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膏药贴敷联合黄帝内针方术治疗桡骨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论文

2025-08-12 13:49:3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手法复位膏药贴敷联合黄帝内针方术治疗桡骨骨折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腕关节功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在手法复位膏药贴敷的基础上加以黄帝内针方术治疗桡骨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5月—2024年10月深圳华侨城医院收治的158例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79例。对照组予以手法复位膏药贴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黄帝内针方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预后情况,腕关节功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47%(77/79),比对照组的88.61%(70/7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8,P<0.05)。观察组水肿消退时间、连续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线消失时间、桡骨缩短长度、尺偏角平均变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腕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膏药贴敷联合黄帝内针方术治疗桡骨骨折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腕关节功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手法复位,膏药贴敷,黄帝内针方术,桡骨骨折,临床疗效,安全性
桡骨骨折是成人腕部最常见的骨折类型,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主要表现为短缩畸形、成角,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所以,及时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1]。目前临床上桡骨骨折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手术治疗虽然能有效恢复骨折解剖对位,维持骨折稳定,但手术创伤也较大,术后恢复慢,并且还可能出现骨折端血液循环异常,影响关节功能恢复[2]。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操作简便,费用低,是目前临床首选的非手术治疗方式,可对大多数普通的桡骨骨折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3]。桡腕关节面作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关节,对人体功能至关重要,如果预后恢复不好则会对桡腕关节面的正常活动造成不良影响[4]。所以如何促进桡骨骨折患者预后恢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黄帝内针方术源自《黄帝内经》,强调人体内阴阳平衡和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已在脑卒中后功能障碍、腰部外伤辅助治疗方面起到了一定成效[5]。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在手法复位膏药贴敷治疗桡骨骨折的基础上加以黄帝内针方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3年5月—2024年10月深圳华侨城医院收治的158例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79例。对照组女44例,男35例;年龄18~88岁,平均(41.90±12.65)岁。观察组女45例,男34例;年龄19~88岁,平均(41.94±12.58)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有明确外伤史,腕关节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且X线片提示桡骨骨折;②手法复位后可接近或达到解剖复位;③骨折后未接受过其他任何治疗;④患者或家属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开放性骨折或>2周的陈旧性骨折者;②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或功能性障碍者;③智力、认知水平异常,无法配合研究者;④患侧存在严重皮肤病者。
1.3方法
对照组予以手法复位膏药贴敷治疗,具体如下:①手法复位:患者取舒适体位,前臂放松,掌心朝下。助手站于患者身后,紧握患者的肘关节以稳定上肢。操作者双手紧握患者手腕部位,准备进行复位操作。操作者和助手稍微用力,沿着桡骨长轴往相反方向做牵引动作,持续3~5 min,使肌肉放松,并初步纠正骨折断端的移位。根据骨折的具体移位情况,将患者骨折远端向尺侧方向轻轻推挤,同时按压骨折近端,使其往桡侧方向缓慢移动,直至骨折断端对位对线良好。具体手法需根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而定,也可采用其他复位手法,如背伸复位、旋后复位、拔伸复位等。复位后,应检查骨折断端是否对位对线良好,无成角、旋转及短缩畸形,同时观察患肢的末梢血运及感觉情况,确保无神经血管损伤。②膏药贴敷:手法复位后将自制膏药敷与患处,并用绷带缠绕固定。自制膏药组方如下:鸡血藤25 g,血竭、元胡、丹参、川断、接骨消、丹皮、桅子、连翘各15 g,西红花2 g;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后,加入适量冰片、蜂蜜等调成膏药备用。③夹板外固定。绷带缠绕固定的同时行夹板外固定,夹板的安置顺序依次为手掌侧、手背侧、桡骨侧和尺骨侧,最后用带柱的托板将骨折部位固定在中立位,并用三角巾以90°的角度悬挂在胸前。固定完成后拍摄腕关节的X线片评估骨折的复位状况,并密切关注复位后患肢的肿胀程度、血液循环以及感觉功能等情况。叮嘱患者每两周复诊1次并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X线检查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对夹板进行更换或拆除。通常情况下,夹板会在复位后的第6周被拆除。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黄帝内针方术治疗,黄帝内针操作遵循“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同气相求”的原则,在患者患侧对应的健侧取穴,包括阳溪、偏历、经渠、太渊穴,以及商丘至三阴交、解溪至丰隆连线上的压痛点,常规消毒后将针灸针轻刺入所选穴位,注意控制针刺的深度和方向,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神经,刺入后留针一段时间。同时,用黄帝内针方术变通教导患者回家用王不留行籽贴手指远端井穴、商阳,中冲,少商穴,每日进行点按,通过刺激穴位,促进骨折愈合。
1.4观察指标
