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论文

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论文

2

2024-06-01 14:59:55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然后分析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意蕴,最后提出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进路。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然后分析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意蕴,最后提出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进路。

  关键词:红色校史文化;“大思政课”;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1]。这肯定了办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为回答为什么要办好思政课、如何办好思政课作出了指示。《方案》指出,办好思政课的方法有调动全社会力量、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和建好大师资。不同学校都有不同前辈奋斗不止的脚印,因此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红色校史资源来调动力量,建设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大课堂、搭建以红色校史文化为载体的大平台、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本的大师资。红色校史作为学校独特的文化遗产和资源,在学校“大思政课”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大思政课”之“大”,一方面意在扫除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阻碍,构建以思政课引领课程思政的大思政格局,另一方面旨在立足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势,依托大视野,既着眼现实,又不忘历史,用大历史观探究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增强“大思政课”的系统性、整体性、前瞻性、预见性,这是尊重思政课大课属性的内涵式回归[2]。“大思政课”需要大历史观。“大历史”里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哲学,因而历史是道德教育最好的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3]。“大思政课”建设,应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历史使命,不断挖掘和利用百年党史中的红色校史资源作为载体,丰富思政课的空间内涵,延长思政课的时间跨度。因此,在全党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背景下,推动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论文

  一、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

  (一)红色校史的伟大成就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实践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思政课作为一种重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理论课程,其宗旨和落脚点是青少年实践品质的养成和人格的培养,可见,实践是思政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政教育的目的,如果缺乏实践基础和方法论指导,思政教育就难以被广大学生理解、认同和接受。百余年来,学校不同年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在参加社会革命、创办大学、立德树人的过程中砥砺前行,其建立的伟大功业、铸就的伟大精神,作为铁一般的事实镌刻在学校的校史里,这些史料既是丰富立体的红色革命实践,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指导思想,可以成为学生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深厚实践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这一百年来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4]

  红色校史作为一种革命实践的历史印记,是先辈们一步一个脚印奋斗出来的,成功的实践是最有利的证明,可以为学生提供道德记忆,并为青年一代接续奋斗提供实践基础。红色校史记载着先辈为了后代幸福奋不顾身的付出,这些奋斗和付出在当时就以一种强有力的冲击力吸引着广大学生追寻他们的足迹,这就说明,通过身体力行的践行,更容易取得突破性教育效果,这是一种方法论指导。可见,校友的亲身革命实践为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实践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二)红色校史的资政育人功能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内生动力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5]这说明作为时间而存在的历史应该是所有教育的重要载体。因为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任何的理论都是现实事物的理论,脱离了现实事物,理论只不过是一种空中楼阁和虚无缥缈的无价值的东西。故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熟悉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实践长河中进行,才能提升教育的真理性、实效性和亲和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6],“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7]329。

  “大思政课”建设要充分挖掘和运用红色校史的独特价值,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正确认识学校的发展历程、优良校风,使其从红色校史发展历程中汲取精神养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内生动力。从红色校史蕴含的独特禀赋来说,其有助于师生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行与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在逻辑,进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定信念、增强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从现实需要来说,思政课建设需要多使用学校现有的红色校史资源,提高立德树人的质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如用红色校友的光辉事迹,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沿着正确方向成长和发展,更好地发挥红色校史观照现实、启迪未来、资政育人的导向作用。因此,对于学校师生来说,红色校史可以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强保证,为师生学习和成长提供内生动力。

  二、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内涵丰富立体,影响深远,不仅对党的十九大以来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及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进行了总结和回顾,也为党的下个百年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更激发了全国人民的信心和热情。对此,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科学精准地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还需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于各个实践领域,当然包括教育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围绕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提出了思政课就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8]39-40将红色校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是学校在理论层面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实践层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应然之举。学校应以红色校史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以讲好红色校史故事、宣传红色校史精神为依托,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党的百年奋斗历程,领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并从现实层面进一步领会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的深刻内涵,从而使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勇于斗争、敢于斗争,努力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谱写自己的辉煌人生。

  (二)促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创新发展思政课的关键在于内涵式发展,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大报告都强调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创新性要求。思政课内涵式发展需要借助红色校友的优秀资源。就“大思政课”建设而言,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信念、共产主义理想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机制,就应该将其置于党的历史实践中把握。“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9]红色校史文化服务“大思政课”建设,可以将红色校史的文化厚重性、时间的绵延性、场域的广阔性等特征与“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有机融合。

