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融合下高中地理探研式教学设计与实施论文

2024-06-19 10:17:00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大思政背景下,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尽可能去挖掘学生身边的思政元素,并以真实情境为背景,构筑多种学习方式,将思政及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贯穿学习全过程。本文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天宝陂’与区域发展”为主题,围绕实践活动与能力水平目标设定、学习资料包选取、梯级学习任务单设计,介绍了思政融合下高中地理探研式教学设计思路及实施方式,并在实践基础上,跟踪研究学生学习过程,提出不足及改良思路,以提升教学效果。
[摘要]大思政背景下,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尽可能去挖掘学生身边的思政元素,并以真实情境为背景,构筑多种学习方式,将思政及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贯穿学习全过程。本文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天宝陂’与区域发展”为主题,围绕实践活动与能力水平目标设定、学习资料包选取、梯级学习任务单设计,介绍了思政融合下高中地理探研式教学设计思路及实施方式,并在实践基础上,跟踪研究学生学习过程,提出不足及改良思路,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思政融合;探研式;实践活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明确要求:创新培育地理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使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探研式教学是指地理教师课堂内、外创设真实的地理情境,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去观察情境、分析情境,根据地理情境提出问题或沿着教师的情境问题链,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自主合作探究,掌握认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区域地理在课程思政方面,综合地体现了生态文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永续发展、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等,实现诸多课程思政任务。基于课标的学业要求,笔者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天宝陂’与区域发展”为主题,设计实践活动,采用梯级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带着明晰的目标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地理视角、地理思维的核心素养,同时厚植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发展、热爱祖国的情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设定实践调查活动
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实践活动的核心目标。在设置实践活动时,应重视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活动,并确保能力水平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模块的课标要求、教学提示与学业要求,“‘天宝陂’与区域发展”实践调查活动设计(见表1)如下。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达到以下能力水平目标。
1.人地协调观
水平1:通过搜索、筛选网络信息或查阅福清县志等资料,了解福清市龙江流域建设“天宝陂”水利工程的目的。
水平2:“天宝陂”水利工程建设对福清市龙江流域自然地理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又会如何影响福清人民的生产、生活?
水平3:“天宝陂”水利工程对福清市区域发展带来哪些好处?
水平4:分析“天宝陂”水利工程对福清市区域发展的利弊。
2.综合思维
水平1:促使“天宝陂”水利工程建设的因素包括哪些?
水平2:“天宝陂”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有哪些?结合福清市的气候背景,探究其在不同季节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水平3:“天宝陂”水利工程建设前、建设后以及目前,福清市区域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有何变化?
水平4:同样是蓄淡拒咸水利工程,福清“天宝陂”与莆田“木兰陂”、新加坡“滨海水库”有何异同之处?分析三个工程建设原因的不同之处。
3.区域认知
水平1:说出“天宝陂”所处的福清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
水平2:解释福清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特征的形成原因。哪些要素属于不利条件?对“天宝陂”的建设有什么影响?
水平3:“天宝陂”被收录进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后,会对该区域的发展变化产生影响吗?如何影响?
水平4:如何合理地对“天宝陂”水利工程进行规划开发,进一步促进区域的发展?
