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精神对重塑现代大学精神的启示论文

2024-06-01 14:39:16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文章首先从人文主义精神、自由开放精神、学术创新精神与独立自治精神四个方面阐述了古代书院精神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古代书院精神与现代大学精神的契合性,最后提出了古代书院精神对重塑现代大学精神的启示。
摘要:文章首先从人文主义精神、自由开放精神、学术创新精神与独立自治精神四个方面阐述了古代书院精神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古代书院精神与现代大学精神的契合性,最后提出了古代书院精神对重塑现代大学精神的启示。
关键词:古代书院精神;现代大学精神;人文主义精神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组织与教育形式[1],始于唐朝末期,成型于五代时期,后于宋、明两朝发展至兴盛阶段,但后期受到官学化倾向的影响,致使书院逐步迈向衰落的局面。古代书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收徒讲学、学术研究及藏书印书等方面,其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且厚重的影响。教育史家张正藩曾指出:“书院对我国教育、社会、政治及学术思想等方面,均有极大影响。仅教育而言,如院址之优美,讲学之自由,教训之合一,以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主动自发研究精神等等,若与现代之大学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也。”[2]书院之所以能对教育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书院精神的支持。书院精神对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尤其对重塑现代大学精神更是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基于此,本文拟在说明古代书院精神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古代书院精神与现代大学精神的契合性,就古代书院精神对重塑现代大学精神的启示加以论述。
一、古代书院精神的内涵
书院产生于唐代,在历经宋、元、明、清1 000余年的坎坷发展后,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古代书院具有收徒讲学、学术研究、藏书印书三位一体的功能,在我国教育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最有价值、最核心、最永恒的是其精神,因此古代书院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书院的办学之魂。经过梳理,笔者发现古代书院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人文主义精神、自由开放精神、学术创新精神和独立自治精神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一)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内容丰富且错综复杂的人文史学概论,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历代作家的基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人格理念及其对人类的命运、人类社会的思考与探索,具有终极关怀的意义。古代书院自创办之初就注重培养个体的品德修养及把握生命的终极关怀,同时又把二者视为自身的价值导向,将培育有道德的人视为自身主要的育人目的,因此古代书院有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例如,张栻主持岳麓书院时,指出办书院不是为了学生“求利禄、习文词”,而是要培养真正的人才,即“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3]。
我国古代书院的规模一般不大,所容纳的人数也不是太多,师生间平时相处交流密切,而在深入了解后,师生间的感情就会不断加深与巩固。古代书院的教师大多德高望重,且学识渊博、待人亲切。因此,他们成了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除了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丰富的知识,还能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另外,古代书院的教师和学生并不是一味地沉迷读书,他们更多是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视为己任。古代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设置了三个基本标准:一是在政治方面保持明确的方向,胸怀大志;二是要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以“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为人生目标;三是要体恤百姓,亲民爱民。以上三点表明古代书院密切关注人格和道德,这充分彰显了古代书院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自由开放精神
古代书院自创办之初就特别强调自由开放精神。其自由开放的典型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师可以自由讲学、学生自由为主及办学开放等方面。自由讲学一直是书院教师的专属权利,他们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将自己撰写的教学著作及思想观念传授给学生。例如,张栻大举“义利之辨”,朱熹专讲“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先立乎其大”,吕祖谦提倡“明理躬行”,这些观点往往相异,甚至针锋相对[4]。这些大师除了为当时的学术氛围增添了光彩,还对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古代书院还强调学生要通过自学获得知识,形成一种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教导为辅的氛围,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具有真才实学。
由于古代书院的财政与教学资源之间不存在相互联系,所以其受限程度也较小,从而在教学方面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古代书院对于身份及地位不再有限制,使得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不用再像以前一样,只有王公贵族才可以接受教育。这样一来,古代书院的学生来源就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即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出身和家境的文人志士都可以前来修业,参加讲会,同时还可以自由访学、游学,也不再有门户之见。这种自由开放精神,不仅有助于达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目标,还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是当今现代大学应该借鉴和学习的。
(三)学术创新精神
古代书院之所以能形成学术创新精神,原因在于书院宽松舒适的办学环境、学术大师的精妙讲学及师生相互答疑问难中产生的新观点与新思想。相对宽松的办学环境为书院师生提供了自由讲学的条件,即在自由讲学的过程中,各种思想相互激励启发,能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同时“教学相长”促使师生之间处于平等的位置,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5]。此外,师生共同起居,游山玩水,相互问难解疑,不受束缚。加之书院本身就具有学术研究的功能,师生在大师云集的书院中潜心研究学术,就逐步形成了学术创新精神。
