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现状及风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现状及风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

18

2023-08-30 14:59:43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目的 研究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 NSSI )行为的现状及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预防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严重 的自杀行为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 研究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 NSSI )行为的现状及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预防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严重 的自杀行为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岳池川东医院 2020 年 10 月至 2022 年 6 月收治的 180 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其过去 1 年内是否伴有 NSSI 行为分为伴 NSSI 组( 69 例)与不伴 NSSI 组( 111 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 并对其中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 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80 例青少年抑郁 症患者中,伴 NSSI 行为的患者有 69 例,占比为 38.33% ;伴 NSSI 组中存在童年虐待、童年家庭功能不全、孤独感评分 >11 分的患者占 比及皮肤压痛阈值、中文版儿童抑郁量表( CDI )总分均显著高于不伴 NSSI 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 )水平显著低于不伴 NSSI 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虐待、童年家庭功能不全、孤独感评分 >11 分及皮肤压痛阈值高、CDI 总分高、血清 BDNF 水平低均为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NSSI 行为的危险因素( OR=2.234、2.125、2.085、2.134、2.168、2.201.均 P<0.05 )。 结论 青 少年抑郁症患者伴 NSSI 行为的发生率较高, 且童年虐待、童年家庭功能不全、孤独感评分 >11 分及皮肤压痛阈值高、 CDI 总分高、血清 BDNF 水平低均为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 NSSI 行为的危险因素,临床可采取相应措施预防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NSSI 行为的发生,进 而防止发生自杀行为,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 抑郁症,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风险因素

  抑郁症主要是以连续且长期的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 且随着该疾病的逐渐年轻化,使得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逐渐增多 [1] 。而非自杀性自伤( 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 ) 行为多见于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患者之中,是指在不以自 杀死亡为目的情况下,故意对身体组织造成破坏,且不被 大众接受的行为 [2] 。目前,有调查显示,NSSI 是自杀意图 或自杀未遂的重要危险因素,且发生早于自杀行为 [3] 。因 此,了解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NSSI 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 同时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意义重大。故而本研究调查了18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NSSI 行为发生的现状,同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进一步制定相关防治措施、提高 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岳池川东医院 2020 年 10 月 至 2022 年 6 月收治的 180 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 料,依据其过去 1 年内是否伴有 NSSI 行为分为伴 NSSI 组(69 例)与不伴 NSSI 组( 111 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 2 版)》[4] 中的诊断标准者; 首次发病者;所有受试者在进行皮肤压痛阈值测试前 72 h内均未服用镇痛药物等。排除标准:近期接受过抗抑郁治 疗者;严重心、肺、肾等功能异常者;有药物滥用史者 等。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审核并批准实施此研究。

  1.2 研究方法 ①所有患者入院后,使用青少年非自 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ANSAQ) [5] 评定其过去 1 年内 NSSI 行为发生情况,其中 ANSAQ 评分仅使用其中的行 为问卷,包括 12 个条目,分为 2 个维度: a. 无明显组织 损伤的自伤行为,是指患者自伤行为未造成明显身体组织 损伤; b. 有明显的组织损伤的自伤行为,是指患者自伤行 为可能会造成大量出血、划痕或其他组织损伤。NSSI 总次 数为各条目 NSSI 累及发生次数,发生为 1 次及以上即为 发生 NSSI 行为,次数越多,表明患者 NSSI 行为越严重。 ②对伴 NSSI 组与不伴 NSSI 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 素分析,包括年龄、性别、居住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有 无留守经历、病程、童年虐待、有无童年家庭功能不全、 孤独感评分、是否伴焦虑、是否受过校园欺凌、皮肤压痛 阈值(采用电子测痛仪进行检测)、中文版儿童抑郁量表 ( CDI ) [6] 总分、是否已休学或准备休学、血清脑源性神经 营养因子(BDNF)、白蛋白(Alb)、血尿酸(SUA)水平 等。所有患者入院后,使用孤独感量表(LRS) [7] 评分评估患者孤独感现状,其中 LRS 评分包括 21 个条目,4 个维 度,总分 21~105 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孤独感越明显,本研究以 11 分定义为孤独感强弱临界值; CDI 评分共有 27 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别采用 0、1、2 评分,分别表示偶 尔、经常、总是来说明症状出现频率,总分 54 分,评分 越高,表明患者抑郁症状越严重;入院次日早晨,取所 有患者空腹肘静脉血 5 mL,进行离心分离( 3 000 r/min, 10 min),取上层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 BDNF 水平,应用溴甲酚绿法检测 Alb 水平,应用尿酸酶 法检测 SUA 水平。③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的变量纳入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中,筛选出影 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NSSI 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 析,计量资料均经 S-W 法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 ( x ±s) 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χ2 检 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 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SSI 行为现状 本研究所纳入的 180 例青少年抑郁 症患者中,伴 NSSI 行为的患者有 69 例,占比为 38.33%。

  2.2 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NSSI 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伴 NSSI 组存在童年虐待、童年家庭功能不全、孤独感评分 >11 分的患者占比及皮肤压痛阈值、CDI 总分均显著高于 不伴 NSSI 组,血清 BDNF 水平显著低于不伴 NSSI 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1.

06FB1B57-FB0F-4f23-9B4B-15515C4E2358.png

98B6030E-2654-41fd-84E1-0A7136BBC71D.png

  2.3 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NSSI 行为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 NSSI 行为为因变 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 量,纳入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 年虐待、童年家庭功能不全、孤独感评分 >11 分及皮肤 压痛阈值高、CDI 总分高、血清 BDNF 水平低均为影响青 少年抑郁症患者 NSSI 行为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OR=2.234、2.125、2.085、2.134、2.168、2.201.均 P<0.05),见表 2.

