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中共党史融入“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意蕴与路径论文

中共党史融入“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意蕴与路径论文

10

2024-05-25 10:32:13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共党史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在契合性,然后论述了中共党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意蕴,最后提出了中共党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共党史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在契合性,然后论述了中共党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意蕴,最后提出了中共党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

  关键词:中共党史;“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

  正所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教育旨在辩通古今,中共党史教育亦如此,重在“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应充分挖掘中共党史在思政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前夕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川。中共党史内容丰富、类型多元,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二者具有内在契合性。

  一、中共党史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在契合性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个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的关键阶段。在大学生三观教育过程中,始终要将政治要求摆在重要位置。中共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奠基立业的“不解奋斗史”,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史”,敢于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的“自身建设史”,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教科书”,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因此,中共党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二者具有内在契合性,将中共党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才能让学生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对于大学生的品格塑造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image.png

  二、中共党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意蕴

  (一)用“不懈奋斗史”激励大学生,增强责任担当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大学生有幸全程参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是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向同行的一代,他们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大学生既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我们现在正处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大学生在参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各种风险挑战甚至艰难险阻。新时代大学生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增强责任担当,这样才能肩负起人民的重托和历史的重任。“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大学生进入大学阶段的第一门思政课,旨在引导大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共产党百年“不懈奋斗史“就可提供最鲜活的素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一百年是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不解奋斗的生动画卷。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经受着战争的痛苦,无数的不平等条约,内无民主、外无独立,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犹如擎起的一把火炬,给近代饱受战乱、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光明。从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艰辛探索,投身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面对国民党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开启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历经千难万险,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在中华大地上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将在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将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史”融入专题“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科学应对人生挑战”等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以此达到使学生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目的,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讲述增强大学生责任担当。

  (二)用“理论创新史”启迪大学生,把稳思想之舵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共同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核心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阵地。但是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相比,“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展理论的深度,强化理论的系统性。另外,近年来由于自媒体盛行,历史虚无主义企图通过所谓的“碎片化阅读”或“鲜为人知的故事”歪曲中共党史中的真实事件或真实人物故事,在大学生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将中共党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且必要。教师要用党的“理论创新史”启迪大学生,揭开历史虚无主义真面目,把稳大学生思想之舵。党的“理论创新史”是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的历史,从党的理论创新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坚定崇高科学的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点,引导大学生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教学中,教师要将党的“理论创新史”融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等内容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主线,以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依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从理论上说明我们坚定“四个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

  (三)用“自身建设史”培育大学生,增强历史主动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3]“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处处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课程,旨在通过阐述爱国主义内涵、主要内容等,引导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教学中,教学难点就是如何理解爱国主义本质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要有问题意识,敢于直面学生的心理困惑,阐释清楚为什么说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是高度统一的,要破解教学难题,对此,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视角阐述更有说服力,要让学生认识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用中国精神激励学生,用党的“自身建设史”培育大学生,让学生努力成为忠诚的爱国者和时代的奋进者,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中国精神的青春风采。中国共产党何以历经百年仍焕发新的活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党历来重视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党的基层建设、党的制度建设等,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丰富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使其在建设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并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敢于刀刃向内,不断自我革新的历史。中共党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在“科学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等内容教学中融入党的“自身建设史”,引领学生从党的百年“自身建设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时代挑战,增强历史主动,做到“爱国、立志、求真、力行”,勇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进者。

  (四)用党的理想信念引领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内容之一。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人的理想信念就如同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一个人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决定大学生能否穿越迷雾,坚定人生正确航向的关键和根本。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4]“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明辨不同层次和性质的理想信念,旨在通过教学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工作时提出:“来到这里深受感动、深受教育。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5]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风雨如磐的一百年,就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一百年,这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最鲜活的坚定理想信念的教材。将中共党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在“确立高尚人生追求”“大学生为什么要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等内容教学中融入革命先辈坚定理想信念的鲜活案例,如革命战争年代,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铮铮铁骨守初心,以血肉之躯担使命,他们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最后的胜利终究是我们的”的邓中夏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赤子情怀守初心,以忘我精神担使命,他们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绿了荒山、造福百姓”的杨善洲、“苦干实干、造福一方”的黄文秀等。正是因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忘我牺牲,才有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这些都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鲜活的教育素材。中共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坚定理想信念的历史,将中共党史这些鲜活的案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教学,有利于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中共党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

  中共党史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一个个真实的史实,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用青春、用奋斗谱写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之歌。将中共党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教师需要讲好中共党史故事,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和红色文化基因的育人作用。

