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双元互动教学模式实施效果检验论文

2023-01-03 10:19:11 来源: 作者:lvyifei
摘要:摘要:文章以某高校专业方向来自文学、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学生为被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对照组和实验组前后测实验设计方法检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双元互动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结果发现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双元互动教学模式比讲座式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的提升,带来的教学效果也更好,可为今后的思政课改革提供思路。
摘要:文章以某高校专业方向来自文学、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学生为被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对照组和实验组前后测实验设计方法检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双元互动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结果发现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双元互动教学模式比讲座式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的提升,带来的教学效果也更好,可为今后的思政课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双元互动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积极心理学理念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简称“‘德法’课”)承担着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树立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的任务。“德法”课的教学效果是近年来党、国家及学界非常重视的问题。国外已有研究证明,将积极心理学思想应用于高校教学中可以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等作用[1-4]。国内针对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5-6],也有研究者对于积极心理学思想如何应用于思政课教学进行了探索[7-10]。但有关“德法”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多集中在教学经验总结上,数据支撑不足。同时,积极心理学思想对“德法”课的对策建议主要停留在原则性的宏观层面,可操作的微观研究明显不足。
本研究旨在检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德法”课双元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为达到此目的,笔者以当前“德法”课教学中常用的讲座式教学模式为对照,发现两种教学模式实施均有效果,但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双元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更好,且可以预测学生的实际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另外,在检验教学水平的基础上,笔者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理论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德法”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某高校专业方向来自文学、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学生为被试,共106人,分为对照组(51人)和实验组(55人)。两组人数大致相同,没有显著性差异。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对照组和实验组前后测实验设计方法。自变量为以积极学理念下双元互动教学模式为理论基础的“德法”课教学改革方案,因变量为实施效果。执行两种教学方案的教师职称相同,教学经验相当。
1.教学方案。第一,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双元互动教学模式为理论基础设计教学改革方案。“德法”课教学改革方案坚持主体性地位原则、人的全面发展原则及强调正面引导原则,通过增加学生积极感受、培养学生积极品质、营造学生积极成长氛围等途径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互动。教学改革方案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大部分,用教学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学。
第二,课堂教学方面,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德法”课教学目标可以大体上分为两大品质的培养:一是道德品质,二是法治素养。道德品质模块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社会主义新时代及其要求”;第二单元“培育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单元“培育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十二个专题,法治素养模块可以分为四个专题。十六个专题的教学内容是以先道德后法律、先理论再实践的顺序进行安排。
第三,实践活动方面,积极利用课内外资源。“德法”课实践活动中,教师在不同的单元设计“图说社会主义新时代、乐观的ABCDE、幸福照片、信仰辩论、制作爱国视频、探索你的人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似之处、信任之旅、《感恩的心》手语操、旁听庭审”等活动,促使学生学会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线上系统对实践中的问题随时进行解答,并监督实施过程。学生通过在课堂上检验实践成果,以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良性互动。课程每周1次,每次90分钟,共13周。
2.测量工具。本研究选用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对“德法”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考察。调查问卷从学生的角度考察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学方法、教学安排、语言表达等内容,共24题,采用总是、经常、有时、较少、从未5级评分。同时,邀请教育学领域教授和思政领域教授对问卷内容的适切度进行把握,保证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本研究中调查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5,分半信度为0.91。
本研究采用4道题目测量被试观察到及做到的道德和法律行为,以总是、经常、有时、较少、从未5级评分。“德法”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由于素质(养)中既包含知识,也包含运用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因此本研究用4道题目考察被试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
3.实验程序。学期开始4周作为实验前测的时间点,对两组被试进行教学效果问卷的前测,并收集被试观察到及做到的道德和法律行为。实验组采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双元互动教学模式教学,而对照组采用讲座式教学模式教学。实验结束后对两组被试再次进行教学效果问卷调查。
4.数据分析。本研究全部数据采用SPSS forwindows 18进行分析处理。
二、结果
(一)两组被试一般情况
两组在实验前后教学效果调查中观察到及做到的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基本统计量如表1所示。
(二)两组被试教学效果
1.两组被试实验前后变化。对两组被试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两组被试在实验前感受到的教学效果没有显著差别,但是在实验结束后,实验组的教学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被试在实验结束时大部分都比实验开始前有了显著提高,这说明两种教学模式都有效,而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下的双元互动教学模式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双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效果不仅体现在学生的主观感受上,还体现在学生对道德和法律行为的辨别能力上。实验开始之初,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观察到的道德行为、自己践行的道德行为、观察到的法律行为、自己遵守的法律行为四个方面均有同质性。实验结束后,实验组在以上四个方面的表现都比对照组要好,且在实验结束后有了显著提高,而对照组未能有显著提高。这说明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双元互动教学模式比讲座式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
