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颈腰同治”理论指导下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

“颈腰同治”理论指导下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

3

2025-08-23 14:59:2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颈腰同治”理论指导下,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对于颈椎活动度及生理曲度的恢复效果更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颈腰同治”理论指导下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患者脊椎活动度及颈椎曲度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9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常规温针灸治疗)与研究组(48例,“颈腰同治”的理念指导下的温针灸治疗),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各项得分,颈椎活动度及颈椎曲度,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研究组更高;与治疗前比,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CASCS各项得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颈椎后伸、前屈、右侧屈、左侧屈、颈椎曲度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腰同治”理论指导下,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对于颈椎活动度及生理曲度的恢复效果更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颈腰同治;温针灸;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

  颈椎病临床常见神经根型颈椎病,多是由于颈椎病所致突出、错位及骨质增生等对神经根造成压迫或刺激所致。临床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但更偏向于保守对症治疗,但常规西医治疗无法满足患者治疗需求。中医理论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多是由于邪气侵犯颈项部经络,以致气滞血瘀、宗筋拘紧,抑或是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无法荣养筋骨所致[1]。温针灸是一种以艾绒对刺入人体的针柄进行加热,从而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在施针时将艾灸所产生热力借由毫针针体传入腧穴,达到温通经脉、宣行气血之效,因此常用于气血痹阻、寒滞经络等证的治疗[2]。临床研究发现,颈椎病多伴有腰椎疾患,其发生或与整个脊椎生物力学的平衡失调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单纯针对颈椎治疗难以彻底治愈,而“颈腰同治”理念则是针对颈椎与腰椎同时进行治疗,以全面调整脊柱的生物力学平衡[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以“颈腰同治”理论进行温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9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与研究组(48例)。


  对照组中男患者25例,女患者22例;BMI 21~29 kg/m2,平均(25.57±1.67)kg/m 2;年龄30~65岁,平均(40.74±6.54)岁;病程2~7年,平均(4.12±1.23)年。研究组中男患者27例,女患者21例;BMI 20~28 kg/m2,平均(25.78±1.43)kg/m 2;年龄29~67岁,平均(41.84±6.75)岁;病程1~6年,平均(3.96±1.33)年。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诊断标准:符合西医《现代颈椎病学》[4]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医《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气血痹阻证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⑴与上述诊断标准相符;⑵施针部位皮肤完好;⑶颈椎既往无重大创伤、手术史。排除标准:⑴精神、认知功能异常;⑵孕妇或哺乳期;⑶合并其他会导致颈肩部疼痛疾病。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且本研究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温针灸治疗,穴位选取颈部天柱、风池、阿是、完骨、天牖及百劳,并对触诊所存在的硬结处、条索状物及压痛点进行施针,体位为俯卧位,对施针处皮肤以酒精进行消毒后,采取一次性无菌医用毫针(北京中研太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格:0.3 mm×40 mm)对穴位及其他选取部位进行施针,直刺15~20 mm,具体深度根据脂肪层厚度决定,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于毫针针柄加用1.5 cm艾条,并于针下放置隔热垫,点燃艾条,毫针停留30 min,停留时间足够后取针,并对针刺部位以消毒棉球进行按压,防止出血。


  研究组在“颈腰同治”的理念指导下进行温针灸治疗,穴位选取颈部天柱、风池、阿是、完骨、天牖及百劳,腰部大肠俞穴、气海俞穴及夹脊穴,并对颈部触诊所存在的硬结处、条索状物及压痛点进行施针,体位为俯卧位,对施针处皮肤以酒精进行消毒后,采取一次无菌性医用毫针对穴位及其他选取部位进行施针,直刺15~20 mm,具体深度根据人体脂肪层厚度决定,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并于颈部风池、天柱及腰部大肠俞穴的毫针针柄加用1.5 cm艾条,并于针下放置隔热垫,点燃艾条,毫针停留30 min,停留时间足够后取针,并对针刺部位以消毒棉球进行按压,防止出血。所有患者均隔天治疗1次,3次/周,持续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⑴临床疗效:治疗后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分为临床控制(颈肩部不适症状完全消失,颈部活动功能恢复正常,症状积分下降90%以上)、显效(颈肩部不适症状明显改善,颈部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70%<症状积分下降≤90%)、有效(颈肩部不适症状部分改善或减轻,颈部活动功能有所改善,30%<症状积分下降≤70%)及无效(临床表征及颈部活动功能均未见改善或好转,症状积分下降≤30%)[5]。总有效率=临床控制率+显效率+有效率。⑵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6]:治疗前后以CASCS评估患者颈椎情况,量表包括主观症状(18分),生活、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9分)及临床体征(73分)3部分,分值越高,代表相关症状及体征越轻微,患者颈椎恢复越好。⑶颈椎活动度及颈椎曲度:治疗前后以颈椎关节活动度量角器[上海瑞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号:11.75英寸×0.25英寸×18英寸(1英寸=2.54 cm)]测量患者颈椎活动度,包括后伸、前屈、右侧屈、左侧屈,以数字X线摄影系统(西门子医疗有限公司,型号:Multitom Rax)测量患者颈椎曲度。⑷不良反应:记录比较治疗期间患者局部轻度水肿、局部轻度烫伤、局部感染等发生情况,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首先采用S-W法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研究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CASCS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CASCS各项得分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和颈椎曲度比较与治疗前比,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颈椎后伸、前屈、右侧屈、左侧屈、颈椎曲度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尚无明确的中医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应归属于“项强”“骨痹”等范畴,系风寒湿邪侵袭、肝肾亏虚、气血不运以致颈项经络痹阻不通,筋骨失养,进而致病。温针灸将艾灸与针刺结合,针刺时于针柄上应用点燃艾绒所致艾炷,艾绒可温经通络,行气活血,而其燃烧时所产生的热力,亦能够通过真身传入体内,直达病所,其兼备艾、针、灸之效用,三者合而为一,因此尤适用于各种慢性炎性疼痛性疾病,但治疗效果较为单一,对患者颈椎功能的改善作用欠佳[7]。


