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法律论文 刑事法律风险背景下企业家面临的犯罪类别研究论文

刑事法律风险背景下企业家面临的犯罪类别研究论文

9

2024-04-14 13:02:02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企业家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业务推广上,希望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可观的经济收益。因此,他们忽视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刑事法律风险。刑事法律风险在某种意义上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打击,给企业家带来牢狱之灾,给企业的用户和员工也会带来不小影响。所以,本文主要针对企业家在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刑事法律风险所涉的主要犯罪类型进行了介绍,希望帮助企业家树立法律意识,提升其企业管理能力,实现长远发展。

  摘要: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企业家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业务推广上,希望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可观的经济收益。因此,他们忽视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刑事法律风险。刑事法律风险在某种意义上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打击,给企业家带来牢狱之灾,给企业的用户和员工也会带来不小影响。所以,本文主要针对企业家在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刑事法律风险所涉的主要犯罪类型进行了介绍,希望帮助企业家树立法律意识,提升其企业管理能力,实现长远发展。

  关键词:企业家犯罪;刑事法律风险;犯罪类型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实现了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改革开放以后,大批企业家涌现出来,成了我国最先富起来的一群人,他们也成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中坚力量。[1]随着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更多企业家出现了,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仅实现了个人财富增长,社会地位也明显地得到提升。但同样地,企业家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犯罪行为的比例也大幅上升,部分企业家会为了谋求更高的利益而违反了国家法律,虽然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实现迅速发展,但是终有大厦倾颓的一天。随着当前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家们也增强了自身的法律意识,并在企业内设置了专门的法务部门。但是从建设现状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家关注的法律仍是与企业生产和经营有关的民商法等内容,并没有意识到企业的各种行为有可能会触犯刑法,甚至使自己面临刑事法律风险。因此,本文就针对企业家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所面临刑事法律风险涉及的主要犯罪类型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帮助众多企业家做好刑事法律风险的防范,为企业的治理扫清雷区,使企业各项行为能够不触及法律的“红线”,从而确保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等正常进行。

  一、行贿受贿类犯罪

  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我国不仅注重国有企业的发展,也十分重视并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也为民营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所有企业也必须在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2]但是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现状来看,不少的企业家为了使企业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实现更好的发展,获取更高额的利润和回报,往往与政府官员联系密切,甚至还会进行利益的输送,通过给回扣、干股等经济上的往来,拉拢政府部门中立场不坚定的官员,结成统一的“利益联盟”,从而获取到想要的信息、项目、资源和资金等,收受贿赂的政府官员则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将公有权力进行私有化和个人化,利用职位之便向企业家提供便利,政商关系极为不正常,容易造成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纯洁,使得其他遵守法律的企业会面临极为恶劣的经营环境,也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此,面对各种腐败的行为,我国加大了反腐的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严厉打击各种腐败,持续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更为各大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创造更加公平、纯洁的环境。

81d1da7e1ba142629967fea196c73e0e.jpg

  二、诈骗、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类犯罪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中,但是2020年以来全球经济下行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我国的不少民营企业也出现了破产、倒闭的现象,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成本不断增加,融资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为了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生产经营的进行,很多企业选择借款、借贷来维持正常的运转。在借贷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资金的充足和借贷过程的顺利,满足银行贷款的要求和标准,企业家往往会在财务数据和报表上“做手脚”,希望能够通过贷款来保证企业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但这也使得相关的企业常常无法偿还银行的贷款,企业家则面临着以诈骗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风险。同时,企业家在向外借款时,通常都会以“资金周转”“项目运作”的理由进行借款,并承诺会以高于银行的回报率进行还款,而这就导致企业家面临着以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罪名被追究刑事责任的风险。[3]

  三、挪用资金、侵占类犯罪

  企业家犯挪用资金和侵占类犯罪在一些家族企业当中更为常见,如果企业家将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进行自行支配,或者将相关的资金在未经其他股东允许的情况下借贷给他人使用,并利用企业资金开展非法活动,造成一定恶劣影响,那么企业家就可能成为涉嫌挪用资金和侵占类犯罪的嫌疑人。造成该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家本身没有树立完善的法律意识,也没有意识到个人资产和企业资产的性质和区别,给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影响,也给企业的股东等造成了损失。

  四、逃税、漏税、虚开增值税发票类犯罪

  经济建设环境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给不少的企业都带来了发展建设的压力,企业的经营遇到了不小的难题,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员工的工资支出变大,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出现下滑甚至利润亏损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的企业家为了减轻企业的赋税负担,常常会采取欺骗的手段对所得的利润进行虚报,并且逃避税款的缴纳,还有部分企业家会通过虚开增值税发票的方式来逃避国家税款的缴纳,企业家们有时也会为了给自己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选择逃税。部分企业家为了应付政府税务机关的检查,通常会要求财务人员做两份账,一份账本是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另一份则是为了逃税而专门伪造的。企业家们为了给自己和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会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进行逃税,在多个银行开户,分散资产以隐瞒自己的真实收入,销毁或隐藏账簿等都是十分常见的逃税手段,逃税罪也是现如今企业家面临刑事法律风险所涉犯罪类型中最为常见的罪行之一,而对于虚开增值税发票的行为,国家也加大了打击的力度,希望能够给企业家们敲响警钟。[4]

