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法律论文 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诈骗犯罪对策研究论文

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诈骗犯罪对策研究论文

2

2024-04-25 09:55:49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近年来,在“ 零容忍 ”的形势政策导向下, 针对屡见不鲜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我国在立法 及司法层面均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取得了阶 段性的进展。但是“ 山东准大学生徐某被骗猝死 案 ”“广东大学生蔡某被骗投海自杀案 ”“清华 教授被骗千万案 ”“武汉法学博士生被骗十余万 案 ”等一系列极端的校园网络诈骗案件频频爆 出,再次将校园网络诈骗犯罪拉入公众的视野, 反映出当前校园已经成为网络诈骗规制的重灾区。

  摘要:网络诈骗犯罪蔓延至高校,成为当前大学生面临的最为现实的安全隐患。因此,围绕网 络诈骗的概念界定、典型特征、成因分析、现实困境的讨论,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网络诈骗的 实质样态和未来趋势, 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合理的治理策略。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大学生,网络诈骗

  近年来,在“ 零容忍 ”的形势政策导向下, 针对屡见不鲜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我国在立法 及司法层面均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取得了阶 段性的进展。但是“ 山东准大学生徐某被骗猝死 案 ”“广东大学生蔡某被骗投海自杀案 ”“清华 教授被骗千万案 ”“武汉法学博士生被骗十余万 案 ”等一系列极端的校园网络诈骗案件频频爆 出,再次将校园网络诈骗犯罪拉入公众的视野, 反映出当前校园已经成为网络诈骗规制的重灾 区。值得反思的是,电信网络诈骗在立法及司法 的双重严厉打击与防范下为何仍然屡禁不止? 以 高校为主要目标的网络诈骗犯罪为何依旧层出 不穷? 大学生网络诈骗犯罪有何典型特征? 当前 刑事司法应采取哪些措施积极防范应对校园网 络诈骗犯罪?基于此,本文在界定校园网络诈骗 犯罪的概念下,梳理校园网络诈骗犯罪的典型特 征及表现形式,反思目前我国规制校园网络诈骗 犯罪机制失灵的原因,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视角, 尝试提出防范和解决高校网络诈骗的可行性对 策 ,以期为平安校园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大学生网络诈骗的概念及典型特征

  ( 一 )电信网络诈骗的概念

  刑法上,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 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且 数额较大的行为。[1]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作为传统 的诈骗罪的一种新型的表现形式,可以界定为以 非法占有为目的,依托互联网技术手段及设备, 采用欺骗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据此,大学生网络诈骗犯罪的构成要件如下: 第一,犯罪客体为大学生的人身财产权益及高校正常的经济秩序;第二,犯罪的客观方面是使用 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大学生财物 的行为;第三,犯罪主体是指年满 16 周岁具有 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第四,犯罪主观方面为故意。

image.png

  ( 二 )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的典型特征

  1.被骗人数众多且财产损失大

  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23 年我国高校学生 总数超过 4430 万人,目前位居世界第一。在大学 生总数如此庞大的现实背景下,大学生被网络诈 骗的概率和数额会大大增加。假设每年只有 1% 的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被诈骗的数额平均为 100 元每人,那么核算的犯罪的数额也将高达上千万 元。[2] 由此可见,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侵害的危 害范围十分广泛,被骗人数众多且财产损失巨大。

  2.报案率低且求助意识薄弱

  依据校园网络诈骗侵害的现实情况,绝大部 分的大学生在遭受网络诈骗后选择消极接受,不 报案也不求助。其原因有三:一是基于被骗取的 数额相对较少,认为损失过小不值得报案,或者 即便报案也不可能追回钱款;二是担心老师或者 学校给予批评,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已经开展过网 络诈骗安全讲座,自己被骗会有被老师怀疑不认 真学习的风险,也担心同学知道后会嘲笑自己被 骗,碍于面子选择不了了之;三是部分学生法律 意识淡薄,在被骗以后没有第一时间想到报案等 有效的救助措施,造成被骗时间过长,证据链条 脱节。

  3.被多次诈骗的可能性高

  在学生沉默接受被骗的心理和隐瞒不报的消极行为的双重影响下,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犯罪的 套路及危害性没有清晰明确的认知,加之学校对 于网络诈骗犯罪的安全教育缺失,学生对于网络 诈骗犯罪始终处于被动流于形式的学习情况,致 使更多的学生在相同或类似的案件上陷入频繁被 骗的恶性循环。

