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不同手术切口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视力与角膜表面形态的影响论文

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不同手术切口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视力与角膜表面形态的影响论文

2

2023-10-07 14:07:32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不同手术切口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裸眼视力及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SRI)、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AI)、角膜表面散光值(CYL)的影响。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南京市江宁中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白内障患者80例(共80眼)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以常规11:00位3.0 mm透明角膜切口为手术切口,观察组则以角膜最陡峭子午线位置作透明角膜切口为手术切口,术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个月的裸眼视力及泪膜破裂时间(T

  【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不同手术切口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裸眼视力及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SRI)、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AI)、角膜表面散光值(CYL)的影响。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南京市江宁中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白内障患者80例(共80眼)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以常规11:00位3.0 mm透明角膜切口为手术切口,观察组则以角膜最陡峭子午线位置作透明角膜切口为手术切口,术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个月的裸眼视力及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膜散光度,术前、术后3个月SRI、SAI、CYL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术后3个月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术前比,术后1周~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TBUT水平先缩短后延长,角膜散光度先升高后降低,较对照组,术后1周观察组TBUT更长,术后1周~术后3个月观察组角膜散光度更低(均P<0.05);与术前比,术后3个月对照组患者角膜表面形态指标显著升高(均P<0.05),但观察组组内和两组间角膜表面形态指标,以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以角膜最陡峭子午线位置作为透明角膜切口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能够有效恢复白内障患者视力,降低角膜散光度,对角膜表面形态影响较小,且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白内障;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膜地形图;视力;角膜表面形态

  白内障是由于老化、遗传等原因导致晶状体混浊,视力下降最终导致失明的一种疾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小等优点,而术后角膜散光会增加患者视力障碍复杂程度,因此白内障手术过程中减少角膜散光对术后视力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角膜地形图通过对角膜前、后表面不同位置的曲率测量以反映角膜不同位置的厚度,进而使临床医师更加清晰地了解角膜的整体形态,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切口、降低角膜散光度提供有效依据。常规11:00位角膜切口位于角膜缘内,其对角膜形态影响较大,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角膜散光[1];而以角膜地形图定位最陡峭子午线位置进行手术切口,由于此位置切口松弛,其所在子午线上角膜曲率趋于偏平,降低了该子午线屈光力,从而有效矫正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2]。本研究旨在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不同手术切口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南京市江宁中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80例(共80眼)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6、14例;年龄45~63岁,平均(54.71±6.31)岁;左、右眼分别为21、19例。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27、13例;年龄46~65岁,平均(55.03±6.17)岁;左、右眼分别为24、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现代白内障治疗》[3]中白内障的诊断标准者;均为单眼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者等。排除标准:眼外伤者;具有眼部手术史者;术中出现角膜损伤者等。研究已通过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以角膜地形图仪(日本多美公司,型号:NMS-4N)在裂隙灯下对照角膜地形图,以1 mL注射器针头在患者病眼角膜缘相应处作划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11:00位3.0 mm透明角膜切口,患者取平卧位,并以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Santen Pharmaceutical Co.,Ltd.,注册证号HJ20215002,规格:0.5 mL∶2 mg)表面麻醉,术前点眼3次,然后进行消毒铺巾,粘眼贴,以开睑器撑开病眼使眼球暴露,冲洗结膜囊后于角膜9:00方向作侧切口以注入粘弹剂,并以2.8穿刺刀于角膜11:00位作角膜切口,撕囊颞作前囊膜环形撕囊,直径5 mm左右,水分离分层,超声乳化刻槽深度见红光反射后,劈核逐渐乳化并吸出核块和皮质,然后进行后囊抛光并将粘弹剂注入囊袋,植入合适的亲水性丙烯酸酯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爱锐科技公司,型号:Aqua-Sense PAL)于囊袋内,并调整至居中位,置换粘弹剂,水密切口取出开睑器与眼贴,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s.a.ALCON-COUVREUR n.v.,注册证号H20150119,规格:5 mL∶妥布霉素15 mg和地塞米松5 mg)、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91022,规格:21 000 IU/支)、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SIEGFRIED EL MASNOU s.a.,注册证号HJ20181126,规格:3.5 g/支)点涂于结膜囊,并以纱布包扎术眼。

  观察组患者则于角膜最陡峭子午线位置作为透明角膜切口,患者取平卧位,麻醉方法与手术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吸除核块和皮质,然后进行后囊抛光并将粘弹剂注入囊袋,植入合适的亲水性丙烯酸酯非球面人工晶状体于囊袋内,并调整至居中位,置换粘弹剂,水密切口,指测眼压正常后灼烧密闭主切口,去除开睑器与眼贴,术后处理与对照组相同。两组术后均随访3个月。