  (一)以故事为引:促进理论讲授与激发情感共鸣的融合贯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6]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为新时代上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讲清楚人生观的基本理论,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的辩证关系,让大学生学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树立正确人生观;要讲清楚理想信念的基本理论,让大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与信念的辩证关系,从理论上讲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引导大学生坚定崇高的科学理想信念;要讲清楚道德的基本理论,阐释社会主义道德形成及其本质,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等等。由于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故事教学法,从而把这些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所谓故事教学法,是指以故事为素材载体,对教育主体实施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权利义务、爱国爱亲、理想信念、和谐友善等为内容的,旨在提高其思想品德素质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总和[7]。故事教学能够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结合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与任务,利用鲜活的人物故事、事迹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故事教学法的关键就是要选择好故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讲清楚这些道理,具体可以中国党史故事为引,促进理论讲授与激发情感共鸣的融合贯通,通过鲜活感人的事迹,促使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因为个体的思想道德发展,是知、情、意、行协同发展的过程,积极的思想道德情感有助于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因此,“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当挖掘中共党史中丰富的育人元素,让真实的史实和感人的英雄故事成为大学生生命体验最生动的教学素材,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还要让其与历史对话,引发学生思考,使其产生情感共鸣,注意将学生对生命的体验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以《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五章第二节第二目“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为例,在展开此部分教学时,教师要讲清楚革命道德的基本理论,可以将中共党史中革命英烈故事融入其中,充分发挥故事教学的优势。例如,以东北抗联故事为切入点,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革命英烈的故事,将理论讲授与激发情感共鸣结合起来。东北抗联是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群体,他们相约“与东北人民共患难,不驱除日寇,决不离开东北。谁动摇谁就不是共产党员”。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是做亡国奴还是奋起抗争,东北抗联的战士用生命写下了答案。他们是“点燃东满抗日烽火”的童长荣,“身处绝境仍志比金”的铁血将军杨靖宇,以及“为救人民于水火而斗争”的魏拯民等。通过东北抗联的故事,教师将鲜活的党史故事与理论教学贯通融合,以“故事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情感共鸣,将党史故事蕴含的理论思想与情感领悟相碰撞,从而使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以榜样为镜: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高度统一

  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指出:“榜样教育法就是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用典型人物的思想、先进事迹来教育人们,提高人们思想认识和思想觉悟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8]榜样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榜样”是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客体,是一面镜子、旗帜,更是一种力量,是引领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是大学生价值引领的重要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深切怀念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巩固、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深切怀念为建立、捍卫、建设新中国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深切怀念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深切怀念近代以来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顽强奋斗的所有仁人志士。”[9]回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百年历史,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忘我牺牲、无私奉献、甘于担当、精忠爱国、艰苦奋斗等精神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榜样教育法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中由榜样选树、榜样宣传、榜样教育评价等基本要素构成,同时具备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个体将理性认识转化为自觉自愿的内在行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中共党史中的英雄模范事迹真实且具有感召力,将革命先辈先进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理想追求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跨越时空与榜样对话,引导学生将革命先辈作为自己的行为目标。因此,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有效使用榜样教育法,将中共党史中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用革命先辈们视死如归、顽强奋斗、忘我奉献的先进事迹,引导大学生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可以增强其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以《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为例,教学中教师要讲清楚人生观的基本理论知识,什么是人生、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坚持何种人生态度,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及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等。在讲清楚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可运用榜样教育法,以深藏功名六十载的张富清为榜样本体,将张富清老人事迹分为三个片段,即战场上他舍生忘死、不惧牺牲;转业后他前往鄂西山区,为一方百姓奉献服务;生活中他深藏功与名,甘守清与苦。张富清老人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讲好榜样故事,引导学生以榜样为镜,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高度统一。

image.png

  (三)以红色基因为纽带:将精神谱系与地方红色资源有机融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0]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蕴含革命文化的精神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思想道德与法治》在第三章第三目新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系统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原点和思想基础,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还要阐释清楚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间的内在联系。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中说道:“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11]中国共产党百年战斗历程在全国各地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在教学中不断传承和弘扬。教师将中共党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既要带领学生读好“有字之书”,也要引导学生走出去读好“无字之书”,用好地方红色资源,借助红色建筑、革命文物等,讲活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革命人物、每一种革命精神,通过鲜活的素材,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深刻内涵,引导大学生在传承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中赓续精神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并指引大学生树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价值追求,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2]坚持党的领导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故在本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中共党史红色文化资源,使课程既符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又有正确的政治引导与思想指引作用。落实到具体举措上,可基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需要,或介绍中共党史红色文化人物及其英勇事迹,或组织参观重要党史事件和重要机构遗址、重要党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革命领导人故居等,发挥中共党史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使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艰难奋斗历程,明白为什么要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从而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总之,“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和智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将中共百年党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努力探索中共党史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的内在契合性,并进一步研究中共党史与课程教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建立中共党史与课程专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探索中共党史融入课程的有效路径,以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EB/OL].(2013-06-27)[2023-11-20].http://cpc.people.com.cn/n/2013/0627/c64094-21986620.html.

  [2]习近平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EB/OL].(2013-07-12)[2023-11-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2/c_116518771_2.htm.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3:217.

  [4]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0.

  [5]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7.

  [6]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EB/OL].(2022-04-26)[2024-01-12].http://www.banyuetan.org/dyp/detail/20220426/100020003313523-1650935486152285009_1.html.

  [7]任艾,周全胜.故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引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8):117-118,120.

  [8]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5.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7-15)[2024-01-20].https://www.gov.cn/xinwen/2021-07/15/content_5625254.htm.

  [10]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3-31)[2024-01-20].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31/content_559-7017.htm.

  [11]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EB/OL].(2021-09-30)[2024-01-20].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9/30/c_1127915721.htm.

  [1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