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论“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论文

论“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论文

8

2024-06-12 10:09:14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有效改变了教学模式单一、学习方式被动的现象,推动了课堂教学升级和转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阶段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旨在实现“互联网+”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变革,落实新课标要求。

  摘要: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有效改变了教学模式单一、学习方式被动的现象,推动了课堂教学升级和转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阶段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旨在实现“互联网+”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变革,落实新课标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互联网+”应用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形态应运而生,并在课堂教学中彰显出独特优势。对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注重信息技术应与数学教学的融合”,要求教师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鉴于此,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教育模式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习方式转变中的重要性,积极将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拓展学生视野,使其在个性化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互联网+”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互联网+”催生了课堂教学新模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形态。就初中数学这一课程来说,“互联网+”的教育优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数学知识具象化、生动化。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充分借助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知识呈现方式的转变,使其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在直观的探究中加深认识,并理解其本质。

  第二,有助于拓宽教学渠道,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新课标明确提出,聚焦育人为本的方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教和学提供有力的支撑。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收集、整合教学资源,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补充;另外,“互联网+”教学模式也摆脱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仅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强化了师生之间的沟通。

  第三,给学生提供了更自由的学习空间。在“互联网+”视域下,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了拓展和延伸。同时,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变得更加自由。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实际需求,在课下灵活自由地选择时间进行学习。另外,“互联网+”教育模式让数学学习氛围也更加轻松,在网络中的交流减少了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面对面教学所形成的压迫感,使学生在更加放松的状态下参与学习。

  第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自主设计教学方案,选择课外学习资料,将其上传到班级的网络平台中,以满足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需求。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或者结合自己的薄弱点展开学习。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随之提升。

image.png

  二、“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探究

  1.提升学生学习趣味性

  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常常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光影、声音等为学生构建立体、真实的场景,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并在探究中体会数学的魅力。例如,在“视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形,并了解图形的结构和特点。这一章节内容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进行了考查,也是学生开展立体学习的基础。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讲解,学生难以建构形象化的概念,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会滋生出一定的抵触、厌烦情绪。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播放视频,引领学生从第一视角观察物体。再利用信息技术将观察视角调换到另外一个角度,再次让学生进行观察。如此重复几次,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就会发现:对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产生的视觉结果也有所不同。可以说,在“互联网+”视域下,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效激活了课堂氛围。

  2.拓展课堂内容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关注教学内容分析,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建立起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支撑。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树立全新的“教材观”,立足于教材内容,而又不囿于教材,结合教学需求,收集、整合、拓展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互联网为教师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使课堂教学内容拓展成为可能,进而为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探索勾股定理”教学中,为了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勾股定理的数学价值、文化价值,使学生透过勾股定理感悟数学的魅力,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拓展了勾股定理发现的相关历史。首先向学生展示了《周髀算经》中有关勾股定理的阐述,使学生在历史拓展中,了解勾股定理的发展轨迹;接着,教师又着眼于勾股定理和生活的内在联系,为学生列举了勾股定理在生活中应用的案例,使学生感悟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魅力。如此一来,在“互联网+”模式下,通过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使课堂学习不再集中于定理探究中,而是引领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史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在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中,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拓展自身的文化视野。

  3.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明确“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自主探索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立足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视频,并为学生补充自主学习的资料,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明确自主学习方向,并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例如,在“不等关系”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自主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微课视频、自主学习材料、自主学习作业等,并将其上传到班级网络平台上。课下,学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结合微课视频的指导,以及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学习,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描述“不等式”,并对“不等式”和“等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教师又为学生布置了自主学习作业,其中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为基本的判断题和填空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数学概念的了解程度;选做题为开放类题目,具备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进行了考查。在“互联网+”的辅助下,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引领下,挑选时间开展自主学习,真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4.实施个性化教学

  新课标倡导“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要达到这一目标,“互联网+”教育模式无疑是很好的选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基于试卷和日常作业分析,以及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反馈,精准把握学生的学情,并根据教学需要将其划分为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个层次。教师结合具体的课题内容,设置出层次化的教学目标,为每一个层次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例如,在“圆的对称性”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对“圆周角”这一概念进行学习时,为了满足班级内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对班级内学生进行了分层。接着,结合“圆周角”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将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学困生要了解圆周角的概念,运用概念辨识圆周角,理解圆周角的定理和推论,并对其进行简单的计算;中等生能够在学困生的基础上,结合圆周角的定理探索证明过程,并熟练运用其解决问题;学优生则要在学习中进一步体会分类讨论、化归等数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推送学习资料,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可在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中,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获得进步和发展。

image.png

  5.实施精准教学

  新课标倡导精准教学,要求教师应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通过日常学习状况、作业完成情况、试卷检测结果等,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准把握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点,进而设计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例如,在“角”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精准教学方案时,就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优势,先为学生设计了预习视频,引领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接着,结合反馈统计得知,班级内85%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概念和解决简单的问题。因此,教师针对学生的需求,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基于真实的情境,对余角和补角等知识进行学习,并运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引领学生经历观察、探究、推理等过程,使学生在探究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教学目标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更加精准,有效避免了浪费课时、课堂拖沓等现象。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模式彰显出极大的优势,从整体上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作为新课标的践行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将“互联网+”灵活应用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为学生打造出一个崭新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中,获得综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88.

  [2]张清.基于“互联网+教育”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路径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23):104-106.

  [3]丁丽艳.互联网时代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探析[J].中小学电教,2023(Z2):115-117.

  [4]刘杰尉.“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甘肃教育研究,2023(6):88-90.

  [5]梁月球.“互联网+”下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9):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