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佐辛、丙泊酚、瑞芬太尼联合静脉麻醉对宫颈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论文

2023-10-08 17:34:40 来源: 作者:yeyuankang
摘要:目的探讨地佐辛、丙泊酚、瑞芬太尼联合静脉麻醉对宫颈癌患者术后镇痛及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赤峰市松山医院收治的行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90例宫颈癌患者分为两组,各45例。术中持续给予患者静脉滴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治疗组在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0.2 mg/kg体质量的地佐辛静脉注射,常规组患者则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静脉注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24 h、术后48 h视觉模拟疼痛
【摘要】目的探讨地佐辛、丙泊酚、瑞芬太尼联合静脉麻醉对宫颈癌患者术后镇痛及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赤峰市松山医院收治的行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90例宫颈癌患者分为两组,各45例。术中持续给予患者静脉滴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治疗组在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0.2 mg/kg体质量的地佐辛静脉注射,常规组患者则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静脉注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24 h、术后48 h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血清5-羟色胺(5-HT)、P物质(SP)、应激反应指标,以及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术后即刻比,术后24、48 h两组患者VAS评分及血清5-HT、SP、Cor、NE、Ang-Ⅱ水平均呈降低趋势,且不同时间点治疗组均低于常规组;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采用地佐辛、丙泊酚、瑞芬太尼联合静脉麻醉能够有效缓解宫颈癌患者术后疼痛,减轻应激反应,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宫颈癌;地佐辛;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疼痛;应激反应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根治性切除治疗是其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因手术为创伤性操作,术后疼痛可引发患者苏醒期躁动,部分可并发植物神经紊乱,影响手术效果。因此,麻醉药物的选择对围术期麻醉效果、术后镇痛效果有决定性作用。丙泊酚可抑制二氧化碳的通气反应,使患者在清醒状态时的呼吸频率增快,还可减少大脑的耗氧量和血流量,起到镇痛的作用;研究报道,瑞芬太尼能够产生阿片诱导的痛觉过敏和急性阿片药物耐受,使术后疼痛加剧,且该药为短效麻醉性镇痛药,停药后镇痛作用很快消失[1]。地佐辛采用肌肉注射,有利于在体内维持一个长时间、稳定的药物浓度,术后镇痛效果较好,作用时间较长[2-3]。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地佐辛、丙泊酚、瑞芬太尼联合静脉麻醉对宫颈癌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赤峰市松山医院收治的行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90例宫颈癌患者分为两组,各45例。常规组患者年龄38~77岁,平均(46.09±6.75)岁;病程1~5年,平均(3.87±0.72)年。治疗组患者年龄36~76岁,平均(45.15±5.73)岁;病程2~5年,平均(3.88±0.83)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纳入标准:符合《宫颈癌磁共振检查及诊断规范专家共识》[4]中关于宫颈癌的诊断标准者;符合手术指征者;无慢性疼痛者;术前24 h未使用阿片类药物者等。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者;对研究药物存在过敏史者;近期口服镇痛药物者等。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麻醉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宫颈癌根治术进行治疗,在进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对患者的生命指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进行严密监测,将其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麻醉前30 min使用1 mg的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锦州奥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63223,规格:2 mL∶2 mg)进行肌肉注射。
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方式:2.5 mg/kg体质量的丙泊酚乳状注射液(四川国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15,规格:20 mL∶0.2 g)与2~4μg/(kg·h)的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97,规格:1 mg/支)持续静脉滴注。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氧浓度50%,流量2 L/min,潮气量6~8 mL/kg体质量,通气频率10~14次/min,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35~45 mmHg(1 mmHg=0.133 kPa)。术中以微量泵输注2~6 mg/(kg·h)的丙泊酚乳状注射液、0.25μg/(kg·min)的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以维持麻醉,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输注速度。治疗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前30 min采用0.2mg/kg体质量的地佐辛注射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329,规格:1 mL∶5 mg)静脉注射,常规组患者则同期采用与地佐辛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静脉注射。术毕停用麻醉维持药物,采用1 mg的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7097,规格:1 mL∶0.5 mg)与0.5 mg的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海南制药厂有限公司制药二厂,国药准字H41025476,规格:1 mL∶0.5 mg)拮抗,符合拔管指征(意识清醒,咳嗽、吞咽反射恢复,吸空气血氧饱和度>95%)后拔除气管导管。入麻醉恢复室后两组均接镇痛泵进行1μg/(kg·d)舒芬太尼术后镇痛,镇痛泵持续量2 mL/h,单次负荷剂量为2 mL,且锁定时间为15 min。返回病房后对其进行常规生命体征监测,密切关注血压、心率等指标变化情况。
