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论文

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论文

3

2024-06-19 10:51:23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将德育内容融入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形成优良品格和正确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鉴于此,本文从德育的角度出发,首先讨论了如何有效渗透德育内容的重要原则,即强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接着,文章详细描述了几种具体的实施策略,包括在教学中加入生活化元素、组织角色扮演活动、推广优秀的传统文化等,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高德育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摘要]将德育内容融入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形成优良品格和正确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鉴于此,本文从德育的角度出发,首先讨论了如何有效渗透德育内容的重要原则,即强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接着,文章详细描述了几种具体的实施策略,包括在教学中加入生活化元素、组织角色扮演活动、推广优秀的传统文化等,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高德育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知识;生活元素;角色扮演法;传统文化

  在“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下,语文教师的职责不仅限于传授语文知识,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汉语并达成学习目标,进而巩固个人的语文基础。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帮助他们从语文学习中吸收成长所需的营养,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未来栋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恰当协调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利用语文技能的教学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道德修养,并确保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

  一、语文教师渗透德育内容的重要性

  (一)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尚处于萌芽阶段,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尤其是网络上的负面信息。缺乏适当的引导和干预,孩子们可能会形成不恰当的价值观,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德育的融入有助于学生理解“真、善、美”的概念,并将其作为纠正自己行为、识别有害信息的重要准则。教师作为德育知识传授的关键人物,应深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主动挖掘语文课本中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从道德角度审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塑造其品格,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优秀品德的学生。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它能帮助学生用科学而合理的视角去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设立宏伟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朝着这些目标前进。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授课内容,采取适宜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助力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不断提高心理素养。同时,教师需创新教学手段,拓展德育的路径,丰富其内涵,为学生打造一个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德育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参与互动中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坚实的道德认知基础。

  二、语文教师渗透德育内容的原则分析

  (一)注重联系生活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处于直观形象阶段,面对较为抽象和复杂的德育概念时,往往会表现出抵触心理。将生活化元素融入教学,能够有效降低德育知识的难度,使学生更容易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德育的深层含义。因此,在渗透德育内容时,语文教师应坚持联系实际生活的原则。首先,要注重生活案例的引入,当向学生讲解某项德育概念时,可以通过他们感兴趣的生活故事来加强理解和记忆,并探寻将德育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途径。其次,要重视构建生活元素与德育知识之间的联系,语文教师需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缩短德育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深入理解德育的内涵,并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二)循序渐进

  由于小学生的执行力相对较弱,德育内容在落实过程中往往不够彻底,难以持之以恒。换句话说,学生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将德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即便学生认识到了践行德育的重要性,也可能因为惰性和焦躁而难以持续执行。这在学习过程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对此,语文教师应给予理解和尊重,同时采取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方式,指导他们逐步纠正不良行为,增强德育的实效,为学生全面能力的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撑。

  三、语文教师渗透德育知识的路径探索

  (一)注重对生活元素的巧妙融入

  为了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在语文授课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不断完善德育工作的具体步骤,积极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自己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获得发散思维的启发、学习意识的强化、个人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语文教师应深入学生中间,积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然后将其与教学内容、德育知识进行巧妙的融合,以此形成高效的德育课堂,为学生不断突破自我提供强大助力。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德育知识的渗透,不能局限于书面或者口头上的宣讲,而应因势利导,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此引发学生较为真实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离别场面,作为德育活动开展的出发点。比如提问学生:“是否有和家长分开过?那时自己的心情是怎样的?是否会觉得无助与难过呢?”又或者从另外的角度,请学生回忆与家人一起相处的时光。譬如,过春节时,大家会坐在一起乐享美食;生日时,父母会为自己准备精美的礼物;生病时,父母会嘘寒问暖。通过回顾这些场景,学生将逐渐感受亲情的美好,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这时,他们就会对诗人的思乡之情有更为深刻的体会,这对于他们掌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文的重难点知识是非常有利的。

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论文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是他们用自己的肩膀撑起一片天,自己才能无忧无虑地长大;是他们对自己的悉心呵护,自己才得以茁壮成长;是他们的无私付出,自己才能免于风雨的侵扰。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感恩中国共产*——是他们在中华民族遭受劫难之际,挺身而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虽遇到无数困难,却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他们的担当与辛勤付出,使中国日益富强,使身为祖国花朵的学生,得以在和平的环境中成长;是他们的正确领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过上好日子。故而现阶段的小学生,即便与家人分开,也无需像诗人所处的那个年代一样,颠簸数日才能与家人相见。而对于党,我们最好的报答方式,就是好好学习,力争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这种结合生活实际与课文内容的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尤其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与情感,而且可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一些深刻道理,比起单纯的讲授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这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极为有益。