4.地理实践能力
水平1:利用高德地图等相关软件,观察“天宝陂”所处河流的水系特征、流经区域等,并做出记录。
水平2:通过不同信息平台收集、筛选、整理、分析福清市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关资料,并通过实地考察、走访,了解“天宝陂”所处河流的水文信息及沿岸的基本情况。
水平3: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开发设计出对“天宝陂”及其周边地区调查实践的路线、方案等,初步分析现阶段“天宝陂”及其周边地区的开发情况以及面临的发展问题。
水平4:通过小组合作、研讨,深入分析现阶段“天宝陂”及其周边地区的开发情况以及面临的发展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适度超前理念,设计“‘天宝陂’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旅游开发方案。
通过这样的室内与室外不同空间的实践活动组合,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充分探究地理问题,提高地理核心素养。
二、精心筛选学习资料,确保学生参之有方
在信息时代,网络资源丰富但良莠不齐。这对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学习资料,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利用时间,确保他们保质保量地完成“‘天宝陂’与区域发展”这一探研任务,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协助学生筛选不同信息平台的数据,为他们提供准确、真实、可靠的学习资料包。这份学习资料包就像是一份地图,引领学生沿着正确的路径进行学习。在这份资料包中,包含了丰富的地图资料、视频资料和文字资料,旨在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支持。
地图资料部分,教师提供了“天宝陂”的全景图、陂底图、陂身图、历史旧照以及渠道系统平面图。这些地图资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天宝陂”的地理位置、结构特点,还能让他们对“天宝陂”的历史变迁有更深入的认识。
视频资料部分,教师制作了“天宝陂”的模拟动画视频。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直观地观看和理解“天宝陂”的建设过程、工程结构和工作原理。
文字资料部分,教师提供了“天宝陂”建设背景简介、工程结构、布局及原理说明,以及建设意义简介。这些文字资料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天宝陂”的方方面面,从而为他们的探研任务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提供这样一份详尽的学习资料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筛选和处理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三、制定梯级学习任务单,实现地理素养进阶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思政教学形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增强学习的直观感受与亲身体验,让思政教育兼具内容的科学性和方式的活泼性。梯级学习任务驱动模式通过多重观察体验、查找资料验证、资料开发应用等途径,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在已有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基础上实现突破。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思政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天宝陂’与区域发展”实践活动中,可以设计如下任务链。
任务一:以“‘天宝陂’水利工程对福清区域发展的利弊”为主题,撰写小论文。论文框架及要求如下。
区域背景:利用高德地图等相关软件并通过实地考察走访,获取并分析“天宝陂”水利工程所在河流的水文、水系信息,流经区域及沿岸的基本情况;收集并分析“天宝陂”水利工程所处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分析福清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特征的成因,哪些自然特征可能限制该区域的发展?
影响因素:促使“天宝陂”水利工程建成的因素有哪些?对“天宝陂”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建设作用:“天宝陂”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包括哪些?其在不同季节分别发挥何种功能?“天宝陂”水利工程在建设前、建设后以及目前,该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区域发展:“天宝陂”水利工程被收录进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后,会如何影响该区域的发展?观察并归纳目前“天宝陂”水利工程及其周边地区的现行开发情况,分析其面临的发展问题。如何对“天宝陂”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以促进其所在区域的发展?结合实际情况并运用适度超前理念,设计“‘天宝陂’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相关的旅游开发方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地理探究论文写作,不断地思考如何更准确、更严谨地表达和论述思想,逐步建立甄别信息、解读数据、分析资料、归纳论证的能力,促进其在未知领域创造思考、探索并生成。
任务二:以“天宝陂”为背景,编制相关地理试题。
要求:精选“天宝陂”相关资料作为试题背景资料,筛选并凝练有效资料,编制地理试题。选择题1组,下设2~3小问;综合题1组,下设3~4小问。试题设问需包含指令词、限定词、中心词,要图文并茂,并设置题目分值,且配套答案及解析。
设计意图:高中地理选考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常常不能全面解读地理文字及图片资料,不能精准抓取设问的命题意图,答不对题、逻辑紊乱司空见惯。在完成以上两层级的任务后,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以整理后的“天宝陂”相关资料,编制地理试题,进行资料的再创造、再生成。这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区域特征、区域发展方向,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观;同时建立更完整、更科学、更严谨的地理思维结构,突破自身解题答题时的障碍。
四、小结及反思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天宝陂’与区域发展”主题实践活动,思政价值与学科价值兼备。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虽然难度较大,但挑战性强。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体会到团队合作探究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合作研究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强化了社会责任感和家乡认同感。但是,该种地理教学活动开展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一,学生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及学习主动性不一致。这需要在活动设计时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可视化,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和展示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与学习热情。其二,学生创造能力还有一定的挖掘空间。这需要探研任务设计时必须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进行且任务设计要有实际的研究意义,能体现地理学科的核心理念,并能提升或更新学生的知识系统、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等,需给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发展的可生成空间。
总之,探研式教学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学科思政教学方式。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思政教育兼具内容的科学性和方式的活泼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这一模式,因材施教,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支持,帮助他们不断进步,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郑友强,曾呈进,吴孟宇等.中学地理探研式教学的意蕴及其教学模式建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4):86-88.
[3]曾呈进.中学地理探研式教学模式构建探微[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4):120-126.
[4]李琳,张新.高中地理教学落实课程思政的三个“关键点”[J].地理教育,2023(4):74-77.
[5]昝怡扬,李贺.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实施困境及对策建议[J].地理教育,2023(S1):189-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