  4.危害性强且影响恶劣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不仅侵害了大学生的财产 权益,更有甚者造成大学生精神失常自杀以及死 亡等现象发生。例如,2016 年震惊全国的山东考 生徐某某在遭受网络诈骗后心脏骤停死亡,同年, 广东考生蔡某也因遭受电信网络诈骗后伤心欲绝 投海自杀。大学生思想单纯,法律意识薄弱,社会 经验匮乏,在被骗后极易产生沉重的思想波动和 心理负担进而走向极端。电信网络诈骗对大学生 的财产安全及生命有重大的危害性,引发的次生 危害严重 ,极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二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成因分析及现实困境

  ( 一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成因分析

  1 .大学生过分依赖通信网络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计算机信息网络渗透 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 已经达到不可或缺的程度。中国青年网调查研究 统计表明,当前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长达 8 小时以上,且 80% 以上的学生上网主要是用于社 交聊天、刷单购物、游戏冲浪、移动支付、信息获 取等活动。由此可见,大学生过分依赖通信网络, 抵抗诱惑能力不强,且安全隐患防范意识薄弱,这 也大大增加了其遭受网络诈骗犯罪侵害的风险。

  2 .大学生防诈意识薄弱且接受教育意愿低

  大学生频繁遭受网络诈骗侵害的关键,在于 大学生防诈意识薄弱且接受反诈教育意愿低。大 学生防诈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社会经验 匮乏且思想单纯,辨别是非能力欠缺,个人警惕 意识不强,常常在侥幸或者贪小便宜等投机心理 的作用下陷入网络诈骗的陷阱。而且,一旦遭受 网络诈骗,基于羞于启齿、嫌弃麻烦、消极接受的 心理作用下,多数情况都隐瞒不报自认倒霉。同 时,大学生接受防范网络诈骗的教育意愿低下, 部分甚至反映出排斥、逆反等心理,究其原因主 要是认为目前开展的反诈教育活动不具有现实 意义,不能有效地避免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侵 害,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传统的“ 填压 灌输式 ”教育形式与现实情况严重脱节,单纯的 说教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情绪,致使学生发挥其主 观能动性的意愿不高,自主防范网络诈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

  3 .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严重

  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过度依赖是导致个人信息 严重泄露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 网络上,使用各类 APP 进行购物、移动支付、游 戏冲浪、阅读打卡等活动,都会致使大量的个人 信息泄露,加之我国现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 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还不完善,在司法实 务执行过程中效果不尽如人意,网络运营商、银 行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的失灵和电信相关行业 的消极不作为,以及黑客入侵计算机系统盗取学 生大量个人信息等,都大大增加了大学生个人信 息泄露的可能性。而大学生个人信息一旦泄露, 极有可能被犯罪分子盯上,成为网络诈骗犯罪的 目标人物。

  4 .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制度体系缺失

  针对大学生频繁遭受网络诈骗的荼毒,高校 网络安全教育的缺位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大背景下,当前高校对大学生 的安全教育存在教育理念滞后、教育制度体系缺 失、教育手段方法流于形式等各类问题。

  首先,据统计,目前高校的反诈教育工作多 数浮于表面,主要通过主题班会、定期走访寝 室、举办讲座、在公寓、食堂摆放各类防诈展架、 抄写反诈承诺书等活动来宣传落实防范网络诈 骗,形式过于固化,[3]对教育效果缺乏合理预判, 学生的参与度与关注度相对较低,以致防诈教育 并未深入学生内心;其次,高校教师在防范网络 诈骗方面的专业理论和知识相对匮乏,缺乏专业 网络安全师资队伍,辅导员、班主任、学工部以及 保卫部门的老师又缺乏系统的防诈安全教育培训 和学习,只是扮演转发消息中间人的角色,致使 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的教育效果不理想;最后, 高校安全教育制度体系缺位。目前,我国绝大多 数高校并未专门开设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课程。网 络安全教育没有进入课堂、融入教材,课堂的反 诈安全教育与现实情况的结合缺乏着力点,加之 安全教育形式固化,教育管理制度存在不规范、 不健全等问题,反诈宣传效果并不能起到很好的 警示效果,导致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的套路及危害 没有全面的认知,进而严重缺乏对网络诈骗犯罪 的基本判断和应对能力。

  ( 二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困境反思

  前面谈到,大学生频繁遭受网络诈骗,是源 于主观上过分依赖网络且防诈意识薄弱,客观上 网络安全教育制度的滞后及个人信息严重泄露等 现实环境背景下共同作用的结果。究其本质,不 难发现相比网络诈骗犯罪猖獗的外因,提升大学 生甄别网络诈骗的能力和意识的内因更为重要。 网络诈骗犯罪千千万万,各类新型诈骗手段层出 不穷,但万变不离其宗,唯有切实把握住其核心构成要件才能认识其犯罪规律,进而彻底避免继 续遭受网络诈骗犯罪的荼毒。