  1.3观察指标①以全自动电脑验光仪(日本尼德克株式会社,型号:ARK-1)测量两组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个月裸眼视力水平并比较。②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个月泪膜破裂时间(TBUT)与角膜散光度比较,于患者结膜囊内滴入荧光素钠,眨眼数次后记录最后1次瞬目后角膜出现的第1个干燥斑时间,测量3次后取平均值;角膜散光度以角膜地形图仪进行测量。③以角膜地形图仪对两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SRI)、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AI)及角膜表面散光值(CYL)测量并比较。④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后囊膜皱褶、角膜水肿、眼内感染、人工晶状体移位及切口渗漏的发生情况并比较。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x±s)表示,行t检验,多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裸眼视力比较较术前,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水平逐渐上升,对照组先升高后降低,术后3个月观察组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360截图20230404155758815.jpg

  2.2两组患者TBUT与角膜散光度比较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TBUT水平先缩短后延长,角膜散光度先升高后降低,且较对照组,术后1周观察组TBUT水平更长,术后1周~术后3个月观察组角膜散光度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360截图20230617141653081.jpg

  2.3两组患者角膜表面形态比较较术前,术后3个月对照组患者SRI、SAI、CYL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观察组SRI、SAI、CYL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360截图20230617141728411.jpg

  2.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观察组比(20.00%vs 1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主要通过超声波将混浊晶状体与皮质粉碎乳糜化后吸出,再配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使患者能够重新恢复视力,但由于患者术前多普遍存在散光,而术后角膜散光与干眼症状的加重可影响手术效果。角膜地形图是一种能够全面且系统地对角膜形态进行定量分析的手段,能够使手术医师进一步了解角膜整体的形态变化,从而更为合理地设计手术方案。常规11:00位角膜切口不仅有利于切口密闭恢复,而且眼睑能够对切口进行遮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由于多数患者会随着年龄增长产生逆规性散光,选取此区域进行切口术后可能导致患者散光加重,难以处理,需再次进行手术以矫正高度散光[4-5]。

  以角膜地形图对患者角膜最陡峭子午线位进行定位后手术能够有效中和已有角膜散光,并使得该子午线上的曲率变平,在减轻散光的同时对角膜损害更小,从而有效恢复患者视力[6]。本研究中,较对照组,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裸眼视力明显更高,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0.00%vs 1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白内障患者在以角膜地形图引导下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于视力的恢复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良好。

  由于手术切口会对角膜知觉造成一定影响,导致瞬目次数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干眼症状加重;而散光一方面与术前存在的角膜散光有关,另一方面手术切口位置选择与术中操作同样也会对角膜散光造成一定影响[7]。由于角膜散光是一个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通过测定角膜表面形态能够综合反映术前预存散光和手术性散光的关系[8]。本研究中,较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TBUT水平显著延长,术后1周~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显著降低;较术前,术后3个月对照组患者角膜表面形态指标显著升高,但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组内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白内障患者在以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于于角膜最陡峭子午线位置作为透明角膜切口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能更有效防止干眼症状进一步加重,降低角膜散光,且不会对角膜表面形态造成太大影响。究其原因,由于常规11:00位角膜切口距离角膜手术中心较近,对前房扰动较大,且角膜上方切口易导致逆规性散光;而选择于最陡峭子午线作手术主切口,有效降低了由于切口松弛所导致的子午线屈光力,进而减少角膜散光,且能够有效降低对角膜的影响,防止干眼症状加重[9-10]。

  综上,白内障患者在以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以角膜最陡峭子午线位置作为透明角膜切口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能够有效恢复视力,降低角膜散光度,对角膜表面形态影响较小,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石春和,姜焕荣,倪鸿昌.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不同部位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4,22(5):390-392.

  [2]陆士恒,张忆,吕骄.角膜地形图引导下3.0 mm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6):1170-1171.

  [3]施玉英.现代白内障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7-171.

  [4]郭立涛,张铁民,谭小波,等.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白内障手术切口的改变对中度角膜散光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7,23(5):745-747.

  [5]陈凯,唐智深,周华芬,等.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不同切口白内障手术对患者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8,15(5):119-122.

  [6]段素芳,刘静,李秀红,等.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去瓣Epi-LASIK治疗外伤性角膜散光的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4,14(9):1620-1623.

  [7]李璟.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不同散光轴向切口白内障手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J].临床眼科杂志,2014,22(1):32-34.

  [8]刘萍萍,管怀进,卞洪俊,等.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不同切口的应用及对角膜地形图与角膜散光的影响[J].临床眼科杂志,2021,29(2):124-127.

  [9]陈星,于建春,周丹英,等.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疗效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3,21(6):503-505.

  [10]姚婕颖,陈春霞,钱莉.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不同手术切口对超声乳化术后角膜表面形态和泪膜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2):2137-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