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论文

2025-02-14 17:00:5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该方法能有效改善肢体活动及行走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独立性及自理能力。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10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及运动功能指标、生活质量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BI指数、FIM评分、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该方法能有效改善肢体活动及行走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独立性及自理能力。
关键词:脑梗死,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临床疗效
0引言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具有很高的致残及致死率。本病由局部脑血液循环急性中断所致,引发脑细胞缺血缺氧,脑组织缺血性损伤、坏死,造成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手段,早期对症用药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降低致死率有重要作用。但单纯的药物治疗之后遗留病残的概率仍然很高,怎么样减轻乃至消除病残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问题。临床研究证实,约70%的脑梗死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遗留一侧肢体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2]。早期康复治疗对改善脑梗死病情及后遗病残程度有积极作用,特别是中医康复治疗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中医辨证选择针对性内服、外治综合疗法,能调整脏腑功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肢体运动能力的目的[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10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为38~79岁,平均(62.04±11.83)岁;发病时间4~32h,平均(13.76±3.85)h。对照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为40~78岁,平均(61.83±11.35)岁;发病时间3~34h,平均(13.90±4.02)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4]中标准;②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③首次发病,在发病24h内入院接受治疗,现处于急性期;④意识状态尚清晰,无严重意识障碍或昏迷,能配合治疗。排除标准:①其他颅脑疾病、生命体征不稳定;②对本研究药物过敏;③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④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西医治疗,常规采用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每日静脉滴注血塞通注射液200mg,服用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配合早期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观察组的基础上使用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①中药治疗,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30g、熟地15g、当归尾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0g;随证加减:痰多者加半夏10g、胆南星10g、竹茹10g;肝阳上亢者加钩藤12g、天麻12g[5];每日1剂,早晚各煎煮1次,每次取汁150mL温服。②针灸治疗,头穴取百会、印堂、四神聪、人中等穴,患侧上肢取肩髃、臂臑、风池、极泉、曲池、外关、内关、合谷等穴,下肢取关元、气海、解溪、足三里、环跳、委中、阳陵泉、三阴交等穴;辨证配穴:言语不利者加廉泉、金津、玉液;口角歪斜者加下关、颊车、地仓[6];采用一次性毫针,进针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1次/d,6d/周。③推拿。对足三阳经进行推拿,采用揉、按、捏、弹、拨等多种手法,每次30min,1次/d,6次/周。
两组均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
1.3疗效判定标准
NIHSS评分减分率中,基本治愈≥90%、显效46%~89%、有效18%~45%、无效<18%。
1.4观察指标
①评估NIHSS评分,总分0~45分,随神经功能缺损加重,评分逐渐升高;评估FMA评分,总分100分,上肢、下肢对应的分数分别为34分、66分,肢体运动能力随得分升高而改善;评估FAC评分,总分0~5分,与步行能力成正比;②评估BI指数,总分最高100分,得分与生活自理能力成正比;评估FIM评分,包含6个项目,18个小项,每项0~7分,与生活独立性成正比;评估SS-QOL评分,包含12个领域,49小项,每项1~5分,随生活质量升高,评分逐渐增加。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用SPSS 25.0软件版本,均数±标准差(x—±s)、率(%)代表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检验方式为t、χ2,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有效率组间结果对比显示,观察组疗效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神经及运动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FMA、FC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FCA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生活质量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相关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I指数、FIM、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复杂,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等密切相关,导致局部脑血管堵塞、脑血液循环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脑细胞损伤、坏死和凋亡[7]。西医治疗有助于减轻病情和降低死亡率,但整体治愈率仍不理想,后遗病残率仍很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脑梗死早期大脑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早期实施康复治疗可促进大脑神经修复或重组,重建神经传导通路,抑制病理性运动模式,改善肢体功能,达到减轻或治愈病残的目的[8]。
中医认为,本病属“中风”范畴,病位在脑,与肝、脾、肾等多个脏腑有关,辨证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机体脏腑虚损、正气亏虚,则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利,引发脑络血液瘀滞,脑髓失养、神志昏蒙[9]。同时,气血虚弱,四肢百骸失于濡养,导致肢体萎弱无力,肢体功能障碍。通过辨证,本病多属气虚血瘀证,以补阳还五汤主之。方中重用黄芪,补益周身之气,推动气血运行;归尾善于活血、破血,活血化瘀之力强,与川芎合同,增强活血行血之力;熟地滋阴养血、益精填髓;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地龙善于通经活络。诸药合用,可补虚扶正,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使诸证自除。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本方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纤溶酶活性,从而能改善微循环,发挥脑保护作用[10]。针灸是中医特殊外治方法,辨证选取头穴及体穴,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可沟通脏腑内外,平衡机体阴阳,调整气血运行,从而有效开窍醒神,恢复气血对肢体百骸的濡养,促进肢体功能改善及恢复[11]。现代研究显示,针灸可刺激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增加脑组织血液灌注,刺激休眠神经元复苏,增强外周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从而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脑梗死病情的康复[12]。本研究结果也证实,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能发挥中医辨证治疗的优势,对改善脑梗死预后、促进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的治疗中,早期实施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已被临床数据所验证,展现出显著且可靠的疗效。鉴于其明确的治疗效果,该疗法在医学实践中具有极高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周莹.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光明中医,2020,35(8):1206-1208.
[2]史洪亮,杨丽丽,赵添成,等.中医中药康复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后遗症临床研究[J].黑龙江医药,2017,30(4):840-842.
[3]李新启.探讨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7,9(4):186-188.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5]宋鹏进.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梗塞的临床分析[J].中医外治杂志,2020,29(2):20-21.
[6]彭迎展.脑梗塞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效果[J].黑龙江中医药,2022(3):111-113.
[7]唐波.综合康复训练结合中医辨证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7):167-170.
[8]李*鹏,李国徽.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在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8,14(5):174-176.
[9]李惊涛.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对于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7,23(27):77-79.
[10]沈耀.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21,40(5):143-145.
[11]杨晓萍,裘亚龙.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结合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J].新中医,2015,47(12):268-270.
[12]王赛赛,胡剑华,沈颖盈.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辅助用于急性脑梗死继发吞咽困难的效果探讨[J].现代实用医学,2020,32(1):109-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