8511695D-91CD-4f2f-B30A-770B3D5FF574.png

  3 讨论

  青少年抑郁症主要是由社会、遗传等因素导致青少年 发生自我否定、痛苦等情绪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而NSSI 行 为是其较为常见的一种伴随症状。NSSI 行为具有隐匿性、 不主动报告等特征,若患者未能予以及时有效的控制,则 可使得自伤行为发生程度加重,威胁其生命安全。

  本研究所纳入的 180 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 伴NSSI 行为的患者有 69 例,占比为 38.33%。黄少南等 [8] 研究通过调查九江地区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 NSSI 的现状发 现, 1 500 例患者中检出 NSSI 584 例, 检出率为 38.93%, 本研究的调查数据与上述研究较为一致,说明岳池地区的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亦有较高的 NSSI 行为发生率,警示临 床对于该类患者的防治工作不容忽视,有必要探讨其影响 因素,并制定相应防控措施。本研究通过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童年虐待、童年家庭功能不全、孤独感评 分 >11分及皮肤压痛阈值、 CDI 总分高、血清 BDNF 水平 低均为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NSSI 行为的危险因素。究 其原因可能是,童年虐待可严重损害个体心理健康,进而 易导致青少年抑郁患者存在 NSSI 行为 [9] 。因此,临床可 通过对有童年虐待经历的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倾听 其烦恼,鼓励其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良情绪,与朋友一起分 享、玩耍,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恢复,进而减少 NSSI 行为 发生。家庭暴力、婚外情等因素也会造成童年家庭功能不 全,而对于童年家庭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倾向于应用NSSI 的 消极行为方式来发泄其情绪,故导致个体 NSSI 发生风险 升高 [10]。而针对该类患者, 需取得患者家庭配合, 与其家 庭成员一起分析、寻找患者发病根源,给患者创造出一个 和睦的家庭环境,叮嘱与患者最为亲近的家庭成员多和患 者谈心,教会其正确解决问题、处理困难的方法,使其更 倾向于采用积极的方式释放消极情绪,进而减少NSSI 行为 发生。对于孤独感强烈的患者可产生低自我评价、低自尊 等情况,从而提升 NSSI 行为的发生率。针对该类患者, 临床可通过使用 LRS 评分及时评估患者孤独感情况, 鼓励 患者到外面环境中去,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进而提升 其自信心,缓解心情,以降低 NSSI 行为发生。

  因自伤行为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情绪,自伤时 间越长、次数越多,皮肤压痛阈值也可反映 NSSI 行为情 况,皮肤压痛阈值越高, NSSI 行为越严重 [11]。因此临床对 于该类患者,可通过按时进行皮肤压痛阈值检测,以降低 NSSI 行为发生率。 CDI 评分可用于反映患者的抑郁程度,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NSSI 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 建 议临床可通过使用 CDI 评分及时了解患者的抑郁程度, 进而对于抑郁程度严重的患者应及时予以 5- 羟色胺再摄取 抑制剂、苯二氮卓类等抗抑郁药物治疗, 以减少NSSI 行为 发生。血清 BDNF 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 参与神经突触的可塑性和重构,改善神经元的病理状态, 反之, 其水平越低, 抑郁症病情也越严重, 从而加大 NSSI 行为的发生概率 [12]。对此, 临床可通过检测血清 BDNF 水 平,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若症状严重时,可给予 电抽搐等治疗措施以提高该类患者血清 BDNF 水平, 减轻 抑郁病情。

  综上,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伴 NSSI 行为的发生率较高, 且童年虐待、童年家庭功能不全、孤独感评分 >11 分及皮 肤压痛阈值、 CDI 总分高、血清 BDNF 水平低均为影响青 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NSSI 行为的危险因素, 因此, 临床可 依据上述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预防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NSSI 行为的发生,进而防止自杀行为,提高生存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陶然 , 纪文博 , 张惠敏 . 青少年抑郁症研究新进展 [J]. 武警医学 ,2015. 26(2): 109- 112.

  [2] 沈晓玲 , 董再全 , 罗珊霞 , 等 . 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述情和家庭教育方式研究 [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0. 20(2): 101- 105.

  [3] 徐慧琼, 万宇辉, 许韶君.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自杀行为关联的理论模型研究进展 [J]. 中国学校卫生 , 2019. 40(2): 314-317.

  [4] 李凌江 , 马辛 .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M]. 2 版 . 北京 :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 2015: 16-44.

  [5] 万宇辉 , 刘婉 , 郝加虎 , 等 .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评价 [J]. 中国学校卫生 , 2018. 39(2): 170- 173.

  [6] 柳之啸 , 李京 , 王玉 , 等 . 中文版儿童抑郁量表的结构验证及测量等值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019. 27(6): 1172- 1176.

  [7] 马玉巧 . 农村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D]. 武汉 : 华中科技大学 , 2016.

  [8] 黄少南 , 张懿 , 孔君 , 等 . 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华南预防医学 , 2021. 47(12): 1564- 1567.

  [9] 钟怡 , 杨亚婷 , 张叶蕾 , 等 . 童年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 [J]. 中华精神科杂志 , 2020. 53(6): 520-526.

  [10] 朱水华 , 孔令军 , 彭晶 , 等 .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及家庭 治疗与干预研究 [J]. 中国医学创新 , 2014. 11(27): 118- 121.

  [11] 徐莉 , 赵锦涵 , 金于雄 , 等 .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的 相关因素 [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2022. 43(5): 58-64.

  [12] 孙喜蓉 , 瞿正万 , 蔡正宜 , 等 . 抑郁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 因子水平及其相关因素 [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 2012. 12(4): 34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