  面对当前大学生所接受网络安全教育严重与 现实脱轨的情况,如何让学生防诈反诈的认知因 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而入脑入心,保障网络诈骗 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亟须解决的现实困境。在这 个问题上,建构主义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和视角。作为独立的个体,大学生本身具有主观 能动性,防诈反诈教育应侧重大学生的心理接受 期待,探索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培养提升学 生防范网络诈骗的技能。

  三 、建构主义视域下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重视网络诈骗犯罪是自觉进行网络诈 骗知识学习、提高防范网络诈骗安全教育实效性 的重要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大学生只有将 所学网络诈骗的知识内化为自己大脑中知识系 统的一部分 ,才能有效避免网络诈骗的侵害。

  因此,本文合理借鉴建构主义的学习思路, 以大学生群体为核心,以高校、家庭和政府的合 作为依托,寻求激发大学生自我防诈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的教育制度和体系,为大学生有效防范网 络诈骗增添新的可能性。

  ( 一)拓宽大学生防诈的参与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的主体,应 在教育中被充分重视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主 动性,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发展。高校有效预 防、应对网络诈骗,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校园 防范网络诈骗的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自主维权、 防御风险的能力。

  高校应重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发动 全体大学生主动参与到防诈反诈的工作中来。在 高校的统一指导下,学工部、保卫处牵头,各二级 学院配合,充分发挥校卫队安全员、通讯员、组织 员的作用,联合校团委、校学生会及校园广播电 台等,组建一支能够深入大学生群体,有效传播 治理网络诈骗犯罪知识的志愿服务队伍,协助、 配合学校防诈教育活动的开展。[4]例如,校园广 播电台对更新的诈骗案件、新型的诈骗运作结 构,定时进行课间广播,潜移默化地将防诈反诈 的意识“ 入脑入心 ”,让校园持续萦绕在防诈反 诈的良好氛围中。再例如,组织反诈志愿者、班 级安全委员等,以宿舍为单位,定期开展新型网 络诈骗的安全隐患排查,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更 容易产生共情意识这一特点,实现学生之间的具 体帮扶制度。同时,积极做好学生防诈信息的反 馈工作,并及时整理好反馈给学工部,保障学校 后续有针对性地开展防诈教育工作。

  ( 二 )完善高校防诈教育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传统的“ 填灌式 ”教育已经 不再符合当前的教育趋势。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 识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处理 与转换。教学主要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来建 构知识的过程。应对网络诈骗,这需要学生在真 实的诈骗案件情境下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及解决问题,并逐渐将其内化为自主防诈反诈的 能力 ,练就独立应对网络诈骗的技能。

  1.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

  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滞后是高校网络诈骗猖獗 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对网络安全防范教育的忽 视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因 此,针对大学生频繁遭受网络诈骗的现实情况, 高校应该对网络安全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将网 络安全防范理念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将 网络诈骗犯罪知识的学习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 考核范围。

  2 .开设防范网络诈骗课程

  高校可以合理借鉴建构主义理论的思路,探 索构建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课程的新型教学模 式。尝试开设与防范网络诈骗相关的必修、选修 类课程,完成对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教育效果的 检验。

  借鉴该理论,高校有关于防范网络诈骗犯罪 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围绕四个环节进行整 体设计和安排,具体是创设学习情境、突出大学 生主体性、重视协作与交流、完成知识体系的建 构,进而实现大学生有效防范避免网络诈骗犯罪 侵害的最终教学目标。

  (1)学习情境的设计。设计学习情境,通过还 原一个真实复杂的现实环境,使教学场景、教学 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帮助学生尽快将价值性的 知识内化成为个人主观认识,促进知识的理解、 吸收与融合,进而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回归到 网络诈骗犯罪课程教学,教学情境的设定可以真 实发生的网络诈骗案件为原型,组织学生以合作 协助的方式,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尽可能地现 场模拟还原网络诈骗犯罪的全部过程,保证学生 在自主演绎中,将诈骗犯罪的知识与诈骗的实际 运作模式结合起来,促使学生防范网络诈骗的认 知结构在真实的网络诈骗犯罪的情境中逐步形成 和完善起来。

  (2)突出大学生主体性。实践教学的主体是 学生。在防范网络诈骗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 应该主动转变角色,将课堂更多地还给学生,充 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辅助、指导大学生 独立自主地完成防范网络诈骗犯罪的活动方案, 积极查找、搜集网络诈骗犯罪的最新资料,让学 生设身处地针对网络诈骗问题进行探讨与交流,并根据自我的学习、理解提出防范网络诈骗的看 法和主张,从而实现防范网络诈骗的自主学习和教育。

