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论文

2024-06-01 11:22:06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为了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文章首先分析了“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然后提出了“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摘要:为了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文章首先分析了“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然后提出了“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大学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教育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全面系统诠释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深刻内涵。2014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时指出,“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1]。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采取适应当前环境和条件的有效措施,加强劳动教育,组织好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2]这从党的教育方针的战略高度突出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其中提到的“劳动精神”“劳动实践”“劳动习惯”等为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同时指出了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下的定位和价值,那就是“劳动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进而重塑了全面育人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质量关、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基于此,本文拟在“五育”并举视域下,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加以探讨。
一、“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并列,并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作用、战略性支撑[3]。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新时代教育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中央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其价值意蕴丰富而深刻。由此,党和国家立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就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真本领,有担当精神,而要想推动这些素养的形成,劳动教育至关重要。因此,“五育”并举视域下,为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高校有效推动和实施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就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劳动教育带动了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4]。新时代有其独有的特征和要求,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特点的新阶段,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引领。同时,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各国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开展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故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回归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原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勤劳、奉献、责任、公平、正义等优良品质,使其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认清并发挥好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建构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劳动教育体系,进而带动教育生态实现良好发展。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扩展,不仅包含第一和第二产业的范畴,亦包括第三、第四产业新兴的服务型、高技术型、审美型、创造型劳动[5]。因此,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要打破劳动教育就是生产劳动的狭义认知,结合当下的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创新性地建构包含但不限于生产劳动的劳动教育体系。在实践中,各高校和学者都在探索劳动教育内容和实践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6]、劳动价值观教育[7]、创新创业教育[8]等纳入劳动教育的范畴,同时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思想政治功能[9],探讨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10],这些研究和探索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劳动教育的全价值属性,贯穿人才成长的全过程,体现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和创新,进一步丰富了劳动教育的理论,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实践指明了方向,也彰显了创新性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劳动教育化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及劳动创造人本身,具备调节个体与社会的重要作用。因此,劳动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的理念和实施举措呈现出阶段性特征[11]。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思想,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抗压抗挫能力弱、心理素质欠佳、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对此,可以通过劳动教育化解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其深刻认识到劳动创造人,创造价值、财富、美好生活的道理,学会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并通过劳动实践提升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增强体力、智力、创造力,并具备完成一定的劳动任务所需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设计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路径。
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吃苦耐劳精神、工匠精神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在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进一步突显,这是社会进步的呼唤,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在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劳动教育对于德智体美具有系统整合的作用,其价值不可替代。
二、“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对于高校而言,“五育”并举视域下如何实践劳动教育是当下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大学生应“强化服务性劳动,自觉参与教室、食堂、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等,结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12]。可以说,这一文件的发布为高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与中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不同,大学生群体除了自觉参与学校的生产生活劳动,更要强化服务性劳动,在服务性劳动中促进德智体美协调发展。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13],乡村振兴的战略安排和组织实施为高校发挥教育、科技、智力和组织优势,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利契机。2019年3月,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指出“以服务、凝聚、培养青年人才为切入点,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努力培养‘三农’领域优秀青年人才,塑造乡村时代新人”。同时,还指出“要大力开展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传播文明、推广科技、倡树新风,组织和引领大中专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坚定‘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理想信念”[14]。党的二十大以来,各高校着眼于乡村振兴的时代需求,主动作为,对口帮扶,为乡村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基层有效治理、乡村基础教育、乡村医疗水平提升等提供了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撑,同时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进一步拓宽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渠道,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实践形式。高校和乡村之间的连接点、共振区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笔者拟基于“五育”并举,以自身在乡村开展劳动教育为例,探讨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做好劳动教育实践的理论储备
