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多发性骨髓瘤继发头颈部肿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

多发性骨髓瘤继发头颈部肿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

1

2025-09-20 14:50:4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目的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继发第二肿瘤(second primary malignancies,SPM)的认识,对MM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帮助。

  摘要:目的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继发第二肿瘤(second primary malignancies,SPM)的认识,对MM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例MM继发头颈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72岁和58岁,均为高危型MM患者。例1在确诊MM后48个月发生上颌牙槽骨肿块、淋巴结转移性鳞癌,诊断SPM后4个月死亡;例2在确诊MM后28个月发生鼻咽癌,诊断SPM后3月余死亡。主要治疗药物为烷化剂与免疫调节剂。其中,例1接受环磷酰胺治疗10个月、沙利度胺22个月;例2接受来那度胺治疗19个月。结论MM继发头颈部肿瘤病例非常少见,影响个体预后。目前,MM患者的病程长,罹患SPM的风险增加,在管理过程中需权衡长程治疗的利弊,加强对SPM的监测。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第二肿瘤;头颈部肿瘤;鳞癌


  0引言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克隆性增殖的恶性肿瘤,是第二大常见的血液系统肿瘤。近年来新药的广泛使用,使MM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延长至8~10年;然而随着MM患者治疗时间及寿命的延长,罹患第二肿瘤(second primary malignancies,SPM)的风险不断增加[1]。目前,关于MM继发头颈部肿瘤的报道非常少见,现报告本科收治的2例MM治疗后继发头颈部鳞癌的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

  1病例资料


  病例1,男性,72岁。患者2017年01月08日因心悸胸闷1月入院,有高血压病史。血常规:血红蛋白78g/L;血IgG 33.20g/L,K10.20g/L,λ0.18g/L;血清β2-MG 4.55mg/L;血免疫固定电泳:IgG-K型。骨髓象示全片见浆细胞43.50%,原幼浆细胞19.50%;免疫表型:见6.56%的单克隆浆细胞;染色体:55-58,XY,+X,+1,der(1),t(1:22)(p11;q11),+2,+5,+8,add(8)(p23)*2,+9,+9,+11,?del(14)(q22q32),+15,+19,+M?X[cp 2]/46,XY[18]。诊断为:MM IgG-K型(DS:Ⅲ期A组;ISS:Ⅱ期)。2017年1月24日起予TD(沙利度胺+地塞米松)方案化疗12程,疗效达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2017年11月—2018年10月予沙利度胺方案进行维持治疗。2018年10月疗效评估为PD,10月20日起予VCd方案(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化疗8程,疗效达CR。2019年07月—2021年02月予“Vd”维持治疗。2020年12月疗效评估为CR后复发,患者拒绝更换治疗方案。2021年01月发现颈部肿块,行全身增强CT:纵隔淋巴结肿大,双侧颈部多发性淋巴结肿大;鼻咽喉部增强MRI(图1):双侧上、下颌骨多发骨质破坏伴上颌牙槽骨软组织肿块,考虑MT,双侧颈部、颌下、胸廓入口处、气管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影,融合成团。2021年01月14日行左侧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免疫组化:CKP(+),P63(+),P40(+),TTF-1(-),CK7(-),CK20(-),Villin(-),LCA(-),PSA(-);(左颈部淋巴结穿刺)转移性低分化鳞癌。患者拒绝上颌牙槽骨肿块穿刺活检及对SPM进行治疗[2]。针对MM,2021年03月16日起予Rd(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方案化疗2程。后颈部淋巴结较前增多增大,患者放弃治疗,于2021年05月10日死亡。

  病例2,男性,58岁。患者2020年12月16日因腰背痛2月入院,既往体健。血常规:血红蛋白94g/L;肾功能及电解质:肌酐238μmol/L,钙3.69mmol/L;血K正常,λ3.22g/L;血清β2-MG18.36mg/L;血免疫固定电泳:λ轻链阳性;骨髓象示幼稚浆细胞25.50%,成熟浆细胞42%;免疫分型:见约23.54%的单克隆浆细胞;FISH检测:CKS1B(1q21)基因拷贝数异常;染色体:46,XY[20];骨髓活检:浆细胞比例>70%。腰椎MRI:椎体及椎板多发异常信号,L3-4椎间盘膨出,L4-5、L5-S1椎间盘膨出并突出。诊断为MMλ轻链型(DS:Ⅲ期B组;ISS:Ⅲ期)[3-4]。2020年12月22日起采用VRd方案,并化疗8程,疗效达VGPR。2021年7月—11月进行“Vd q2w×3次,R×2程”维持治疗。2021年12月05日疗效评估为PD,2021年12月8日—2022年12月22日采用VRd方案,并化疗8程,其间患者自行中断治疗4个月,多次评估疗效为SD[5]。2023年1月因继发感染中断治疗,2023年2月5日再次采用VRd方案化疗1程。2023年03月发现颈部肿块,2023年3月2日行右侧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免疫组化:CK7(-),CKP(+),TTF-1(-),NapsinA(-),CK5/6(+),P40(+),CgA(-),Syn(-),SSTR2(-),Ki-67(40%)。右颈部淋巴结穿刺结果符合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诊断标准。查EB病毒DNA(全血):8.63E+02copies/mL;鼻咽部增强MR(图2):双侧颌下、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两侧鼻咽部黏膜增厚。鼻咽镜鼻咽黏膜病理:EGFR(+),EBER(+),CKP(+),P40(+),CK5/6(+),Ki67(50%);(鼻咽部)低分化癌,符合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诊断标准[6]。患者拒绝鼻咽癌的治疗。2023年4月评估为原发病PD,采用卡非佐米联合TD方案治疗1程。之后,肾功能急剧恶化,采用血液透析治疗[7]。2023年6月13日,患者右侧颈部淋巴结已融合成团,直径约8cm,并出现头面部肿胀,患者放弃治疗,于2023年6月20日死亡[8]。