  (3)重视协作和交流。协作与交流更多的是 强调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的 培养。学生最终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知识的 理解,通过学生、教师、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相互补充,能够促使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更加全 面和深入。防范网络诈骗的课程,可以小组为单 位进行学习,各小组成员围绕真实的网络诈骗犯 罪的案例,以近距离、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互 动,提出各自的观点和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在 各抒己见中深化对于网络诈骗犯罪结构的认知。 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小组探讨、质疑过程中穿 针引线,对学生困惑之处进行答疑解惑,并适当 时候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 自己去发现、纠正和补充对网络诈骗犯罪的错误 或者片面的认识。

  (4)建构知识体系。在网络诈骗犯罪认知体 系的建构中,只有在学生新获得诈骗知识和原有 的诈骗知识体系之间建立起实质性联系,才能实 现大学生有效防范网络诈骗的教学目标,网络 诈骗课程的开设才具有实际意义。网络诈骗教学 中,教师通过真实网络诈骗案件创设学习情境, 最终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交往对话的 过程中发展建构自己的网络诈骗犯罪知识体系, 在遭遇网络诈骗时,拥有价值判断和行为抉择的 能力,达到减少乃至消除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件的 发生。同时,教师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 间互评的多元评价方式来考核学生的成绩,实现 大学生有效防范网络诈骗的最终教学目标。

  (三)加强高校、家庭、社会各梯度的联动建设

  将防范网络诈骗教育落实到位,不仅要提升 学生的参与度,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同时也需要优化家、校、社会的联动预防网络诈 骗犯罪的工作机制,为学生积极应对网络诈骗犯 罪提供各项保障。

  1 .深化高校反诈队伍建设

  高校可以招聘法律、信息技术等专业的专职 教师,并与当地的律所、法律援助律师进行合作, 联合学校的纪检处、法务处,设立一支专门针对 大学生网络诈骗犯罪的法律咨询服务队伍,为大 学生提供 24 小时的人工咨询服务,帮助解答涉及 网络诈骗犯罪等各类法律问题,并在网络诈骗发 生前后,及时提供相应的防范与应对措施,避免 或者减少大学生因法律素养的欠缺而遭受网络诈 骗的侵害。

  2 .强化校园反诈防控网络

  高校可依靠政府支持,寻求信息化企业的技术合作,构建安全牢固的校园网络系统,提升校 园网络监管的技术水平。根据宿舍、教室、机房、 图书馆等对用网的不同需求,将校园网划分为多 个 VLAN,[5]并在校园网络的出口设置防火墙网 关,有效控制隔离校园内部网络和外部互联网的 访问连接,同时设置智能信息过滤系统和访问控 制管理系统,引导、管理、规范、监控学生安全使 用网络,尤其是在上网集中的时间段,避免学生 因错误点击钓鱼网站而遭受网络诈骗。

  3 .丰富高校防诈教育形式

  如何让防诈反诈的教育活动,以大学生更为 关注和接受的方式展开,是高校在开展网络诈骗 教育工作时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高校可以搭建 校园防诈新媒体交流平台,搭建师生防诈工作微 信交流平台,通过该平台通报全校网络诈骗的现 实情况,了解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认知程度和现实 需求,并做到及时与学生的信息共享,为后续的 防诈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

image.png

  4.优化家校联动防诈机制

  家庭教育是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 学生的影响深远。所以父母也要配合学校做好孩 子的网络诈骗预防教育。在新型网络诈骗猖獗的 背景下,父母要高度重视网络诈骗犯罪,主动了 解网络诈骗的信息,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帮助 孩子增强防范网络诈骗的意识,增强防范网络诈 骗的能力,让学校和家庭共同在大学生防诈教育 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 、结语

  大学生防范应对网络诈骗犯罪任重道远,高 校应该充分重视网络诈骗教育工作,从大学生主 体自身出发,以大学生的真实需求为载体,丰富 网络诈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有效开展各项防范 网络诈骗的教育实践活动,逐渐培养和提升大学 生的防诈知识、意识和技能。大学生只有将防范 网络诈骗的教育入脑入心,才能在使用网络过程 中做到知行合一,正确认识和规避网络诈骗的风 险 ,避免遭受网络诈骗的荼毒。

  参考文献

  [1]  高珊珊.大学生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现象分析及对策 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5):118-119 .

  [2]  杨婧,郭玉芳.浅析“电信网络诈骗”案例与大学生 网络安全素养教育[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 (19):131-132 .

  [3]  苏青.认识网络犯罪:基于类型思维的二元视角 [J].法学评论,2022,40(2):80-90 .

  [4]  马亚东,塔依尔· 吐尔提,王龙,等.网络安全视域 下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教育研究[J].科学咨 询(科技·管理),2023(10):47-49 .

  [5]  石彩霞,宋效峰.新形势下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 教育初探[J].学理论,2018(2):225-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