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中青年人群患脂肪肝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论文

中青年人群患脂肪肝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论文

7

2024-01-19 09:36:19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目的探讨中青年人群患脂肪肝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制定针对性治疗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610例体检者的体检资料,根据体检者是否患有脂肪肝分为脂肪肝组(215例)与非脂肪肝组(395例),统计两组体检者的基线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健康人群患脂肪肝的危险因素。结果脂肪肝组体检者的BMI、尿酸(UA)、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空腹血糖(FPG)水平均显著高

  【摘要】目的探讨中青年人群患脂肪肝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制定针对性治疗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610例体检者的体检资料,根据体检者是否患有脂肪肝分为脂肪肝组(215例)与非脂肪肝组(395例),统计两组体检者的基线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健康人群患脂肪肝的危险因素。结果脂肪肝组体检者的BMI、尿酸(UA)、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空腹血糖(FPG)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且有吸烟史、有饮酒史、脂代谢异常以及维生素D缺乏的体检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较大(OR=2.218)、有吸烟史(OR=2.270)、有饮酒史(OR=2.098)、UA水平较高(OR=1.933)、Hb水平较高(OR=2.421)、PLT水平较高(OR=2.462)、脂代谢异常(OR=2.705)、维生素D缺乏(OR=2.349)、ALT水平较高(OR=1.962)、FPG水平较高(OR=2.010)均为影响体检人群患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均<0.05)。结论BMI较大、有吸烟史、有饮酒史、UA水平较高、Hb水平较高、PLT水平较高、脂代谢异常、维生素D缺乏、ALT水平较高、FPG水平较高均为影响体检人群患脂肪肝的高危因素,临床可结合上述高危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降低其发生风险,进而改善预后。

  【关键词】体检,脂肪肝,高危因素,预防措施

  脂肪肝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肝脏病理性改变,其主要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早期患者并无明显的症状表现,部分可表现为右上腹部不适、乏力等症状。脂肪肝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很大,如引起肝细胞变性,损害肝脏功能,引发肝硬化甚至肝癌;导致血液黏度增加引发动脉硬化;会加重糖代谢的功能紊乱而引发糖尿病;使血管壁因堆积的脂肪而变窄引发高血压;还可能引发心脏病导致猝死,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主要通过体格检查、病史询问、影像学检查(CT、磁共振等)对患者的发病情况及严重程度予以判断[1-2]。通过体检可发现脂肪肝及其严重程度,给予针对性的处理方案,及时控制病因,进而延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3-4]。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体检人群患脂肪肝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制定针对性治疗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的610例体检者的体检资料,根据研究对象是否患有脂肪肝分为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分别为215、395例,体检者均来自钦南区与钦北区的6个社区(东风社区、东南社区、江滨社区、中山社区、三宣堂社区、城西社区),纳入标准:①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研究对象的体检资料均准确完整;②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研究对象认知和言语功能正常;③脂肪肝组研究对象同时符合《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5]中脂肪肝的相关诊断标准;肝实质呈密集点状高回声(回声强于脾、肾),肝远场回声衰减,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轻至中度肝脏肿大,边缘角圆钝。排除标准:①伴有乙型肝炎、肝硬化等肝部疾病史;②合并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③合并恶性肿瘤。本研究已通过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研究方法①统计两组体检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吸烟史(有、无)、饮酒史(有、无)、婚姻状态(已婚、未婚)、尿酸(UA)、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脂代谢异常情况、维生素D缺乏情况、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空腹血糖(FPG)。分别取两组体检者空腹静脉血6 mL,其中3 mL以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北京指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号:B421)检测Hb、PLT、UA水平,另3 mL静置30 min后置于离心机离心20 min,转速3 000 r/min,使用速率法检测血清ALT水平,使用过氧化物酶比色法检测血清FPG水平。将三酰甘油&gt;150 mg/dL、总胆固醇&gt;200 mg/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gt;12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t;35 mg/dL判定为脂代谢异常;将25羟基维生素<20μg/L判定为维生素D缺乏[6]。②比较脂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体检人群患脂肪肝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经S-W法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影响体检人群患脂肪肝的单因素分析脂肪肝组BMI、UA、Hb、PLT、ALT、FPG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且其中有吸烟史、有饮酒史、脂代谢异常以及维生素D缺乏体检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体检者性别、年龄、婚姻状态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1。

555.jpg

    2.2影响体检人群患脂肪肝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体检人群是否患脂肪肝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而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BMI较大(OR=2.218)、有吸烟史(OR=2.270)、有饮酒史(OR=2.098)、UA水平较高(OR=1.933)、Hb水平较高(OR=2.421)、PLT水平较高(OR=2.462)、脂代谢异常(OR=2.705)、维生素D缺乏(OR=2.349)、ALT水平较高(OR=1.962)、FPG水平较高(OR=2.010)均为影响体检人群患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2。

