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改中如何处理好“探究活动”教学

2019-01-08 15:55:41 来源: 作者:admin
摘要:2005年前后,国家教育领域启动了新一轮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此前,多是强调对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而此次新课改之后则更加侧重于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双重考察。所以,在新课改后的教学中,会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探究问题的方法及最终的情感收获。在历史学科的新课标中也提到:初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在平等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竞争的精神和学科基本素养。
2005年前后,国家教育领域启动了新一轮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此前,多是强调对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而此次新课改之后则更加侧重于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双重考察。所以,在新课改后的教学中,会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探究问题的方法及最终的情感收获。在历史学科的新课标中也提到:初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在平等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竞争的精神和学科基本素养。
当然,这些能力、精神和素养都要通过考试的形式综合反映在试卷上。这就对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通过知识的迁移与整合,运用恰当的学科术语准确地加以阐述和评价。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过于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只是死记硬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失去学习的动力。而新课标则提出了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尤其是第二和第三个维度成为课改后重点关注的内容。这就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开展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以独学、对学、群学等形式,促进学生培养探究兴趣,并学会正确地收集、分析和处理历史材料,解决学习问题,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深刻认识。我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这个版本的教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每节课后有一个活动建议,在每一单元后增加了一个活动探究课。其实,在我从教之初,对于这样的设置常感到犹如鸡肋——取之无用,弃之可惜。但随着课改的进行,和我对新课改精神的领悟不断加深,现在才终于深深体会到探究活动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巨大作用。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积累,我认为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若要处理好探究活动教学,首先应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以下几组主要矛盾:
一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关系
其实这两种方法并不矛盾,我们对传统教学方法不能一概否定。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对“满堂灌”或“一言堂”进行辩护。改革的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俗话说:学无定法,教无定法。只要是能增进高效教学的,就是好方法。尤其是课改后,我们更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抱定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不思创新,排斥先进教学手段。
比如,我们可以尝试加入一些学生的探究讨论。通过探究问题的设置将教学内容一步步深化,这样做,及突破了重难点,又能避免课堂氛围过于死板沉闷,为课堂注入一缕清风,让教学过程式充满思辨性,让教学结果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生成的,而非教师课前刻意设置、课上讲授出来的的。
二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传统教学模式中过于侧重内容而忽略了形式。虽然两者同样重要,但地位却不相同。前者决定后者,后者为前者服务。虽然史实是固定的,但历史教学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形式应该围绕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同的课题,不同的学生,教学模式不尽相同。只有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带给学生新鲜感,才利于学生发挥出聪明才智。在这方面,我曾进行过一些尝试与探索。有时会抛出一些争议性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辩论;有时会借鉴一些热播的影视作品,让学生辩证分析的;有时会把某个问题交由学生来完成讲解;偶尔也会演各种课本剧。这些方法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非但没有冲淡主题内容,反而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效果不错。
三 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出现了一些矛盾,如:历史史实的相对稳定与新材料、新观点大量涌现的矛盾;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矛盾,有限的教学时间与大量的学科内容的矛盾……所以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课外活动。
我们现在往往过于重视课内,将新课改的三维目标都集中在课内完成,而轻视了课外活动这一重要的环节。由于课外活动不像课内会受到教学时长,教学设备和课文主题的影响,其在具体的实践操作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有很多形式可供利用,比如学术专题讲座、参观博物馆展览、观看历史纪录片、撰写历史小论文、排演小剧本、模拟文物修复,尤其是西安市开展的“小小考古家”活动等等。这些丰富的课外活动都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摆脱中学历史教材 “一家之言”的束缚,为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探究活动”教学倡导在探索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捕捉信息,及时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学生的知识面越广,越具有综合性、渗透性,其创造力就越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某科知识,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要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承担的重要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