高校实施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有科学的课程体系,既要包括理论课程,又要包括实践课程。理论课程要以使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为教育目标,促使其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深刻内涵,同时要讲清讲透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观点,强调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目的及其对学生潜力激发的外化作用,让学生领悟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明白要靠辛勤的劳动和工作,通过奋斗流汗才能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进而深刻理解“要通过丰富的劳动教育,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眼里有光、心中有爱、手里有活的青年”这一道理。实践课程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建立个人与社会的纽带,实现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等的直接联系,这就要求统筹社会资源,利用企业、工厂、农场等场所,使学生能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新型服务性劳动,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并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的过程,通过在实践中真实劳动,善于观察思考,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有意义的价值体验,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同时实现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热爱劳动,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另外,还要让学生深入城乡社区参加志愿服务,以群众需求为基准点,利用专业知识,如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社区矫正、科普服务、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等系列公益活动,深入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情、民情,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的行动自觉,进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为此,在课程体系中的理论部分要专设章节讲清楚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主要理念、总目标、主体内容等,让学生深刻理解悟透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如何有效参与劳动教育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进而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目标。比如,针对到乡村进行劳动实践,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去乡村开展劳动实践、开展劳动实践的思路及学生通过在乡村的劳动实践可以获得什么成长等基本问题,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知识背景,让学生认识到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如何在乡村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同时,在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设计上,教师要着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在乡村的现实场景中进行沉浸式体验,这种在亲身经历和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独特感受融合了知识、技能、态度、习惯和价值观,能够让学生感知和领悟劳动对于当代青年的意义,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进而打造出高影响力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唯此,学生才能更深刻地懂得开展劳动教育的深刻意义,也更愿意积极参与服务乡村的劳动活动。笔者认为,在乡村开展劳动教育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尤其是要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推动乡村振兴的责任和担当,这将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打下坚实基础,这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保障。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乡村对于大学生劳动教育而言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教育场所,一方面,大学生可以亲身参与生产劳动,真切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更加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增强节约粮食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走进乡村,开展乡村建设规划、农产品销售、乡村治理、产业规划等服务性劳动,能够让学生在走进农村、了解农业、贴近农民的过程中认识国情、社情,了解基层乡村社区建设现状,增强对农民的感情,不断加深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的认知,不断加强对新时代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认同,进而使其明确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定位和角色认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这种意义来讲,乡村不仅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高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利用其开展服务性劳动,能够为学生上一堂生动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对于如何利用乡村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要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愿意参与并有所收获,这样才能确保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实践中,教师可设计不同专题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包括“三农”知识科普、乡村文化体验、乡村生产生活体验、乡土乡情调查等,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在当今农业“边缘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现实背景下,乡村也需要更多的人力和智力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对此,笔者通过一系列劳动实践活动的设计,有效整合了学校与乡村的资源,使学生有一段时间吃住在乡村,并搭建了多种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平台,融合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从而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劳动体验。一是开展了丰富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体验活动。在春耕时节,组织学生到京郊山村开展果树剪枝、翻耕、除草、施肥等农业劳动;在秋收季节,组织学生开展采摘活动,让学生在农业劳动实践中参与农事活动,学习农耕农业知识,体验乡村生产生活,感悟奋斗的力量,弘扬劳动精神,并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二是开展了一系列的服务性劳动。这种劳动,不仅使学生实现了自我提高,还满足了他人的需要。①扶老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到残疾人、丧失劳动力的老人家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包括打扫院落、劈柴、理发、收拾房间、晾晒被褥等,以及帮助孤寡老人打核桃、摘栗子等;针对老年人,开展智能手机科普活动;音乐社团的学生可以到乡村举办山谷音乐会,这样能为村民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亦为山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收获劳动的快乐。②调查研究活动。结合当下社会关注的乡村振兴相关课题,如乡村振兴、乡村医疗、社会保障、劳动力就业、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的一手资料,在搭建实践研究平台的同时,也借研究的成果为乡村建设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另外,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与乡村建设发展规划,并通过大学生创业团队助力农产品销售等。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15]。在乡村的劳动教育实践要充分利用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多种形式的载体,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基于此,笔者引导学生依托城乡规划、艺术设计等专业优势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资源,助力乡村建设规划和乡村产业、乡村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这样既可以把专业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又可以服务于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价值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增强新时代青年人应有的责任担当意识。