古代书院是学术研究的基地,学术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可以为书院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还能极大地推动学术创新。著名汉学家卢文弨在江宁钟山书院授课时,就主张让学生通过参加校勘工作,来推动汉学研究水准的提高。此教学方法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研究水平,也促进了教育研究新方式的发展。除了让学生直接参加学术研究活动,在书院教学中,答疑问难也是学术创新与教学结合的典范。通过答疑问难产生思想碰撞,能逐步形成自成一派的观点和思想,如程朱新儒学、王湛心学、乾嘉汉学、实学等,都是重大学术创新成果。
(四)独立自治精神
古代书院大都是私人办学,独立自治精神是其办学管理传统。也正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私学性质,所以书院才拥有相对的自治权,像朱熹主管白鹿洞书院、陆九渊主管象山书院等,都是由大师来治理学校。书院的独立自治精神还体现在书院可以自筹经费、自主招生、自设课程、自定学规章程等方面。书院经费筹建的来源主要是民间捐资,古代士绅都自愿为书院捐赠银两、田地等;由于书院山长学问好、声望高,所以依靠其自身也可以给书院带来一定的收入。书院在招生时不计门第、不谈出身、不设年龄,自由自主招生,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灵活多样,不同学派会根据自身需求来调整课程。另外,各书院的大师都会在自己的书院向学生传授讲解自己的思想观点,如程颐先生就曾在伊皋书院向学生讲授由自己亲自撰写的《易传》。此外,在自定学规章程方面,书院一般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且这些规章制度的约束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另外,这些规章制度在某些方面也能很好地诠释书院的办学宗旨。比如,由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从学习、修身、处世等多个方面来约束和规范学生行为,堪称经典[6]。
二、古代书院精神与现代大学精神的契合性
为了更好地诠释古代书院精神对于重塑现代大学精神的启示,此部分对古代书院精神与现代大学精神的契合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要从培养目的、师生关系、教育环境及教学模式四个方面进行阐释,以期帮助现代大学完美地塑造属于“大学”自身的本质精神。
(一)培养目的上的契合
古代书院非常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培养有德行的人是书院人文精神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书院的主要培养目的。书院在培养目标上,首先注重教学生学做人,引导学生追求人格完善、追求德行与学问共同发展,这也是古代书院之所以能培养出那么多文人志士的重要原因。儒家思想一直深刻影响着古代书院精神的形成,品德教育在培养书院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大学,道德素质培养也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更是当今大学精神的内涵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已迈入新时代、新征程,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当今大学必须高度重视、加以落实的重要任务。现代大学精神以培养合格人才为核心,以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重点。由此可见,古代书院精神与现代大学精神都体现了对学生道德品格进行培养的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完整人格作为培养目标,注重学生道德品行的养成,二者在培养目标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二)师生关系上的契合
无论是在古代书院还是现代大学,都非常重视师生关系的培养,并以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为追求。古代书院师生间没有等级之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教学相长,常常亲同父子。在治学方面,师生犹如求学的好伴侣,学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书院里的大师大都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且深受学生尊敬,他们对学生和善亲切,学生也乐于接近他们,因而师生间和谐友爱,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现代大学也非常强调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提出要建立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现代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现代大学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彰显大学人文精神的重要维度。概言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古代书院和现代大学共同追求的,也是古代书院精神与现代大学精神契合性的体现。
(三)教育环境上的契合
古代书院非常注重学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主张学生要独立自主学习,互相问难辩疑,且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决定了书院在教育环境上是非常开放、宽松的。同时,古代书院大都建立在深山幽谷,景色优美、清幽宁静之处,在教育环境上是宽松、舒适且环境优美的,这有利于学生一心钻研学问。现代大学在学校选址和环境建设方面也日益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在艺术的建筑空间里,学生可以静下心来享受学习,潜心钻研。在百花齐放的今天,现代大学同样鼓励学生开拓创新,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可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创建优美的学习环境、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是现代大学精神与古代书院精神的相通之处。
(四)教学模式上的契合
古代书院的教学特点是以学生先自学钻研为主,之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指导为辅;书院通过自由开放的“讲会”制度不仅将四面八方的学术大师集结起来,还促进了大师间的思想交流碰撞,同时书院“教研一体”的模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在教学方面,古代书院形成了自主、开放、教研一体的模式,这对现代大学的教学模式来讲,同样适用。当前,大学生需要具备独立研究的能力,故自主学习必须贯穿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且大学生还需要具备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能力,对此,开放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教研一体是推进大学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大学教学主张开展的教学模式。由此可见,在教学模式方面,现代大学精神也与古代书院精神高度契合。
三、古代书院精神对重塑现代大学精神的启示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不仅体现着大学的精神本质,还影响着大学师生的价值观念、思考方式及内在行动。因此,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与生命,需要引起重视。李洪卫等[7]将大学精神的本质概括为自由独立与兼蓄包容精神的统一、人文涵化与科学实证精神的统一、批判思考与创造求新精神的统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现代大学都面临着大学精神缺失或不足的问题,出现了许多办学困惑,如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为什么培养不出大量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什么校园中弥漫着浮躁与功利氛围,学生缺乏诚信度、缺乏远大理想,甚至出现厌学逃学等一系列精神价值失衡的情况[8]。当今现代大学精神与我国古代书院精神一脉相通,古代书院精神是现代大学精神的力量源泉,更是现代大学精神可借鉴和学习的宝贵经验。虽然书院已然成为历史,但其精神对现代大学重塑大学精神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回归人文主义精神,重视人文素养教育