  2讨论


  目前,国外报道MM发生SPM的概率为1%~15%,而国内报道的发生率为1.0%~5.0%,这可能与我国新药使用时间较晚、MM患者总生存期较短相关[9]。而SPM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本文讨论以下几种药物。(1)烷化剂:烷化剂会损伤造血干细胞,长时间的使用会增加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风险[10]。对于接受马法兰及环磷酰胺治疗的MM患者,其髓系肿瘤的5年、8年、10年发生率分别为3%、10%、20%,且与环磷酰胺酰胺相比,马法兰似乎更容易诱导恶性变。(2)免疫调节剂:一项对2000—2012年进行的7项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发现,在MM患者中,来那度胺组的5年SPM发生率为6.9%,而非来那度胺组为4.8%。虽然来那度胺会增加SPM风险,但它为MM患者带来的生存获益仍能超过其风险,因此来那度胺仍被优先推荐用于MM的诱导及维持治疗[11]。而沙利度胺是否增加SPM的发生还有一定的争议。(3)蛋白酶体抑制剂:西班牙的VISTA研究发现MM患者中含硼替佐米组与不含硼替佐米组的SPM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现关于泊马度胺、卡非佐米及伊沙佐米的数据资料较少,需进一步观察研究[12]。


  本文报道的例1在确诊MM后48个月发生上颌牙槽骨肿块,活检证实为淋巴结转移性鳞癌,在诊断SPM后4个月死亡;例2在确诊MM后28个月发生鼻咽癌。2例患者均具有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均未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涉及的主要治疗相关因素为烷化剂与免疫调节剂,其中例1接受环磷酰胺治疗10个月及沙利度胺22个月,例2接受来那度胺治疗19个月。例1淋巴结活检证实为转移性鳞癌,全身影像学检查仅发现上颌牙槽骨肿块,遗憾的是未能对此肿块及鼻咽黏膜进行活检以明确肿瘤的来源;例2通过鼻咽黏膜及淋巴结活检诊断为鼻咽癌,合并EB病毒感染。目前,关于MM治疗后继发头颈部肿瘤的病例报道很少,瑞典的一项研究报道在508例继发实体肿瘤的MM患者中,口、鼻、咽恶性肿瘤仅有5例;而我国迄今报道2例,1例是在诊断为MM后46个月和来那度胺治疗后21个月被确诊为鼻咽癌;另外1例是MM患者使用马法兰与沙利度胺治疗后20个月时并发牙龈癌;前者与本文例2、后者与本文例1的临床发展过程有很大的相似性。目前虽然无法证实MM的治疗与头颈部肿瘤的发生直接相关,但是基于目前的文献数据,笔者倾向认为这两例患者的SPM发生是MM治疗的远期并发症[13]。


  3结语


  目前,关于MM治疗后发生SPM的文献报道有限,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确定其发展的危险因素,以制定预防SPM的策略。SPM对于个体MM患者生存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MM患者的治疗决策必须仔细权衡潜在的利弊和风险,加强对远期并发症的监测,争取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

参考文献


  [1]C Poh,T Keegan,&AS Rosenberg.Second primary malignancies in multiple myeloma:a review[J].Blood Rev.2021,46:100757.


  [2]CTWallington-Beddoe,&RL Mynott.Prognostic and predictive biomarker developments in multiple myeloma[J].J Hematol Oncol.2021,14(1):151.


  [3]P Musto,KC Anderson,M Attal,et al.Second primary malignancies in multiple myeloma:an overview and IMWG consensus[J].Ann Oncol.2017,28(2):228-245.


  [4]李玲玲,李梦琳,张雨,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继发或伴发第二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转归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3,31(2):429-434.


  [5]夏珺,毛静珏,杨蕾,等.多发性骨髓瘤继发第二肿瘤的回顾性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3):11-12.


  [6]A PALUMBO,S BRINGHEN,SK KUMAR,et al.Second primary malignancies with lenalidomide therapy for newly diagnosed myeloma: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J].Lancet Oncol.2014,15(3):333-342.


  [7]JR JONES,DA CAIRNS,WM GREGORY,et al.Second malignancies in the context of lenalidomide treatment:an analysis of 2732 myeloma patients enrolled to the MyelomaⅪtrial[J].Blood Cancer J,2016,6(12):e506.


  [8]S Z USMANI.Second primary malignancies a n d my e lo ma th e r a py:f a d o r f a ct?[J].Oncotarget,2012,3(9):915-916.


  [9]J F SAN MIGUEL,R SCHLAG,N K KHUAGEVA,et al.Persistent overall survival benefit and no increased risk of second malignancies with bortezomib-melphalan-prednisone versus melphalan-prednisone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untreated multiple myeloma[J].J Clin Oncol,2013,31(4):448-455.


  [10]S MAILANKODY,RM PFEIFFER,SY KRISTINSSON,et al.Risk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nd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after multiple myeloma and its precursor disease(MGUS)[J].Blood,2011,118(15):4086-4092.


  [11]G XU,B WANG,M YANG,et al.A rare case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 a patient with multiple myeloma after treatment by lenalidomide[J].Int J Clin Exp Pathol,2015,8(11):15025-15029.


  [12]夏珺,孙鸿丽,王婧,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继发第二肿瘤四例分析[J].江苏医药.2016,42(22):2529-2531.


  [13]刘宁,徐锋.125I粒子联合化疗治疗Ⅲ期肺鳞癌疗效分析[J].智慧健康,2019,5(25):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