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论文

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论文

11

2024-06-18 10:57:53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古诗词,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及想象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以期用更好的教学方法提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古诗词,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及想象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以期用更好的教学方法提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古诗词教学提出的要求是:“熟读古代诗词,形成对古诗词的正确认识,并注重联系实际,在不断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古诗词是高中语文课程中重要的内容,是帮助学生了解并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审美文化及思想文化的有用素材,能够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古诗词教学也具备诸多的育人功能,能够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人物及意境距离现代生活比较遥远与陌生,以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把握与理解。为此,教师要在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指引下,深刻领会古诗词的教学要点,把握古诗词的教学要求,优化教学设计,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及程序,引导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古诗词学习,提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一、核心素养下古诗词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明确要义,注重基本素养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博大精深、凝练含蓄,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精髓。因此,在教学时不能与其他类型文体的教学等同,要充分彰显古诗词独特的素养及要义,如对诗词的理解、欣赏、积累与运用等方面。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对古诗词的正确认识,使学生明确古诗词的基本要义,以及深刻理解及领会其中的精髓。

  (二)关注全面,提升教学的综合性

  古诗词是文学中的经典,对经典的学习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背诵与理解方面,要多关注其在陶冶学生思想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习时不仅要学习其形式,更要深刻理解其内涵,同时也要仔细品味其思想意蕴和价值内涵,从多个层面出发,提升教学的综合性与全面性。

  (三)联系生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贵在应用,古诗词的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加强实际应用,把古诗词作为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语言运用到具体的语言情境中,丰富学生的语言内涵,提升学生的语言品位,促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运用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运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依然是比较传统的讲授法。虽然讲授法有自身的优势与功能,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但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无法形成对知识的亲身感受与体验,进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古诗词内涵丰富,仅仅靠讲授法是无法让学生深刻领会其要义的,还需要结合其他教学方法进行,如情境式教学法、问题导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二)教学内容局限,知识拓展不够

  古诗词博大精深,具有文学、绘画、音乐及历史等多方面的文学价值与美学价值。为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学要素与美学要素,如:深刻的人生哲理、立志报国的豪情壮志、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等,利用这些要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帮助学生规范自身言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对古诗词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并没有体现出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及教育要素,所授内容比较狭窄浅显,文化延伸与拓展不够,不能充分发挥古诗词的教育价值。

  (三)教学过程简单,学生参与度不高

  目前,大多数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的关注点仅停留在背诵与默写方面,教学过程比较简单,教学程序不够规范,教学环节不够齐全。一般由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诗意,缺乏问题引领与情境创设,教学活动开展也不够丰富多彩,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学习过程明显欠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激发与调动。

  (四)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效果欠佳

  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对古诗词学习的评价仍遵从以考试、以成绩为导向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所考题型也是以默写、背诵为主的知识性试题,对知识运用、各种能力及文化素养等方面的素养性题型涉及很少,使古诗词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也起不到对学生学习的引领与激励作用。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一)多维度考虑,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1.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立足核心素养,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价值。为此,在古诗词教学设计时,要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挖掘所授内容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各种运用,切实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如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及审美创造等。

  2.基于单元主题设计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时,古诗词教学目标的设计还要基于单元主题的考量。新教材语文与之前相比,不仅增加了古诗词的数量,而且知识内容更加系统化与结构化。在每一课程单元之前都有导语、主题及要素等,能够帮助师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与“学”。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认真研究,尽量做到教学目标切合单元导语、紧扣单元主题及语文要素的要求。

  3.基于学情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考虑学情,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发展特点,明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及可能达到的学习程度。其次要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年龄特点,保证教学目标的设计不能太低,也不能超越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最后要考虑学生的语言特点及审美发展水平,使目标的设计符合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呈现梯度发展的过程。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调动学习兴趣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所描绘的人物及事件年代久远,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及隔阂,以至于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感到晦涩难懂。为此,采用情境式教学法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状况。一方面,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另一方面,通过创设相关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为例。