  “大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表现在思政课的文化延展性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8]16。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0]。红色校史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革命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思政育人元素,是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养分,不可忽视。

  “大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表现在思政课的时间延展性上。“大思政课”建设不能局限于思政课课堂教学,也不是一时一地的教育,而需要贯穿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红色校史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存在于学校的各个方面,无处不在、不时不有的文化布局,使学生时刻处于红色精神的熏陶下,红色校史文化充分发挥着润物细无声、教育于无形的重要作用。红色校史文化育人与思政课建设体现出高度的双向耦合性,有利于促进“大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大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表现在思政课的空间延展性上。马克思说过,“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11]。“大思政课”建设不应囿于思政课教材上的理论,即“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2]。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红色校史作为一种革命的集体记忆,拓展了思政课历史空间,其丰富的内容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足够多的教育素材。此外,采取参观红色校史遗迹、重走红色校友之旅等活动方式,有效拓展了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空间,促进了“大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三)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时代呼唤

  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需要一代代优秀青年接续奋斗。青年的成长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成长至关重要,然而青年也处于人生的起步期,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培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将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3],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命题的呼应与践行,又是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的时代呼声的响应。

  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有利于学生在历史中汲取奋斗、成长、成才的强劲力量。学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重要功能,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涵养正确的政治品格。高校红色校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高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有血有肉的红色教育实践,具有时代赋予的生机与活力。

  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梦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15]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有利于学生更全面深入地认知党的初心使命,强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认同和实践认同,加强青年学生对两个维护、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的深层次思考和拥护,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家园,帮助广大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其树立科学理想信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

  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拥有梦想的实干家。“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16],理论再多再有深度,也要一步一个脚印去执行和实践。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光辉的红色校史能有力地证明:路是走出来的,幸福是干出来的,梦想是实践出来的。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勇于实践在实现梦想过程中的伟大作用,认识到实践中的挫折对人的锤炼意义,深刻领悟实干兴邦的真实意蕴,从而健康成长为一代又一代拥有梦想的实干家。

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论文

  三、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进路

  从教育特色创新发展的要求来说,红色校史文化是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极为重要的校本资源,但目前思政课教师的主动性有所欠缺,即思政课教师尚未完全走出理论说教的象牙塔,对自觉引入生动的红色校史故事、红色人物欠缺主动性。红色校史文化服务“大思政课”建设,是以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事件赋能思政课的重要途径,更是擦亮思政课鲜亮底色、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感染力、实效性,激活青年红色基因的关键举措。对此,需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拓展思政场域、完善教育载体等举措,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校史文化资源,畅通红色校史文化助力“大思政课”建设的渠道,打造思政“金课”。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升融入的系统性

  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系统论角度来说,“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17],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系统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系统观念,将红色校史文化系统性地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过程,就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形成以下两个方面的融入体系。

  第一,将红色校史文化整体融入“大思政课”课程体系。所谓“大思政课”课程体系,是指以思政课程为引导,以各专业课程为核心,包括校选课和网络课程在内的整体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要构建从课程内容上落脚、专业上聚焦、学科上拓展的红色校史文化融入体系;注重以思政课融入为核心,协同推进课程思政融入体系建设。概言之,学校作为铸魂育人的重要阵地,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大格局,综合谋划一盘棋。比如,思政课作为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键课程,要把大道理讲活、讲透、讲新,就必须将红色校史的鲜活资源转化为具体的案例,以渲染思政大道理,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亲和力;其他专业课程也要始终坚持将育人放在第一位,将红色校史的精神和文化有机融入,以增加专业课程的感染力;还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红色校史文化相关的校选课程,或者开设红色校史网络课程;等等。概言之,要通过整体融入,形成基于红色校史文化育人的“大思政课”课程体系。

  第二,将红色校史文化整体融入“大思政课”教学体系。除了将红色校史资源整体融入课程体系,各专业课程教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教学中也要将红色校史资源整体融入“大思政课”教学体系。所谓教学体系,主要指由教师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结果评价等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建立红色校史文化与专业课程育人价值之间的生成性关系,促进课程的学科性、专业性与政治性和价值性的生态融合,进而自觉地将红色校史文化资源(包括红色故事和红色精神)中蕴含的思政养分有机融入,而且这种植入要遵循适当、准确的原则,避免碎片化或机械性地生搬硬套;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也要注重红色校史文化的有机融入,如案例教学中,红色故事和红色校友都可以作为典型事例。教师要抓住教学的有利时机,用红色校史精神激发学生情感,催发化学反应,进而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具体来说,就是要讲究融入的时机和方法,使红色校史文化真正起到激励和育人的效果。在教学结果评价上,可以采取多元融入的方式,如考查学生对红色校史的了解程度、红色校史精神对学生心灵的感染程度,以及学生传承红色校史文化的自觉程度等,形成多方面结合的考查机制。概言之,要将红色校史文化整体有机融入“大思政课”教学体系,以形成联动的育人效应。