①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的相关内容评估两组的临床疗效。其中X线片显示有连续骨痂形成,骨折对位满意,局部无疼痛肿胀、无明显畸形,腕关节掌屈、背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受限<15°为治愈;X线片显示有连续骨痂形成,骨折对位尚可,局部无疼痛肿胀、无明显畸形,腕关节掌屈、背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受限<30°为显效;X线片显示有骨痂形成,骨折对位欠佳,局部轻微疼痛、轻度畸形,腕关节掌屈、背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受限<45°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总有效=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收集两组的预后情况指标,包括水肿消退时间、连续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线消失时间、桡骨缩短长度、尺偏角平均变化等。③通过Green-O'Brien腕关节功能调查问卷[7]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问卷包括4个大项:握力平均(0~25分),活动范围(0~25分),疼痛程度(0~25分),功能障碍(0~25分),得分越高腕关节功能越好。④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延迟愈合、骨折移位、骨不愈、局部关节僵硬等。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预后情况、腕关节功能为计量资料,且经Shapiro-Wilk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47%,比对照组88.6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水肿消退时间、连续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线消失时间、桡骨缩短长度、尺偏角平均变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Green-O'Brien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3%,比对照组11.39%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桡骨骨折疗法。手法复位后为了维持关节面正常的尺倾角和掌倾角,需要进行夹板外固定,但长时间固定,早期患者腕部肿胀容易挤压皮肤,晚期腕关节容易出现僵硬,所以亟需一种可以缓解骨折部位肿胀,缩短夹板固定时间的方法[8]。在中医中桡骨骨折被称为“骨折病”,认为其是外伤导致局部脉络受损,瘀血阻滞经络,引起气机不畅,进而引发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9]。中医对于骨折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积累了众多的方药和疗法,比如膏药贴敷、针刺等。本研究的自制膏药里融合了西红花、丹皮、元胡、血竭等药材,能够起到活血化淤、畅通经络、缓解疼痛等功效,对骨折康复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所选的黄帝内针方术作为中医传统针刺疗法的一种,已经经过了数千年的实践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技巧。该针法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经络,促进人体气血流通,改善微循环,同时还可以促进神经内分泌,释放内啡肽、多巴胺等内源性物质,从而产生镇痛、抗炎等效应[10]。
本研究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高(P<0.05),提示在手法复位膏药贴敷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黄帝内针方术治疗可以提升治疗效果。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连续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桡骨缩短长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手法复位膏药贴敷联合黄帝内针方术治疗可以促进骨折愈合,改善预后情况。因为黄帝内针方术可以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起到舒经活络,行气止痛的效果,从而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和消肿[11-12]。此外,本研究还比较了两组的腕关节功能,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Green-O'Brien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在手法复位膏药贴敷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黄帝内针方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因为黄帝内针方术通过针刺相关穴位,可以促进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关节活动度和灵活性。而且黄帝内针方术作为传统中医疗法,操作相对简便且安全,而由于其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不需要使用任何药物或化学物质,因此不会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或化学反应,安全性更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提示加以黄帝内针方术治疗不良事件更少。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膏药贴敷联合黄帝内针方术治疗桡骨骨折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腕关节功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JAYAKUMAR P,TEUNIS T,VRANCEANU AM,et al.Early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explain the recov‐ery trajectory after distal radial fracture[J].J Bone Joint Surg Am,2020,102(9):788-795.
[2]万世元,李飞跃,施荣庭,等.当归续骨汤加减结合手法复位联合新型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J].广西医学,2023,45(14):1695-1699.
[3]刘琦,刘威,王向阳.手法复位小夹板与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复位质量及腕关节活动度参数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2,31(15):2813-2816.
[4]何福友,王雪竹.手法整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RUSS评分、Cooney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4):549-551.
[5]吴尧,高伟,彭邦臣,等.黄帝内针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理论基础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23,32(8):1388-1391.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168-169.
[7]张建丰.手法复位小夹板联合石膏外固定与传统石膏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临床对比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0,26(6):37-40.
[8]王长军,孙永丽,于烨,等.手法复位联合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1,36(1):95-96.
[9]张普成,王勇,覃祥诚.桃红四物汤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20,36(2):43-44.
[10]冯娜,史金花,沈凌霞,等.黄帝内针疗法治疗痹证举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1,35(8):41-43.
[11]梁彬彬.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配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4,40(12):2386-2388.
[12]严文洁,伍峰,冯旋,等.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红白舒筋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0(9):1007-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