77067fc100f1820447e60081011f14c0.jpg

  五、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类犯罪

  在企业成立的初始阶段,不少的企业家为了进行工商登记注册往往会选择向外借资或是虚假出资,导致企业的实际资本远少于登记注册的资本,企业本身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也难以承担责任。同时,部分企业家甚至还会选择擅自抽逃公司出资,致使企业的注册资本减少,给企业的其他股东带来经济上的损失,给企业的平稳运营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不少的企业还会因此而停止运营,这时,企业家往往会涉嫌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近年来,随着法律条款的更改,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适用范围和犯罪主体也出现了变化,涉及的企业主要是一些与金融财政有关的,还涉及一些劳务派遣企业等特殊公司,企业家涉嫌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刑事法律风险明显降低,涉事人员的数量也明显减少。

  六、侵犯知识产权类犯罪

  知识产权是劳动者智力成果的重要体现,汇集着劳动者的心血和努力,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劳动者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知识产权的侵权案件屡见不鲜。不少的企业家受到了知识产权财富效应的诱惑,以公司企业为主体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数量不断增多,其中常见的包括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假冒注册商标罪、侵犯著作权罪、侵犯商业秘密罪等。我国加大了对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的企业和个人的打击力度,大大降低了对此类犯罪行为的立案标准,刑事追责力度不断增大,企业家们所面临的侵犯知识产权罪的刑事法律风险明显提升。对于此类犯罪,我们虽然提高了重视程度,但是对相关违法行为和个人的打击力度还不够,各种侵权、假冒以及盗版的行为依然存在,没有尊重劳动者的脑力劳动成果,企业家也要增强法律意识,尊重知识产权,尊重其他个人的劳动成果和心血,保证企业能够实现知识产权获取、维护以及使用的合规合法,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风险应对与规避机制,避免这方面的犯罪。

  七、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为了加强对基层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保护,实现对劳动者基本权益的尊重,我国加大了对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以及个人的惩处力度,并将其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规制范围之内。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对存在主观故意逃避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或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的,且经政府部门责令支付仍拒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企业和个人,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进行处罚,这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欠薪”,因此,企业家拒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行为可能会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刑法》的修正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加强了对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护,真正地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劳动者“讨薪”、企业家“拖欠工资”的行为有所好转,很多的企业家为了避免承担刑事责任,也会尽量按时发放员工的工资,保证企业内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实行的同时,也减少了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纠纷,对于维护社会环境和谐稳定、实现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增长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此类纠纷的减少,政府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也能够减轻工作的负担,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5]

  八、污染环境类犯罪

  在我国发展建设的初期阶段,我们将建设的重点放在了经济的发展上,众多的企业和企业家也纷纷将发展的重心停留在经济效益的增长上,这种发展模式虽然实现了GDP的高速增长,但是各种生产和经营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差,不仅不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甚至还会给人类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状态带来严重危害,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也在人类各项生产活动的影响下面临着巨大的生存难题,各种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的出现越来越频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逐渐显现出巨大风险。[6]为此,我国越发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绿化环境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对广大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也提出了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快地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确保相关物质的排放能够符合国家标准。但是在高水平经济效益的支配下,企业家们并没有停止污染环境的生产行为,因此,司法机关对此类违法犯罪行为加大了打击力度,国家开始对违反法律规定、违规排放污染物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这也就表明,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企业面临整改和停产停业的影响,企业家也面临着刑事法律风险所涉的污染环境罪。法治进程的推进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得不少的企业家开始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了企业的转型升级上,国家也加大了对低能耗、环保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企业生产污染环境的行为越来越少,为青山绿水、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助力,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九、食品药品安全类犯罪

  在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初期阶段,法律存在很大的缺陷,对很多违法犯罪的行为主体都是采用行政处罚的方式进行追责,对实施了食品、药品类犯罪行为主体的惩罚力度并不大,也很少有人被追究刑事责任。[4]但是随着各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司法机关加大了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和打击力度,对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基层人民群众也提升了对于食品药品安全的关注度,因此,企业家如果不能够保证相关食品、药品的安全,就可能成为涉嫌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嫌疑人。我国法律中规定的涉及食品药品的违法犯罪主要包括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甚至是有毒有害食品等。通过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提高食品和药品的安全性,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驾护航。广大企业家也要提高对于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关注度,致力于确保产品的安全,从而真正维护市场环境的稳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高水平的经济收益与社会信誉。

  综上所述,面对众多的刑事法律风险,广大企业家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加强对现行法律制度内容的了解,增强对各种刑事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遵纪守法,合法经营,使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能够在法律的正确引导下进行。并保证各项决策和发展战略的制定,都不会触及法律的“红线”,进而全力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昕.企业家面临刑事法律风险所涉犯罪的主要类型[J].法制与社会,2016(7):261-263.

  [2]蒋德海.将民营企业家从刑事法律风险中解放出来[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9,3(1):80-87.

  [3]和蕾.中国企业家犯罪及防控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4]余家骏.试论我国企业家刑事法律风险成因及防控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50-54.

  [5]骆晓宇,刘刚.优化营商环境背景下民营企业刑事法律风险的防控路径[J].知与行,2022(4):55-62,96.

  [6]毛乃纯.降低民营企业家刑事法律风险的对策——立足于积极主义刑法观的尝试[J].青少年犯罪问题,2021(2):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