从学生角度来看,现代大学人文主义精神就是要促进学生修身养性,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完善和提高个人修养[9]。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文主义精神在现代大学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大学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且文化品位也在逐步下降。而古代书院自始至终都坚持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与品性修养、人格完善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完整的人。由此可见,古代书院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当今现代大学具有深刻的借鉴作用。即现代大学应回归人文主义精神,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同时,大学教师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会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故大学教师必须具有终极关怀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完善自我,以自身为榜样影响和教导学生。另外,教师和学生应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营造有利于塑造人文精神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此外,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观点,加强学生道德修养的塑造,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提高学生适应时代发展、参与国家建设的能力。
(二)弘扬自由开放精神,营造开放包容氛围
现代大学自由开放精神主要指大学要兼容并包、海纳百川;允许不同思想、观点的并存和碰撞;吸收国内外优秀思想文化,取长补短。古代书院大都由学者大师创办,他们不仅在各自的书院授课,传播知识思想,还公开授课,即便各个学派的理念不同,也会互相邀请对方来自己的书院授课,从而形成了书院开放兼容的精神。现代大学也应该营造这种开放包容的氛围,弘扬自由开放的精神。大学是一个容纳多元化知识的地方,它应该允许不同的世界观得到展现,允许不同观点自由辩论,擦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师生自由表达观点、自主处理学术问题,这样才能产生更多的优秀大师和先进思想。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现代大学也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建设国际化大学。
(三)坚持学术创新精神,优化研究学习环境
现代大学学术创新精神指的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师生能够自主地、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思考和研究。古代书院自诞生之日就有着浓厚的学术传统,师生潜心钻研学问,一心追求知识,在答疑解难中培养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故而形成了很多创新性观点和著作。然而,如今部分现代大学功利化倾向严重,存在实用性凌驾于学术性之上,学生只会听讲不会思考、缺乏批判性思维等现象,大学学术创新精神日益减退。对此,现代大学应重拾学术创新精神、追求高深学问,因为大学是学术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其根本宗旨是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发扬创新文化。一所大学只有在某种程度上达到真正的学术自由,其批判性与创新性才会重新焕发生机,其才能回归“自我”,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四)重塑独立自治精神,追求专业人士办学
现代大学独立自治精神指的是大学独立办学,且在办学过程中不受其他主观因素的干扰。我国古代书院在创办方式上以民间自主创办为主,具有相对的自治权。同时,书院在办学理念、内部管理机制与运转方面也能实现相对的独立。然而,现代大学存在行政本位的现象,大学内部的管理机关行政体系一并延伸,且管理机制和运行体制僵化,存在“官僚化”的问题,久而久之,大学逐渐从自我变成行政体系下的附属,其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就导致大学在分配和利用资源方面存在不足,从而不能实现自主管理和决策。蔡元培先生在很早之前就指出大学办校应由专业人士治校,把权力下发给专业人士,由专业人士对学校进行管理,但部分现代大学深受行政体制的影响,其中“官僚化”严重的问题就是因其逐步偏离独立自主精神所导致的。独立自治精神是现代大学办学的首要宗旨,也是现代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做到独立自治,方可重塑现代大学的独立自治精神,如此大学精神才可再现辉煌。概言之,在回顾总结古代书院的独立自治精神的经验基础上,应重塑现代大学的独立自主精神,追求专业人士办学、治学,使大学管理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和维护学校的独立自治,争取早日实现现代大学的自主自治。
四、结语
古代书院精神深深影响了一代代中国文人士子,促进了古代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培养了大批“传道而济斯民”的人才,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10]。同时,其对我国古代教育发展、文化传承、政治巩固及社会进步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担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大职责,必须给予重视。因此,现代大学在重塑大学精神时应借鉴古代书院精神,以形成高等教育新生态,有效推动现代大学实现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媛媛,黄海涛.我国古代书院精神的现代价值[J].教育学术月刊,2022(10):9-15.
[2]张正藩.中国书院制度考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16.
[3]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
[4]邹啸宇.义利互斥,还是义利交融:张栻义利之辨重探[J].道德与文明,2018(5):56-64.
[5]赵瑞驹.书院制与研究生导师制的师生关系对比研究[J].现代交际,2021(15):142-144.
[6]许屹山,宦佳韵,郭纪青.中国古代书院精神与现代大学精神之构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5):25-28.
[7]李洪卫,崔桃.大学精神研究与大学建设方向[J].社会科学论坛,2015(9):119-135.
[8]王志刚.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大学精神建设的启迪[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37(3):160-164.
[9]龚玉兰.中国古代书院人文精神研究[J].今古文创,2021(32):55-56.
[10]刘晓飞.古代书院教育对塑造大学精神品质的启示[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