  (二)讲好道理学理哲理,提升融入的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18]。红色校史文化蕴含着深厚的道理、哲理和学理,因此要想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就必须将道理、哲理、学理讲透,这样才能提升融入的有效性。

  首先,要紧扣时代问题,将红色校史文化的道理讲透。想把道理讲透就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任何重大的哲学问题无不源于重大的时代性问题,任何重大的时代性问题无不深层地蕴含重大的哲学问题”[19]。红色校史文化的成功实践明确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时代问题,因此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就要紧扣时代问题,将道理讲透。比如,关于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教师就应该从学生专业契合的切口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驱动力是满足人的需要,而思政课的实际就是讲清楚大道理,因此就需要构建马克思主义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内在逻辑,让他们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学习、生活、工作及未来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这样紧扣学生的心中之问,将红色校史文化与精神讲清讲透,营造轻松愉悦的“大思政课”育人氛围,比照本宣科的思政课教学更具感染力。

  其次,要结合学科逻辑,将红色校史文化的学理讲透。“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7]330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要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学科逻辑,立体化、多维度地剖析红色校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实践逻辑,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精神奥义。另外,教师应该坚持建构主义教育观,即在红色校史文化育人逻辑上,打破确定的、静态的课程本质观,将红色校史文化的育人过程视为弹性的、动态的生成过程,强调反思和对话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并明确这种对话不仅是师生对话,还包括学生与红色校史的对话。概言之,只有充分结合学科逻辑,才能将红色校史文化的学理讲透。

  最后,要结合生活,把红色校史文化的哲理讲透。“大思政课”建设应该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氛围的营造。红色校史文化要融于日常生活哲理,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以小见大,体验真理的力量。教师要借助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将红色校史文化转化成生活哲理,如要用红色校友的奋发努力和勤俭节约来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用红色校友的伟大理想和信念来引领学生的择业、就业及未来的人生规划。只有将红色校史文化转化成学生日常生活的哲理,才能真正起到满足学生内在需求、激励学生勇毅前行的育人作用。

  (三)聚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融入的实践性

  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要聚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融入的实践性。即要引导学生将红色校史精神内化于心,“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50;还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红色校史文化的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将红色校史精神外化于行,以切实提升融入的实践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要“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20]378。红色校史精神作为一种具有引领意义的实践精神,应当在学生身上有所体现,并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故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时,除了以理论为指导,还要以实践为抓手,全面推进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以提升融入的实践性。在这一过程中,既要立足“大思政课”建设实际,整合与红色校史文化相关的实践教学资源,搭建与红色校史文化相关的实践教学平台,还要在蕴含红色校史文化的实践内容方面不断拓展,创新实践形式,以便全方面、全过程实现红色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具体而言,可以思政系列主题为线索,采用专业实践、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各种实践形式,包括开展“红色校史寻访”活动、开展“红色校史体验”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情感共鸣并升华思想,进而从中汲取道德滋养和文化精髓,并转化为具体行动,最终使学生将红色校史精神化为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在青春的赛道努力奔跑,跑出青春的好成绩;将红色校史精神化为创造精神,以提高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将红色校史精神化为斗争精神,增强作为青年的骨气、底气和志气,成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时代新人。

  总之,红色校史文化资源是学校宝贵的教学资源。在“大思政课”建设中不可忽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敢于运用和善于运用。运用得好,“大思政课”建设就会具有学校特色,同时能有效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又能使红色校史文化基因在学子们的身上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勇毅前行。

  参考文献:

  [1]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N].中国教育报,2022-08-20(1).

  [2]叶方兴.大思政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延展[J].思想理论教育,2021(10):66-71.

  [3]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67.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

  [6]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

  [7]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9,330.

  [8]《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39-40.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4.

  [10]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5.

  [12]“‘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1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2).

  [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社,2012:422.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78.

  [1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5.

  [17]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17.

  [18]习近平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N].人民日报,2022-10-18(1).

  [19]孙正聿.当代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与原创性[J].中国社会科学,2022(3):23-36.

  [20]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