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初探论文

2024-05-25 10:40:55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融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创建丰富多样的文化渗透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增强课程教学的丰富性、有效性,还能借此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让他们充分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形成较强的文化传承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为了让语文教学达成上述目标,文章从文化渗透视角出发,阐述了教师通过开展传统文化元素深入探究活动,巧妙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策略。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融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创建丰富多样的文化渗透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增强课程教学的丰富性、有效性,还能借此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让他们充分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形成较强的文化传承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为了让语文教学达成上述目标,文章从文化渗透视角出发,阐述了教师通过开展传统文化元素深入探究活动,巧妙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若想增强课程教学的深度,高效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可以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合理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探寻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文化体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感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还能借此增强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引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如节日文化、汉字文化等,不仅可以突破单一的知识讲授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在文化探知、文化感悟过程中受到优秀思想、高尚精神的熏陶,感悟到优秀传统文化背后所蕴含的各种情感,进而得到有效的情操陶冶,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了解我国先贤的智慧,感受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身上的文人风骨,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进而形成较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另外,学生还能在阅读与学习过程中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在本国和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从而形成强烈的文化传承与弘扬意识,逐渐增强文化自信。
(三)开阔学生文化视野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知识。这些拓展资料不仅可以快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科知识的兴趣,促进自主认知,还能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阅历,进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原则
(一)深度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坚持深度性原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字背后的深层次信息,使学生找到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汉字文化、节日文化等,让他们在感悟文化内涵的同时,体会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二)拓展性原则
另外,语文教师还需要遵循拓展性原则创建优秀传统文化探寻活动,结合各种各样的拓展类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利用各种生活化元素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主动探知的热情。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
(一)深挖教学资源,拓展探索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有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对此,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建多样的文化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扎实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文化自信。
1.挖掘汉字文化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语言,凝结着我国祖先的智慧,展现着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对此,在语文低年级识字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单元知识开展汉字文化探寻活动,让学生了解仓颉造字这一古代神话传说,引导他们探寻我国汉字的演化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象形字、形声字的含义,感受汉字采用声、形、意表达的特点。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记忆单元汉字知识,还能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增强对汉字的喜爱之情,提升其保护汉语言文化、传承汉语言文化的意识[1]。
以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单元第4课《田家四季歌》为例,此篇课文讲述了一年之中四个季节的气候特点和自然景色。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春、夏、秋、冬、季、场、粒”等生字的读法和用法。对此,教师可以引入与汉字文化相关的信息,培养学生传承汉字文化的意识。比如,教师可以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让学生从我国神话传说中了解汉字在古代人心中的地位。然后,教师可以“冬”字为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个字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到“冬”字最初并不是表示“冬季”,而是代表“终了、完结”,是“终”的本字。后来,人们分出了一年四季,因为冬天是一年之中的最后一个季节,所以借用“终”的本字来表示;而后又为了突出冬季的寒冷,在甲骨文上增加了两个折线,表示“冰”,最后便综合演化成了“冬”字。教师通过讲解汉字的演化过程,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具体汉字的深层寓意,让他们体会到汉字学习的乐趣,在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积极性的同时,培育其弘扬汉字文化的意识。
2.挖掘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祖先们的原始信仰、祈福祭祀等人文文化以及富有科学意义的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自然文化。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索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寓意、特点、习俗等内容,带领学生亲身体验有趣的节日民俗活动。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又能提高学生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2]。
以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第2课《传统节日》为例,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共七个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简单讲述了这些节日的特点和习俗。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有趣的拓展资料开展传统节日探究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纪录片《我们的节日》中“八月十五叙团圆”的片段,让学生知道此节日的主题是庆丰收、庆团圆。另外,在这一天中,最大的主角是“月”,民间的各种庆祝习俗也是围绕“月”展开,比如,夜晚赏圆月,赏花灯,吃月饼等。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同时,感受到节日背后的丰富情感。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卡纸、小木棒、彩笔等工具制作兔子灯或月亮灯,使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悟节日文化的寓意,形成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
3.挖掘诗词文化
古诗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展现着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体现了各个朝代诗人的文人风骨和爱国精神,也见证着我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大的教育价值。对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体会诗句中的韵律美、意象美、形式美、语言美,还要引导他们探寻其中更深层次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使学生受到高尚精神和优秀思想的熏陶,逐渐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文化素养[3]。
以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中的《凉州词》为例,诗人并没有从常规视角描写边塞地区的苦寒景象和悲伤氛围,而是用更加生动的语言描绘将士们纵情饮酒的豪迈场景。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诗句背后的丰富情感,教师可以创建古诗词文化感悟活动。例如,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中播放《凉州词》的解说视频,使学生在沉浸式学习环境中真切地感受到琵琶乐曲传递出的欢快情绪以及将士们大碗喝酒的畅快心情。然后,教师可以深入讲解此首古诗词的背景故事,让学生了解作者王翰的生平,引导他们思考这首诗背后的思想内涵。比如,诗人用急促的琵琶旋律表现将士们勇敢无畏的精神,用纵情畅饮的行为体现他们豪迈的性格,同时用“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表达将士们投身疆场的勇气。学生通过深入感悟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既可以体会诗词文化的情感美和意蕴美,还可以受到将士们高尚精神的熏陶,形成较强的爱国情怀。
(二)优化教学方法,巧妙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教师若想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质量,可以合理优化教学手段,创建更生动、灵活的文化探知活动,如情境感知、实践体验等,以提高学生探寻和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提升深度学习效果。
1.构建生动情境,营造文化感知氛围
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创造一些认知场景,并借助这些场景给学生带来更真切、更灵动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情境探究、情境思考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感悟。由此可见,语文教师若想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体验感,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文化元素的兴趣,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创建生动、灵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化学习活动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4]。
以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父爱之舟》为例,教师既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此篇文章中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和爱护之情,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和敬爱之情,还要培养他们尊重父母、孝顺父母的美好品德,提升他们对父母的关爱意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孝”的含义,提高孝顺父母的意识,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动态视频构建生动的文化感悟情境。例如,教师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讲述的内容,知道“我”与父亲的相处方式和具体事件。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让他们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体会父亲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深沉父爱:在逛庙会时,父亲怕“我”委屈,给“我”买豆腐脑;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父亲弯着腰低头缝补等。之后,教师用课件播放《我的父亲母亲》或《父爱如山》纪录片片段,借此创造沉浸式情感感知环境,让他们真切体会父母对孩子的浓厚爱意。另外,教师要借此让学生了解父母为孩子所付出的各种努力,让他们理解父母的不易,使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熏陶,形成关爱父母、孝顺父母的意识。
2.创设实践活动,展现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语文教师若想提高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使其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可以结合现实场景创建文化实践宣传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鼓励他们大胆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讲述其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提高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5]。
以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故宫博物院》为例,此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经典的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可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先在课件中展示与故宫博物院相关的信息,如故宫文物修复的相关纪录片、故宫六百年历史介绍、故宫建筑风格介绍等。然后,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让他们从文字中了解故宫的建筑结构、建筑特点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意蕴美和造型美。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描述自行绘制故宫游览路线图,使学生加深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了解。然后,教师可以开展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向他人介绍北京故宫博物院,并宣传其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文学文化、建筑文化等多方面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拓展课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巧妙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创建多样化文化探索、文化感悟、文化弘扬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人文素养、文学素养,形成较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蔡志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2(31):189-192.
[2]兰宏伟.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J].山西教育(教学),2022(12):9-10.
[3]李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2):36-38.
[4]许晓凤.引入传统文化,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2):45-47.
[5]张芸.试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名师在线,2022(34):4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