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初探论文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初探论文

4

2024-06-20 09:28:59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作业是对课堂内容的扩展与延伸。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就要把握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从指向性、针对性以及启发性入手,不断优化作业设计的形式和内容,积极采用分层作业、多样化作业、生活化作业,让学生感受到做作业的乐趣,以及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挑战性和成就感,进而增强数学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摘要]作业是对课堂内容的扩展与延伸。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就要把握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从指向性、针对性以及启发性入手,不断优化作业设计的形式和内容,积极采用分层作业、多样化作业、生活化作业,让学生感受到做作业的乐趣,以及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挑战性和成就感,进而增强数学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策略

  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通过设计科学、恰当的作业内容,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使其从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训练其逻辑思维。而在时代不断发展下,以往作业形式已不再满足现代学生学习需求,对此教师应对传统作业设计形式进行调整,积极创设出多样化作业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在该环节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建立数学学习信心,为后续高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陈旧,忽视教学导向

  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各项能力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且学习兴趣较差,再加上教师设计作业时理念较为陈旧,依旧采用“题海战术”,要求学生接触并完成各种类型的练习题,从而在考试时能够快速解答,并取得较高成绩,还会按照当天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忽略作业导向性功能,无法达到作业的预期目标。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后续布置作业时,教师应不断调整及优化设计理念,将目标放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上,从而积极设计开放性作业、多样化作业以及生活化作业,促使他们综合素养得到良好发展。

  (二)内容统一,忽视学生差异

  当前,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未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学生因各方面因素影响,在知识接收能力、理解能力、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方面都有着明显区别,然而以往教师设计作业时,对所有学生作业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同,这极易使得基础较强的学生由于作业容易完成而减弱学习积极性,对基础较差学生而言,则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将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效完成,从而出现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抄作业等不良行为习惯,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其学习数学信心不足,最终使得学生间差异越发明显,导致课堂极端化。为有效解决该问题,教师在后续布置作业时,应围绕学生能力,将他们划分为基础型、巩固型及能力提升型,随后实施分层作业设计,让全班学生都能从中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作业内容,以此帮助其建立学习信心,并推动所有学生数学能力均可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加强。

  (三)形式单一,忽视学生兴趣

  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作业后,会认为作业形式较为枯燥,对于此种情况,部分年轻教师在作业形式上会进行相应创新,然而有的年长教师缺少创新意识,认为完成作业只是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此种思想驱动下,作业量不断增加,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无趣,将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及知识运用能力明显降低,学生很难对作业形成兴趣,甚至于对数学学习形成抵触心理,无法让作业价值得到充分展现。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初探论文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过去小学数学教师布置作业时,往往采用题海战术,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与吸收所学知识,然而这种方式极易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设计作业时,应积极创设基于学情和教情的作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形成对知识浓厚的探究欲望,进而最大化地发挥作业的价值。在作业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指向性:注重问题导向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注意遵循指向性原则,创设出具有引导意义的作业形式,促使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和旧知识内容出发,通过探索、体验知识的过程,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本堂课知识的重难点,以达到进一步提高数学综合应用能力的预期目标。

  (二)针对性:注重差异和层次

  因学生在先天因素、后天发育以及家庭教育等的综合影响下有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致使其思维、认知等能力有所不同,这就使得班级内学生的成绩呈现明显差别,而通过教师的教学无法快速减弱其差异,但能够使其减小,推动班级整体成绩得到加强。为此,就需要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从实际情况入手,设计分层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启发性:注重思维训练

  在以往作业设计中,教师通常围绕教材内容布置大量类似题目,使得学生陷入题海战术中,此种方式不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学生很少会进行思考和探索。为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遵循启发性原则,积极为其创设能够促使其独立思维及探索的作业形式,从而强化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进一步推动其数学综合素养良好发展。

  三、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策略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即“四基”;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四能”。基于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进而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会学会看会想会用,将数学融入学习和生活,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一)实施分层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所有学生均学有所获