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论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提前准备好辛弃疾的画像,最好挑选符合这首词中心系天下情感的画像,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出示此画像,并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渲染气氛,屏幕上辛弃疾满面惆怅、饱经沧桑及忧国忧民之情让人过目不忘。教师在教学前,也让学生收集一些辛弃疾人生经历的相关资料,结合教师给的图像来分析作者形象。在讲解具体词句时,也可以结合提前准备好的背景图来讲解。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形象,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很好地把握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形象,并深刻体会本诗大气磅礴的风格。

  2.采用问题导学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问题是教学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原动力。在古诗词教学中,通过问题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带着探究的心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深入探究的过程,能进一步了解与掌握诗词的丰富内涵,体会到诗人复杂的情感。

  例如,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学法,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问题1:这首词是豪放词,词的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是情感的触发点,上阕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问题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问题3:词中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阕中的前六句,思考并讨论作者刻画了周瑜怎样的人物形象?

  问题4:人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作者在诗词中却偏偏描写了“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三)优化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过程

  古诗词内涵丰富,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诗意、体悟诗情。古诗词的教学不能与其他类型文体的教学相提并论,要优化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从读诗、解诗、赏诗及用诗等多层面进行。

  1.读诗

  古诗词短小精悍、意蕴深远。通过诵读古诗词,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一般按照四个程序进行:

  一是初读诗词,知其概貌。要求学生将诗读通、读顺,这是学古诗词的基本要求。二是再读诗词,理解诗意。要求学生朗读古诗词,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全诗的意思。三是品读诗词,体会诗情。这是读古诗词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诗情。四是诵读诗词,感悟诗美。这是读古诗词的最终要求,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古诗词,并在背诵的过程中感悟诗美。

  例如,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声声慢》的教学为例。本诗作富有节奏感与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进行联想,深刻把握诗意并体悟诗情。在古诗词教学时,不能将读诗、联想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割裂开来,而应将它们紧密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信心。

  2.解诗

  古诗词创作讲究含蓄委婉,诗人抒情往往不是直接流露,而是通过一定的表现手法简练而传神地描绘几笔,言简意赅。正如司空图在《诗品二十四则·含蓄》中论“含蓄”时所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在解读古诗词时,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与解读诗词的内容,杜绝逐字逐句将文本拆解得支离破碎的方式。一般而言,解读诗词时从诗词的大意、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

  例如,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咏怀古迹(其三)》为例。

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论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需要解读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解读文本。例如,“这首古诗中吟咏的人物形象是哪位?”“诗中揭示人物情感的词语或诗句有哪些?”“其中哪些诗句反映出她的怨恨之情?”“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中间两联的表现手法是?”等。

  3.赏诗

  古诗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具有博大的精神力量。学习古诗的最高境界是赏析诗词。在鉴赏时一般从四个方面入手:一赏语言之美,古诗词的语言具有形象性及含蓄性之美。赏析时,要从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及叠词等关键词出发,从炼字的角度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赏意境之美。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在鉴赏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联想诗人所创设的画面,身临其境品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之美。三赏情感之美。古诗词含蓄隽永,充满了情感美,主要体现在深沉的爱国之情、浓厚的家乡之情、美好的友谊之情等方面。在赏析时,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其中体现的情感美。四赏韵律之美。古诗词的韵律美是文化和语言的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外延的体现,主要体现在言辞、音律及情感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体现。因此赏析时要从言辞上的韵律美、音律上的韵律美及情感上的韵律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把握其中的美学元素。

  4.用诗

  “学习贵在应用。”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此时,还要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际运用中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平常写作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引用一些古诗词,增添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内涵。在与他人沟通交流时,也可以运用古诗词中的一些诗句,提高语言的格调。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随便吟诵几首古诗词,增添生活的情趣。

  (四)创新教学评价,多元化形式

  核心素养下,对古诗词学习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创新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形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例如,可以采取课堂观察学生表现、学生分享展示情况、学生合作学习情况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同时,也可以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对其核心素养的发展变化进行跟踪记录。在进行终结性评价时,教师也应转变以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将知识、能力与素养考查相结合,增加评价的灵活性与开放性。除此之外,还应该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环节,使师评、自评与互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琴.学科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23(7):30-32.

  [2]许存久.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唤醒教育之探究[J].中学语文,2023(1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