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双减”下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论文

“双减”下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论文

97

2023-01-14 14:20:33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沉重的作业负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有效缓解这一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要求各地区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落实好这一政策。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坚持执行相关政策,通过创新、优化教学模式达到“减负提效”的根本目标。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沉重的作业负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有效缓解这一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要求各地区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落实好这一政策。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坚持执行相关政策,通过创新、优化教学模式达到“减负提效”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中学教育;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双减”政策;教学质量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途径,要想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课堂教学是不能忽视的,只有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实现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在“双减”形势下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首先,教师要转换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学习或者合作探究学习,提高他们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其次,教师要构建良好的班级生态和课堂氛围,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平等、舒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由“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处于一种高质量的、可持续性的学习状态中,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目标。

  一、对“双减”政策的初步解读

  结合当前教育环境和社会背景,学生的学习压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换言之,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学习压力。如果压力可以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并为学生指出大致的学习方向。

  从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部分教育产业的商业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断加剧,不但无法给学生提供学习动力,还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如学生近视率、肥胖率提高,睡眠时间减少等。对此,国家开展了一系列调整教育结构的工作,而“双减”就是其中最关键的政策之一。

“双减”下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论文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道德与法治是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是面向学生生活的综合性学科。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和思想,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并引导他们用眼睛发现身边的社会生活,通过探究逐渐提高思想修养和认识学习生活的本质。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教师资源短缺等因素,部分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压力很大,有的教师需要同时教授4~6个班级的课程,同时也要批阅所有学生的课后作业,所以实际的教学效率十分低下。虽然这种情况已经在逐渐减少,但是其中的问题依然十分值得人们进行讨论和思考。

  (二)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从我国的教育环境和招生制度来看,考试成绩依然是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虽然初中阶段的学生没有高中生那样的升学压力,只要认真学习,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顺利步入高中校园。但是受到“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思想的影响,在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部分教师依然会采取以往“灌输式”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反复抄写或背诵重难点知识,并通过大量的练习题锻炼学生的考试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快速、有效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却不具备长远的发展目光,不能可持续性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外界社会的影响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学生的课后安排越来越自由,空余时间也越来越多,如果教师没有合理利用好这些“富余”时间,或者说家长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就会导致自我管理意识较差、分辨能力较差的学生受到外界社会,尤其是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对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要做好课外辅导的安排,合理规划时间,将生活变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三、“双减”背景下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基本策略

  (一)加强师资建设,为课堂教学提供保障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知识经济时代,要想学生有良好的发展,仅仅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引路者”的教师同样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并开拓新的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尽最大的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提升现有任课教师的综合能力,如学校可以请专业的青少年心理专家来校开展培训,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掌握更多和学生沟通、交流的途径,从而为高效课堂做好铺垫。

  教师不仅要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培训和教学研讨会、课程座谈会等,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学习的方式请教教育方面的专家,学习一些适合初中生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也可以到相关的论坛、网站和其他教师进行深入交流,通过集思广益制订更加全面的教学方案或者设计质量更高的教学课件。

  (二)合理规划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学习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尤其是对学习能力有限的初中生来说,如果他们没有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那么他们的学习成绩就很难获得实质性的提升。结合当前的教学环境来看,学生的学习方法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在课前预习方面,很多教师并没有组织课前预习的习惯,所以不少学生的课堂学习压力比较大,相对应的课堂学习效果也比较差。对此,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环节,合理规划导学提纲,引导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本中浅显的知识点和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渐入学习佳境

  人们的学习、放松和娱乐等基本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很多人都认为和朋友到电影院观看影视大片比一个人在家里观看电影更有感觉,这主要是因为电影院的渲染效果更好,并且和好友一起观看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同理,学生在学习时也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如有的学生会因为教室外的风吹草动而被吸引注意力,有的学生会因为其他学生小声说话而难以集中精神上课,这些现象在中学课堂上十分常见。

  对此,教师要结合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给学生创造相应的情境,为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场景,从而引导学生渐入学习佳境,逐渐形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自主探究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授“延续文化血脉”这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平时生活中很少接触中华传统文化,或者说他们只在影视作品中了解过一些优秀的传统思想,所以对“文化的传承”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很难联想到文化和当地气候、地形、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利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元素创设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福建土楼民居、十番音乐、客家美食等有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和源远流长。然后,教师再向学生提出问题:“除了视频中的传统文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优秀的文化或艺术呢?”在学生思考并回答以后,教师再结合课本中的内容给学生讲解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具体内容以及现实意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传统文化的底蕴。

  当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去搜寻和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信息和民间艺术,并制订一份详细的搜寻计划和搜寻心得,从而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家乡的魅力以及中华文化的意义,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促使他们可以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和思考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结合现代社会环境来看,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极高的可信度,简单来说,合作是当前形势下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中,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集体化观念。

  例如:在教学“网络生活新空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开展合作教学,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让学生在组内讨论网络如何影响社会的发展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网络。不过,在“双减”背景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分组问题

  对小组的划分,教师要严格遵守“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确保每一个小组的平均学习能力大致相同,只有这样才不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在人数方面,根据科学数据来看,4~6人的小组最为合适,从“以生为本”的角度出发,教师依然要结合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划分。

  2.规则问题

  由于初中生自我管制能力较差,所以当他们聚到一起时,很有可能讨论一些和学习内容无关的事物。对此,教师要制定一系列的奖励或惩罚规则,确保学生可以积极、认真地讨论学习内容。当然,考虑到教师的管理压力比较大,教师还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在每个小组内选举出一个小组长,并赋予组长一定的权利,让组长配合自己更好地完成小组管理任务。

  3.教师引导

  为了提高学生的交流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教师也要参与到交流学习中,如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1)同学们都是通过哪些途径接触到网络生活的呢?网络世界中都有哪些吸引人的内容呢?(2)网络上的信息都是真实可信的吗?大家都是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性的呢?(3)当自己浏览网页发现不良信息时应该如何处理?当自己发现同学浏览不良信息时又应该如何处理?怎样才能更好地避免自己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呢?这些问题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些问题也和重难点知识紧密相关,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4.总结讨论学习结果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不同的,所以通过合作学习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小组长总结没有解决的问题,如个别成员交流不积极、学习难度过大等。对收集到的问题,教师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反思,并对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从而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

  5.全面优化课后服务,帮助学生拓展提升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要想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仅依靠有限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一些复杂的、抽象的知识点,只在课堂上讲解很难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师要注重课后服务环节,并全面优化课后服务,采取多样化课后服务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后服务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拓展提升。

  例如:在教“积极奉献社会”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的社区公园、养老院等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劳动提高学生的公共意识,让学生知道关爱他人要讲究艺术并结合实际情况;同时让学生明白关爱他人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基石。

  教师也可以开展“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公共标语征集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收获和生活体验,2022.23.课程·“双减”进行时为某一公共场所设计标语。当然,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小奖品,像笔记本、橡皮、棒棒糖等,既可以满足学生的童心,还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最终实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而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阶段的重点课程之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也有着很关键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一改往日的教学习惯,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或者采取全新的教学手段给学生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并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而引导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中,从而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陆雪英.“双减”形势下乡村初中道德与法治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互动软件,2021(06):3799.

  [2]马锡云,廖晓琳,左迈,等.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2018年中小学教育减负增效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18:141-143.

  [3]方洁.“双减”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样态[J].互动软件,2021(07):686.

  [4]谢淑媚.“双减”背景下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2(16):69-71.

  [5]农照银.“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22(0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