1.3观察指标①使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5]评估患者术后即刻、术后24 h、术后48 h的镇痛效果,总分为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强烈。②取患者术后即刻、术后24 h、术后48 h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取血清(3 500 r/min,10 min),使用免疫法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P物质(SP)水平。③血液采集和血清制备方法同②,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术后即刻、术后24 h、术后48 h的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使用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④对比两组患者恶心、血压下降、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用(x±s)表示,两组间行t检验,多时间点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比较与术后即刻比,术后24、48 h两组患者VAS评分逐渐降低,且两组相比,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治疗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血清疼痛介质比较与术后即刻比,术后24、48 h两组患者疼痛介质均呈降低趋势,且组间比较,治疗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比较与术后即刻比,术后24、48 h两组患者血清应激指标均呈降低趋势,且组间比较,治疗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3讨论
临床治疗宫颈癌多以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为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术中需采取相应的麻醉药物来减轻手术或检查等因素导致的疼痛,确保患者的安全与治疗效果。丙泊酚是一种快速、短效静脉麻醉药,但其单独应用不能抑制应激反应,不利于手术操作,因此临床多采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但瑞芬太尼可能导致阿片类药物耐受,降低对伤害性刺激的痛阈,诱导术后痛觉过敏。
地佐辛是一种强效阿片类镇痛药物,能缓解术后疼痛感,其主要通过激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的阿片受体进行镇痛,内源性阿片肽物质由特定神经元释放,可激动感觉神经突触前后膜上的阿片类受体,进而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合成,减弱甚至阻滞痛觉信号的传递,起到显著的镇痛作用,镇痛效果较强,在人体内吸收、分布迅速,同时其可维持心血管稳定,与传统阿片类药物相比不良反应较少[6-7]。SP作为负责传递疼痛信息的伤害性刺激神经肽,其水平升高可对感觉末梢神经产生刺激,进而机体产生明显痛觉;5-HT在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疼痛调节及信号传导机制中均可发挥明显作用,其大量分泌可刺激疼痛信号,加重机体痛感。本研究中,术后24、48 h治疗组患者VAS评分及血清5-HT、SP水平均低于常规组,且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提示临床采用地佐辛、丙泊酚、瑞芬太尼联合静脉麻醉对宫颈癌患者机体损伤程度较轻,能够有效缓解疼痛,且安全性较高,有利于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麻醉、手术相关的各种创伤刺激作为应激源贯穿整个围手术期,引起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从而导致Cor、NE、Ang-Ⅱ水平的大量释放[8]。本研究中,与术后即刻比,术后24、48 h两组患者血清Cor、NE、Ang-Ⅱ水平均呈降低趋势,且不同时间点治疗组低于常规组,提示临床采用地佐辛、丙泊酚、瑞芬太尼联合静脉麻醉对宫颈癌患者机体损伤程度较轻,能够有效减轻应激反应。究其原因,由于地佐辛通过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反应,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宫颈癌患者Cor、NE分泌速度,从而减轻机体应激反应[9]。此外,地佐辛能显著降低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同时在术后镇痛、对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及全麻气管插管时应激反应的抑制等方面的临床效果显著[10]。
综上,临床采用地佐辛、丙泊酚、瑞芬太尼联合静脉麻醉对宫颈癌患者机体损伤程度较轻,可缓解疼痛,减轻应激反应,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参考文献
[1]周霞.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宫颈癌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10):52-53.
[2]罗小玲,欧阳伟子,赵丽.不同剂量地佐辛对瑞芬太尼静脉全麻术后苏醒期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3,24(23):3479-3480.
[3]廖生根.宫颈癌根治术后应用地佐辛镇痛的效果及患者免疫功能改善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22):43-43,44.
[4]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宫颈癌专家组.宫颈癌磁共振检查及诊断规范专家共识[J].肿瘤影像学,2017,26(4):250-254.
[5]严广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J/CD].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2):273.
[6]陈秀莺,管锦生,陈小琳.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超前镇痛对宫颈癌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3):5925-5927.
[7]柳琦.宫颈癌根治术后应用地佐辛镇痛的效果及患者免疫功能改善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8):3234-3235.
[8]张娇.地佐辛对宫颈癌手术患者全麻恢复期BIS及苏醒质量影响的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6):775-777.
[9]吕虎,陈万坤,赵燕君,等.地佐辛或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子宫颈癌前病变锥切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J].中国癌症杂志,2018,28(2):146-150.
[10]林洪娇,吴飞,杨吉雄.地佐辛、丙泊酚、瑞芬太尼联合静脉麻醉对子宫颈癌患者镇痛效果、应激反应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2,43(6):1534-15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