2.实验组教学效果对于道德素质的预测作用。前述研究结果发现,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实验组采用双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及道德素质都好于对照组。那么,实验组被试的道德素质提升是否是由教学效果引起的呢?为说明这一问题,首先对教学效果与道德素质题目进行相关分析,如表3所示。分析表3可以发现,在实验结束后,道德素质相关的两个测量指标(观察到的道德行为和自己践行的道德行为)与教学效果都有显著的中等程度相关,说明可以进行预测分析。以教学效果为自变量,从观察到的道德行为水平和自己践行的道德行为水平分别对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如表4所示。分析表4可以发现,教学效果对于观察到的道德行为水平和自己践行的道德行为水平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说明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双元互动教学模式带来的教学效果可以预测学生观察到的道德行为水平,也可以预测学生的道德行为践行水平。参照两个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可以发现,教学效果越好,学生的道德素质越高。
三、讨论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德法”课双元互动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根据研究的数据与结论,可以从坚守政治方向原则、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积极情绪三个维度开展“德法”课教学改革。
(一)坚守政治方向原则,树立正确价值观
在探讨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德法”课中的应用时,必须坚守政治方向原则。坚守政治方向原则是指高校“德法”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即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与党的纲领和宗旨相一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明确体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向。首先,政治方向原则是由“德法”课的阶级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决定了“德法”课的政治方向。其次,政治方向原则是由“德法”课的根本任务决定的。最后,开放复杂的文化环境决定了“德法”课必须坚守政治方向这一原则。“德法”课坚守政治方向原则就要做到坚持政治性、铸魂性和先进性。
1.坚持政治性。一方面,要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国际背景下,各种意识形态在学生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显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对此,“德法”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另一方面,要将政治性贯穿“德法”课教学全过程,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政治性在思政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得以体现,最终培养和造就更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2.坚持“铸魂”性。“德法”课要注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铸魂育人的精神滋养作用。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民族性格,积淀了特有的精神标识,从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源泉,也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有效发挥其铸育精神家园的文化滋养作用,从而产生强大精神力量,鼓舞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3.坚持先进性。先进性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指导思想,它充分保证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确定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德法”课教师来说,要想坚持先进性,必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由此,“德法”课就要使学生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内化于心,进而指导自身的道德和法律行为。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目标
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双元互动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互动,即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通过沟通、交流及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能力,从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达到教学目标。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德法”课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理念,真正地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1.实施差异化教学。班级授课制在研发之初是为了提高教学内容的传播速度,但这一方法天然地带有局限性,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做到因材施教。在“德法”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教学模块项目化,采用现代技术让学生小组完成项目,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各小组的项目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并在交流中注意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另外,在设立小组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帮助他们克服紧张等心理。由此,教师通过深入小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建议,给学生树立榜样,就能够让学生从教师的平等沟通中体会到关爱。“德法”课的差异化教学还体现在对学生认知风格的了解上,教师对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可以选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我们为什么要爱国”这个问题为例,对于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学生,教师可以多采用说理的方式对爱国从认知、情感、信念、实践四个维度进行讲解;对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学生,教师可以多采用小组头脑风暴的方式收集、总结和归纳爱国的原因。
2.建立持续性的师生对话平台。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一个漫长的、润物无声的过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认识能力及个性特点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师生之间需要不断地对话和互动,以建立深厚的情感,这就要求“德法”课教师要有恒心、耐心和毅力。课堂上的时间及课后面对面交流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对学生无法实现持续性的关注。因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相对紧密的沟通为基础探索扩展多元对话平台,保持长期的关怀状态就十分重要。QQ、微信、微博等现代化手段都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持续性地帮助师生建立联系。而借助师生对话平台,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成长,同时也能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3.贯彻学生主体的理念。对于“德法”课来说,教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先导性因素,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但教师在年龄和知识水平上与学生天然有差异,学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教师应该主动、积极地与学生建立友好、愉快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帮助学生消除可能存在的顾虑,鼓励学生交心。另外,教师要从认知上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通过教学与实践互动,达成“德法”课教学目标。
“德法”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大学阶段,学生对于很多道德规则已经了然于心,仅通过“灌输”和教化难以调动学生对于道德理念的内在需求,故教师必须将已有道德理念与日常生活体验高度融合。教师可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讲深讲透,利用项目任务(如辩论、小组活动、录制视频、观看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德法”课是一门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的关键课程,在该门课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极为重要。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平等、自由地对话,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感与获得感。
(三)调动学生积极情绪,提升教学效果
