一致性,能够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教学设计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实践性,决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必要性。教师应坚持拓展范围、追根求源,通过设计综合性学习课程,融合经典文化、地方风俗等珍贵的语文教学资源。同时,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形式,致力于优化学习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让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的情绪高涨,从而推动语文实践探究活动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慧英.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方法创新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2(21):55-56.
[2]陈进步.部编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价值及行为探究[J].名师在线,2022(19):43-45.
[3]潘学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以《轻叩诗歌大门》课文为例[J].教师博览,2022(18):56-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