  (二)引入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让小学生通过扮演文中人物的方式,参与到语文学习中,以便他们能感知人物的具体形象,体会文中的语言特点,从而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学习主要人物身上的高尚品格,久而久之,就可获得个人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这种授课方式着重于让小学生体验,而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故而,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渗透德育内容时,语文教师应结合授课内容,合理规划表演教学方案,以此提升语文学科的育人效果,为学生完成德育学习目标提供重要的支持。

  以《猴王出世》为例,多数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通过观看《西游记》动画片、阅读《西游记》漫画等方式,对于猴王有了更深的了解。故而,在阅读完毕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扮演活动,使他们在扮演“猴子”的过程中,深刻感受故事情节,体会孙悟空的特征,理解语言的特色,领会其中的人文价值。

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论文

  比如请学生在阅读完毕以后,思考与“石猴出世”有关的语句,从中可以读出什么?学生通过分析以后,就会得知猴子在突破束缚以后,其身心都是自由的,因此,它很快乐。又比如请学生思考:“从‘蹲’、‘纵’、‘跳’等词语描写中,可以看出猴子的性格是怎样的?”学生通过探讨以后,就会发现这些动词将石猴的机智、勇敢等特点描写了出来。等分析完毕以后,教师可以请学生扮演“石猴”“小猴子”等人,表演水帘洞那一幕。对于水帘洞,其他猴子是担忧的,于是提出“谁先冲进水帘洞,就请谁当他们的大王”的建议。石猴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做到了,并且为众猴子找到了一个好住处。然而,众猴只记得戏耍玩闹,而将先前的誓言忘掉了,这时,石猴说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话语。众猴深以为然,于是拥护石猴为王。这一幕,既阐述了石猴的领导性格,又讲述了众猴言而有信的品格。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将会从语言、动作等途径中深刻理解这一点,这对于他们完成三维学习目标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作为德育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获得较多的成长养料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故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使语文教学体现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以此形成高效的德育课堂,为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比如在学习《端午粽》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知识,譬如屈原投江、划龙舟等,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屈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后人对屈原所作所为的敬爱之情,从而强化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力;在学习《剃头大师》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的医学文化,使他们体会到中国医学的博大精深;在学习《赵州桥》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中国的桥梁文化,使学生在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还能对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产生浓厚的认同感。

  在物质文化方面,中国有精美的灯笼、对仗工整的对联、造型巧妙的剪纸等,语文教师在学习与之有关的文章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相应的实物,比如民间艺人的剪纸、各式各样的灯笼,以此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在精神文化方面,中国古人提出了较多的观点,比如读书观、自强观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文进行适当的延伸,使学生加深对传统精神文化的理解,比如在学习《*德的扁担》时,引导学生理解朱*虽然身居高位,但依然愿意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在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时,引导学生理解革命前辈不惧牺牲、誓死保卫祖国的忠诚品格;在学习《草原》时,引导学生理解“各民族团结互助”的内涵,使他们体会到汉族与蒙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总之,语文教师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使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信仰。

  (四)开展多种实践活动

  德育,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述是远远不够的。故而,教师还应根据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与其能力相符的实践活动,使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可以落到实处,成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格的重要动力,从而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开展以“爱国”为主的诗朗诵,学生可以选择之前所学的内容,也可以选择课外阅读中的内容,总之与“爱国”有关即可。小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中,会切身体会到爱国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浓浓的爱国情怀。比如组织学生开展“啄木鸟行动”,教师可以利用合适的方式,组织学生前往街头、社区等地方查找错别字。在参与中,学生势必会不断回忆之前所学过的汉字,尤其是字形较为相似的汉字,学生需要通过查字典、语文书等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他们对汉字的认识就更为深刻了。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较多的成就感,他们将切身体会到汉字的实用性,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这对于他们学好语文学科的内容、形成对汉字的热爱之情是较为有利的;比如在清明节到来之际,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为烈士扫墓。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势必会听到更多与烈士有关的故事,体会到如今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倍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总的来说,德育知识的巧妙融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要执行者,在“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恰当地融合德育元素,从而提高语文课程的育人效果,为国家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洪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A].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社会形态基础教育论文集[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2022:343-346.

  [2]单佩佩.涵养家国情怀培养国家认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J].吉林教育,2022(31):43-45.

  [3]胡*涛.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J].安徽教育科研,2021(10):97-98.

  [4]王晨.浅议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10):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