研究发现,积极情绪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专注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双元互动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幽默的教学风格、设计多样教学活动和给予学生积极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体验,从而有效提高了“德法”课教学效果。
1.采用幽默的教学风格,营造积极学习氛围。“德法”课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幽默的教学风格,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教学幽默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充分理解之后的独特表达方式,而通过在课堂上紧张与松弛的有效交替,能够使学生有效缓解注意疲劳,给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在采用幽默的教学风格的同时,教师应注意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积极的价值导向。教师不宜使用能量释放理论设计幽默情境,但可以使用失协理论、失协解困理论设计幽默情境,以调节课堂氛围。
2.设计多样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德法”课教学过程中,如果适当加入活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提升教学效果。双元互动教学模式提倡给学生自主选择权,给学生进行评价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增强学习主动性。在内容方面,针对当前教学中的部分内容,教师应要求学生小组自主选择一个主题在课堂上展示,展示的成果可以作为学生的成功经验,使其增强自我效能感。在形式方面,学生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展示形式,教师只需要做必要的限定以达到教学目标即可。通过自主选择,学生会有更强烈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在评价方面,教师除了采用标准化的测评,还可以采用生生共同评价的方式,使学生增强学习主动性。互评中,教师可以将回答较好的学生的答案做成榜样式案例进行推广,通过榜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概言之,在实际的操作之中,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使学生情绪高涨,现场掌声不断,教师在这种氛围中带动学生积极思考,能够使其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学习主动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3.给予学生积极评价,增强学生积极体验。教师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反馈性教学语言。双元互动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评价,对学生及时引导,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因此,“德法”课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做出评价时需充分考虑学生的情绪状态,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切实有效的评价,切忌乱戴“高帽”。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表现,教师的评价应是不同的,且要对学生有指导意义,这样才会让学生有更大的提升空间。积极评价可以是肯定式的,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可以是探究式的,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德法”课教学内容;可以是互评式的,以促使学生相互了解,增强积极体验。一般来说,积极的语言评价可以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探索更高的学习目标,提升学习效果。
总之,“德法”课采用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的双元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改善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程的实施。对学生“数感”的生成与培养应本着“从课程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路径,即最终的落实还是需要借助于数学课程。通过对国际“数感”领域研究的总结和分析,我国应对“数感”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进行完善。根据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国外的“数感”课程多是通过情感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因此教师可以借鉴情境学习理论培养学生[6]。该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感”应建立在其已有的数学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以数学经验为纽带建立与新知识的联系,进而形成一个广泛的知识网络体系。
(二)小学数学教材的改进
数学教材不仅是落实数学课程目标要求、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和依据,更是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而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数感”培养的部分强调基础运算能力的生成,并不重视与“数感”的联系(如学生会运用基准量、尝试估算和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同时设置的数学问题情境不够真实,忽略了培养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教育离不开当地文化,文化需要共生[7],因此为了提高学生“数感”的水平,小学数学教材应对有关“数感”内容的部分应进行改进,具体而言,应贴近学生生活,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培养学生“数感”。
(三)关注低收入家庭学生“数感”的培养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学生“数感”培养的急迫性也日益突显。“数感”不仅决定了学生是否能顺利解决数学问题,而且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感也会产生重要影响[8]。Nancy C.Jordan等[9]的一项跟踪调查,对411名中低收入家庭孩子(平均5.8岁)进行了4个时间点的“数感”发展测试,并对性别、年龄和阅读技能进行了控制。研究发现,尽管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结束时,在所有任务上的表现都低于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但两组孩子的进步速度大致相同。儿童阶段是发展数学能力的关键时期,通过对低经济地位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干预,可减少原生家庭对其“数感”发展的负向影响。
总之,在我国,“数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数学课程改革,优化于对国际数学教育经验的借鉴,落实于学校课程实施。显然,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是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至关重要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讲,更是重中之重[10]。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9.
[2]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3]CHEN Q X,LI J G.Asociation between individual diferences in non-symbolic number acuity and math performance:a meta-analysis[J].Acta Psychologica,2014(148):163-172.
[4]FAZIO L K,BAILEY D H,THOMPSONET C A,et al.Relations of diferent types of numerical magnitude representations to each other and tomathematicsachievement[J].Journal of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14(123):53-72.
[5]刘永凤.国际“核心素养”研究最新进展及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7(2):31-41.
[6]DONOVAN M S,BRANSFORD J D.HowStudents Learn:Mathemat-icsin theClassroon[M].Washington,D C:National AcademiesPress,2005:6-8.
[7]叶蓓蓓,罗荔龄,梁鑫.共生视野下初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当地学生的数感差异性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3):28-32.
[8]王本法,乔福强.数感、数学效能感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6):87-91.
[9]JORDAN N C,KAPLAN D.Number sense growth in kindergarten: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children at risk for mathematics dificul-ties[J].Child Development,2006,77(1):153-17.
[10]范忠雄,马少仙,王锦莉.甘肃哈萨克族和蒙古族六年级学生数感差异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1):4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