  “颈腰同治”理论是以颈椎的生物力学、生理解剖结构与经络特点为基础所探索出的一种新的治疗思路,以此理论下所选颈部穴位天柱穴强筋健骨、疏风散邪;阿是穴长于缓急止痛;完骨穴可通络安神祛风;天牖穴可散寒通络、消痰清头;百劳穴可软解散结,祛风通络;风池穴可壮阳益气,并疏散少阳风热;而所选腰部大肠俞穴可理气降化滞逆;气海俞穴补益气血,生发阳气;夹脊穴在调理脏腑气机的同时还可舒经活络,于此进行温针灸治疗,可对患者脏腑气机进行调整,达到通利关节、消寒固本、强筋散瘀的目的[8]。对颈部、腰部同时进行取穴,可同时放松,颈、腰部紧张的肌肉,从而恢复脊柱整体的生物力学平衡,改善患者颈椎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研究组更高;治疗4周后研究组CASCS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这些结果表明“颈腰同治”理论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温针灸治疗可进一步增强温针灸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


  颈椎病的病因有劳损、颈椎及周围软组织退行性变等,影像学上会出现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同时颈椎活动度能准确反映颈椎整体功能的变化[9]。本研究中,治疗4周后研究组颈椎后伸、前屈、右侧屈、左侧屈、颈椎曲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以“颈腰同治”理论进行温针灸治疗对于颈椎活动度及生理曲度的恢复效果更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温针灸一方面可以改善神经周围循环,以减轻或消除神经炎症水肿,降低神经敏感性,达到消炎镇痛作用;另一方面,艾叶燃烧所产生的热辐射可经由针柄抵达针尖,于穴位或病变周围产生热效应,促使血管膨胀,改善血液循环,局部水肿、充血等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慢性炎症物质也能够更快吸收;二者可有效松解局部肌肉,改善肌肉痉挛,从而促使颈椎活动度及生理曲度逐渐恢复;而“颈腰同治”所选穴位深层所存在的脊神经与其对应动静脉丛多存在有较多的炎症粘连,于此进行针刺可促进椎旁软组织收缩,对血流量、血流速度进行有效调节,使颈部肌肉张力的有效缓解,利于颈部生物力学平衡功能的恢复[10]。


  综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以“颈腰同治”理论进行温针灸治疗可提高温针灸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对于颈椎活动度及生理曲度的恢复效果更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陆伟,王春生.温针灸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颈椎活动度及对VAS评分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1,33(2):97-100.


  [2]杨昆鹏,田国杰,廖明娟,等.基于“颈腰同治”理论温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20,29(10):1781-1783,1797.


  [3]赵定麟.现代颈椎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21.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5-48.


  [5]张鸣生,许伟成,林仲民,等.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3):151-154.


  [6]岳荣超.桂枝加葛根汤联合温针灸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23,38(19):3767-3770.


  [7]吴树钦,林冬莉,郑谅,等.基于“颈腰同治”理论温针灸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及颈椎功能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6):1363-1366.


  [8]李代富.基于“颈腰同治”理论温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J].双足与保健,2018,27(14):171-172.


  [9]侯素娟.基于“颈腰同治”理论温针灸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对颈椎功能的影响[J].中医外治杂志,2023,32(5):69-71.


  [10]罗萍,何庆生.“颈腰同治”温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39(7):77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