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2019-01-08 15:54:51 来源: 作者:admin
摘要: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切实提高上海市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上海市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均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用来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分析和处理各种信息的初步能力,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笔者就目前各高等院校中的学生现状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该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把现代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对大学生的知识要求;把办公自动化、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技能作为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同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于2012年修订了《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大纲》,由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组织全市高等院校进行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检测和评价各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一项检验大学生应用计算机基本能力的一种手段。通常来说,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和练习,取得上述考试的合格证书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但事实上恰恰相反,尤其是近几年,我们的老师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是愈来愈差,可以形象的把受教对象归纳为“有基础爱学习、有基础不想学、无基础想学习和无基础不要学”这四类。其中,有基础爱学习和无基础想学习这两类正在日趋减少,而有基础不想学和无基础不要学却在日益增多。
针对“有基础爱学习和无基础想学习”这两类,属为数不多,所以我们的老师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会特意安排这两类学生上机练习的时候坐在一起,这样的话就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及时帮助基础差的,事实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针对“有基础不想学和无基础不要学”这两类,我们会采取不同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去改变他们不想学和不要学的态度,变被动为主动。譬如,像有基础不想学的这些学生,通过布置一些需要他们利用计算机编辑、统计、或制作的学习或工作任务给他,让他们在完成上述任务的同时体会收获;而对于最后一类无基础不要学的学生,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利用晚上夜自修的时间安排高年级的学生去辅导他们上机操作,以此改善他们计算机零基础的局面。其次,把我们老师自己录制的讲解操作视频共享给他们,帮助他们反复练习逐步跟上计算机教学的步伐,变不要学为想要学。
三、发挥计算机教学团队的优势作用
我们学院有着一支非常优秀的计算机教学团队,始终秉承“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老师会定期参加业务进修,做到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
除此之外,每周一次的计算机教研活动是我们教学团队的常规工作,主要包括:(1)梳理知识点,针对每一个教学模块,由骨干教师罗列出需要同学们掌握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把其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梳理出来加以注释说明,并让团队老师分享该成果同时帮助学生加以区别。例如,在Word中项目符号和插入符号的区别,Excel中合并居中和跨列居中的区别等等。(2)编写试题库,针对每一个操作题型,我们会发挥团队老师的强项分工完成基于同一个素材、不同知识点组合而成的操作试题库,目前已经编制了18套考试用试题库。同时,针对理论部分的学习,我们也编制了理论自测系统,用于学生复习时自我检测用。(3)统一命题统一批改,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我们会安排团队教师轮流命题、轮流审题和轮流做题,在期末考试后统一组织老师们按模块进行统一标准的批改。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能提高整个计算机教学团队的业务水平,同时也增进了同事之间交流学习的机会,以便老师们查漏补缺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节奏。
四、合理安排计算机教学的课时数
每年一次的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会安排在10月底左右,它不像英语PET(三级)、CET(四级)考试每年为二次,都是安排在学期结束后进行。相对而言,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上出现了断层,暑假两个月加上9、10两个月,这四个月的时间足以让学生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变得生疏。另外,现在上海市高等院校每年的外地生源比例已接近60%,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且普遍反映外地生源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对本地生源而言非常薄弱,甚至是零基础。这样的教学环境,势必促使我们要有足够的课时数来保障计算机教学任务的讲授。
所以,我们学院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数上是这么安排的:(1)第一年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安排4课时18周共144节课;第二年9月开学至10月底统考之前,再安排2课时8周共16节课的强化复习;(2)在强化复习阶段,考试院都会下发模拟考试环境,我们正好利用这个强化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考试环境的熟悉,指导他们如何保存并上传答卷,以确保统考时不会因为误操作而慌乱,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总之,高等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
[1] 朱应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日常教学方法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