666.jpg

  3讨论

  目前随着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脂肪肝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且逐渐趋于年轻化,若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及治疗,随病情加重可导致肝硬化、肝癌等结局[7]。因此,确定体检人群发生脂肪肝的高危因素,从而给予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对降低脂肪肝风险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较大、有吸烟史、有饮酒史、UA水平较高、Hb水平较高、PLT水平较高、脂代谢异常、维生素D缺乏、ALT水平较高、FPG水平较高均为影响体检人群患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在于,临床上主要借助BMI衡量体质量是否处于标准范围内及胖瘦程度,BMI偏高者说明体质量超重,机体有过多的脂肪含量未能及时得到消耗,进而囤积于肝脏等部位,此类群体相较于正常BMI范围者而言,发生脂肪肝的概率更大[8]。香烟中含有尼古丁和一氧化碳成分,可刺激交感神经释放儿茶酚胺,使血浆中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而游离脂肪酸又可被肝脏和脂肪组织摄取而合成三酰甘油;同时,儿茶酚胺也会促进脂质释放,进而引发脂肪肝;大量饮酒对肝脏产生的毒性较大(主要因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明显增加所致),易降低肝脏组织对脂类物质的代谢能力进而使其蓄积于肝细胞中,摄入量越多、浓度越高,引发脂肪肝的风险越高[9]。喜食高能量、富含嘌呤等类型的食物者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较高,UA水平异常升高可诱导一系列的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反应,利于脂质合成,同时可引发胰岛素抵抗而促进脂肪在肝脏细胞中的蓄积,进一步增加脂肪肝的发生风险。Hb、PLT水平较高可引发机体血常规紊乱,血小板释放功能有所下降,肝脏内血管径趋于狭窄,相应纤维组织大量增生,肝脏的脂质代谢出现失衡,进而患者有较高的脂肪肝发生风险。脂代谢异常属于一类生理病理过程,其主要是指机体的脂类物质的合成、吸收、转运等过程发生异常,可进一步产生过多脂肪并沉积在肝脏组织中,超出肝脏的代偿范围,进而形成脂肪肝[10]。此外,若缺乏维生素D可对机体的胰岛β细胞功能造成不利影响,加重糖耐量异常状态,促进游离胆固醇的蓄积,进而导致肝脏脂肪的变性;另一方面FPG水平的升高同可引发胰岛素抵抗,致使肝脏大量合成三酰甘油并蓄积于肝内,进而导致脂肪肝[11]。ALT升高越明显对应患者肝细胞损伤越严重,肝细胞代谢发生异常,有更高的脂肪肝发生风险[12]。

  针对上述危险因素,临床上建议采取如下措施:①对于BMI偏高患者,需对其进行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调理,控制能量摄入、保持饮食规律(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多吃粗粮等)的同时增加运动,增加能量消耗,进而保持机体能量的平衡,控制体质量使其处于合理的范围,进一步降低由此导致的脂肪肝发生风险;②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均需对有吸烟史、有饮酒史的患者进行督促,指导其戒烟戒酒,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③临床上需对患者定期检测UA、Hb、PLT、血脂指标的水平,及时了解肝脏自身的储备状况,且需注意让患者保持低胆固醇、低嘌呤、低盐的饮食习惯,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发生高血脂的患者可在遵医嘱情况下口服辛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等类型的降血脂药物进行治疗;④对于维生素D缺乏的患者除常规注意饮食外,另需及时补充维生素D,另对于FPG水平较高者需注意控制血糖水平,必要时借助降血糖药物使其趋于平稳,进而降低脂肪肝的发生风险;⑤对于ALT较高者,临床上同需及时检测其指标变化情况,并通过调控饮食、有氧运动及保肝降酶类型药物等方式进行改善。

  综上,BMI较大、有吸烟史、有饮酒史、UA水平较高、Hb水平较高、PLT水平较高、脂代谢异常、维生素D缺乏、ALT水平较高、FPG水平较高均为影响体检人群患脂肪肝的高危因素,临床可结合上述高危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降低其发生风险,进而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周爽,陆靖,赵俊功,等.定量CT测量腹部脂肪分布和肝脏脂肪含量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性[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1,31(8):1350-1353.

  [2]骆泉湘,刘自建.双源CT双能量真实平扫和虚拟平扫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19,16(4):70-73.

  [3]咸亚静,王仁媛,蔡雯,等.基于血清生化标志物的中年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影响因素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23,46(2):254-258.

  [4]韩珍珍,杨伟浩,李明亮,等.健康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巢式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21,37(2):141-147.

  [5]范建高,庄辉.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J].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63-66.

  [6]陈明霞,王昌高,邓照军.定安县体检人群脂肪肝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J].华南预防医学,2022,48(8):1017-1020.

  [7]吴车敏,张从玉,徐慧丽,等.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诊断现状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11):158-161.

  [8]仝小玲,张连文.中青年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21,39(1):70-72.

  [9]张志娇,姜梓萌,陈宇航,等.脂肪肝诊断标准更名后饮酒在临床分层管理中的价值[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2,27(12):1519-1522.

  [10]魏文志,温晓华,刘艳如,等.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高尿酸血症及脂代谢紊乱的关系[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39(8):894-897,902.

  [11]杨可艺,黄雪芳,朱玉婧,等.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影响因素的双中心病例对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41(24):2966-2969.

  [12]广家兵,郑淑萍,史玲,等.社区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20(3):35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