(三)共建连接学校与乡村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要长期坚持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工作,这就需要有稳定的载体和平台,并把劳动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对固化下来。在乡村开展劳动教育要着眼于可持续性,建立学校与乡村之间的有效链接机制,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以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第一,要建立健全实施劳动教育的组织机构。高校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履行主体责任,即要成立校级劳动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团委及各二级学院的资源和力量,结合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在乡村设立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学农实践等基地,并结合乡村产业的新业态、劳动新形态,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型服务性劳动。各类劳动教育基地的搭建是推动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且能够切实保障活动的持续开展,并不断进行优化和经验积累,逐步打造出劳动教育的特色模式。笔者在实践中与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开展了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基地的共建,满足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劳动教育需求,主要形式有校村共建社会实践基地、校外实习课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现场教学点、第二课堂教学基地、乡村振兴长期观察点、研究生校外科研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等。两年多来,依托校村共建平台参与各类劳动教育的学生有2 000余人,学生在亲身经历和实践过程中,获得了独特的劳动体验,习得了劳动知识,促进了习惯、态度、技能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养成,这集中体现了劳动教育推进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劳动教育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如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参加全国“挑战杯”项目“数据山水”,荣获国赛特等奖;北京农学院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暑期民宿社会实践团队荣获2021年全国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创作团队为乡村设计了村标及农产品商标,用于农产品的销售及文创系列产品的标识和包装;北京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团队以农产品销售为创业项目,一个丰收季就助力农产品销售万余元;等等。
第二,学校和乡村要实现人才的互动交流。高校要加强劳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为承担劳动教育的教师提供专项培训,以便提高其专业化水平,进而为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专业人才支撑。高校要基于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整合学校全校教师的力量,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并将劳动教育理念融入课程的方方面面。高校要进一步拓宽师资渠道,聘请相关行业领域的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同时,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高校要定期选派劳动教育相关教师在合作乡村驻村挂职,这样既能让教师深入了解乡村,为科学实施劳动教育提供条件保障,也能搭建起学校和乡村之间深度合作的桥梁,保障各基地的有效运行。另外,高校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故其要充分利用教育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学、经济学等教学资源,对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乡村干部群众开展教育管理、党建、党务、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专业化培训,让乡村干部群众成为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者和劳动教育实施的校外指导者,以壮大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比如,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开设了专科层次的党务管理专业学历教育,为京郊乡村培养了大批的党员干部。村委班子成员、青年后备干部经过专业学习,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为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和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较高水平的兼职师资力量。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笔者不断总结和优化工作方案,逐步形成了“校村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双方共赢”的“四共”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
三、结语
马克思主义对具体社会历史情境中的人的理解,是从劳动这一价值属性予以界定的。劳动不仅是获得社会认可、体现社会价值的标志,也是获得肯定和生活资料的手段,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劳动与教育在目的、方式、内容、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劳动教育从劳动的视角理解教育活动的性质和组织过程,从更本真的意义上重新思考了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方式。因此,在“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要突显其综合育人价值,并与德、智、体、美相融合,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EB/OL].(2014-05-01)[2023-11-16].
[2]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3-11-16].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3-11-16].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8)[2023-11-16].
[5]宁本涛.以“五育融合”执“新劳动教育”之事[EB/OL].(2020-04-02)[2023-11-16].
[6]岳海洋.论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23(7):107-111.
[7]王鑫.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3(8):73-77.
[8]张峰硕.劳动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3):9-12.
[9]张国花.基于协同理论高校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J].继续教育研究,2023(8):78-82.
[10]常玉鑫.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研究[J].劳动哲学研究,2023(1):267-279.
[11]沈自友,王正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VOSviewer的可视化分析[J].教育观察,2023,12(20):1-5,41.
[12]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20-07-07)[2021-05-24].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1月2日)[N].人民日报,2018-02-05(1).
[14]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的通知[EB/OL].(2019-03-22)[2023-11-16].
[15]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2-01-10)[2023-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