  课程教学的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着明显的不均衡性,且在性格、喜好、成长环境等方面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及认知水平也有着较大区别。如表现为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常常各不相同。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依据综合情况将学生垂直划分层组,并进行动态化的管理,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情况分析及时调整层组。基于学习层组设计出层次化的作业,使全班学生的数学能力均可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例如,在学习完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一课时“口算除法”时,教师可设计“作业小超市”模式,创设不同层次的作业,先引导学生按照自身能力选择适合的作业内容,完成后再挑战有难度的作业。通过这种方式,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使其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建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并从中获得满足感,且学会根据自身能力进行正确选择。如在设计基础类作业时,教师可布置简单的计算题,针对提高型可为其设计填空题及选择题,对于强化型可设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进行知识扩展。由此,通过分层的作业设计,既可规避题海战术重复低效的练习,又可在高适配性作业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勾连新旧知识,巩固与加强对知识的吸收,充分发挥作业的价值。

  (二)布置多样化作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与方法的多样性和启发性,在作业设计时亦是如此,除了要在作业内容上精心谋划,同时还需充分思考作业的形式,积极创设多样化作业,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可设计应用型、实践型、探索型及开放型作业。在有效减轻学生课业压力的同时,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实践中激发探究欲,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初探论文

  有较强实践性兼具开放性的作业能够充分检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恰当围绕数学知识进行作业设计,有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使其借助富有趣味性且具开放性的作业形式,可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创造能力,强化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第二课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时,其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两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此环节中找出其中包含的隐藏条件和已知条件。为此,在设计作业时,可引导学生利用恰当工具对自身房间实施面积测量,同时将相关数据记到本子上,随后进行计算,在计算后看其与真实面积的误差为多少,倘若误差过大,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再次实施测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能够对知识形成深层次的理解,且在分析参照物的过程中,学习已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和计算中,而上升为更深层次的探索及验证假设的历程,在积极主动的活动参与中,数学综合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的是,无论哪种形式的作业,教师均应重视优化自身评价模式,在对待未曾将任务有效完成的学生时,应与其一同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同时对其进行恰当引导及指点,帮助其寻找到突破口,使其建立学习信心。针对具有优异表现的学生,教师也应积极对其进行表扬与夸奖,借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内在意识不断向自觉行为转化,促使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及效率。

  (三)设计生活化作业,让学生学会应用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的应用也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方面,直接给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知识内容来源于日常生活,同时也应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应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设计生活化的作业,将以往教材中的作业内容以生活情境方式展现出来,借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在此环节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加强。和其他学段学生不同,小学阶段的学生因其年纪较小,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尚未完全发育的时期,在学习比较抽象和枯燥的理论概念等知识时,往往仅能掌握表层的内容,很难对数学课程的本质和内涵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这就使得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难以做到灵活运用。为此,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循序渐进地搭建“支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

  借助生活化的作业形式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和既有常识入手,通过多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逐步加强其知识应用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相关内容之后,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将目标设计成使学生掌握1小时等于60分钟,1分钟等于60秒的换算规律并实施简单换算。因此,在布置作业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自身日常生活进而高效完成作业。如为学生发放一张梅梅在假期的生活作息表:7∶00起床,7∶15—7∶45吃早饭,8∶00—8∶40到公园游玩,9∶00—11∶00做作业等。并提出以下问题:“梅梅同学到公园锻炼需要花费多长时间?梅梅同学8∶30在做哪些内容?在假期中梅梅同学每天睡眠时间是多少?”布置该项作业形式可使学生在完成时将自身每天日程融入其中,且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借助观察家中时钟,实施有效换算及思考,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生活环境中,学生完成作业时也能提高对时间单位大小的认识,并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科学合理安排时间,养成有效利用时间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和“双减”政策落地的大背景下,教师应把握数学课程的本质,结合学情和教情,深入研读教材和课标,通过逐步优化作业的形式及内容,发挥作业环节对教与学效率的提升。为此,需要对作业内容实施科学安排,且在设计作业过程中时刻遵循指向性、针对性、启发性、适度性、多元化以及层次性等原则,借此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形成助力,并将其从以往枯燥、无趣的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使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及价值,逐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进而推动其数学综合能力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保瑞.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布置策略[J].中国教师,2019(S2):73.

  [2]沈君.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考与实践—以“千米的认识”作业设计为例[J].小学数学教育,2022(12):25-26.

  [3]廖兴坤.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61-63.

  [4]王耀进.“双减”背景下乡镇初中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23.

  [5]徐国浪.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改革路径研究[C].//新时期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论文集.2023:1-4.

  [6]刘琳娜,刘加霞.学习进阶视角:作业设计的目标、任务及其评分量规[J].基础教育课程,2022(8):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