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路径化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及患者生活状态的影响论文

2024-11-25 14:15:14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目的:探究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路径化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及患者生活状态的影响。结论:PFD产妇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路径化康复护理后,能明显提高产妇盆底肌肉功能,改善产妇生活状态。
【摘要】目的:探究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路径化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及患者生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广州市番禺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0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进行分组,单号为观察组(n=100),双号为对照组(n=100),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及生物反馈电刺激干预,观察组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路径化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盆底肌力分级情况、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7(PFIQ-7)、PFD问卷(PFDI-20)、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分、健康状况调查表(GQOL-74)评分及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盆底肌力恢复状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FIQ-7、PFDI-20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ISQ-12评分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GQOL-74评分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D产妇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路径化康复护理后,能明显提高产妇盆底肌肉功能,改善产妇生活状态。
【关键词】生物反馈电刺激;路径化康复护理;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生活状态
盆底功能障碍(PFD)多因阴道分娩、剖宫产时导致盆底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盆底器官脱垂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由于大多数产妇缺乏相关经验,对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缺乏认知,常易引发初产PFD综合征。因此,需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患者盆腔肌张力,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是临床产后PFD常用的治疗手段,通过在患者阴道内放置电极的方式,对盆底神经肌肉进行锻炼,从而增加盆底肌肉纤维弹性[2]。但由于该病位置较为特殊,患者在治疗期间极易产生抵触情绪,对治疗工作的进展产生一定阻碍。而路径化康复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时间为轴线,从患者入院到出院,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相应的护理服务,从而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恢复信心[3]。基于此,本研究探究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路径化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及患者生活状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广州市番禺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00例产后P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进行分组,单号为观察组(n=100),双号为对照组(n=100)。观察组患者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29.57±6.41)岁;子宫脱垂:Ⅰ度63例、Ⅱ度37例;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62±1.59)周;分娩类型:剖宫产42例、阴道分娩5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29.34±5.64)岁;子宫脱垂:Ⅰ度68例、Ⅱ度32例;孕周38~45周,平均孕周(30.52±6.32)周;分娩类型:剖宫产41例、阴道分娩59例。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PDF相关诊断[4],临床可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2)均为正常妊娠,盆底肌力为Ⅰ-Ⅱ;(3)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存在泌尿系统疾病史;(2)合并心衰、呼吸困难;(3)既往存在盆腔手术史;(4)存在精神障碍及认知功能异常。本研究经过广州市番禺区妇幼保健院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产后做好产妇的腹部护理、饮食护理,告知产妇多食用富含高蛋白、高热量及维生素的食物,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生物反馈电刺激:选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进行治疗,嘱咐产妇平躺在治疗台上,并将电极缓慢置入患者的阴道内,参数设置为频率0~50 Hz,根据患者感觉进行调节,以盆底肌肉出现跳动却未感到疼痛为宜,波宽设置为150 us。I类纤维刺激频率维持在8~30 Hz幅度,时间为15 min;Ⅱ类纤维刺激频率维持在20~80 Hz幅度,单次时长30 min,每周2次。
观察组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同对照组)结合路径化康复护理干预,(1)成立路径化康复护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护士长及有资历的护士共同组成,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所有工作的统筹,护士负责收集患者资料、护理相关问题等;上岗前接受盆底治疗康复师进行2周详细的培训,在培训完成后由护士长统一考核,考核通过后才能上岗。(2)制定路径化康复方案:根据产妇病情、心理状态,家庭及文化程度,结合既往临床经验制定路径化护理表,确定护理措施,并严格按照表格执行。①健康认知。评估产妇对疾病及康复的认知水平,通过健康教育宣传手册、视频播放等形式向产妇讲解盆底损伤相关知识,以此提高产妇的认知水平及护理配合度。
②心理干预。积极鼓励产妇表达负面性情绪和心理压力,给予产妇充分的理解尊重及安慰,鼓励家属多陪伴产妇,告知家属在生活、情感上支持产妇的重要性,减少产妇的负面消极情绪。③饮食护理。鼓励产妇多摄入新鲜蔬果及蛋白质,避免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饮水,适量补充维生素,合理安排运动。④治疗干预。评估产妇的盆底功能级别,并选择合适的治疗强度,指导产妇在家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反复进行缩紧肛门的动作,每次大于3 s,然后放松,反复进行,时长为30 min。(3)护理结束前护理人员需回收路径化护理表,并且还需要依据科室自制问卷对产妇进行调查评估,收集其意见,并对目前现有的护理措施进行优化。两组均护理干预1月。
1.3观察指标
(1)干预前后采用肌力测试法评价[5]盆底肌力张力,肌力分为0~Ⅴ级,0级为无,Ⅰ级为阴道肌肉存在颤动;Ⅱ级为阴道肌肉呈不完全性收缩;Ⅲ级为阴道呈完全收缩;Ⅳ级为阴道呈完全收缩,存在一定的对抗力;Ⅴ级为阴道呈完全收缩,存在持续的对抗力。(2)对比两组治疗盆底功能指标及性生活质量,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7(PFIQ-7)[6]得分范围在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症状越差;PFD问卷(PFDI-20)[7]评估疾病对生活状态的影响,得分范围在0~48分,分值越高表示盆底功能越差;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8]对患者性生活进行评价,得分为0~48分,分值越高说明性生活质量越高。(3)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盆底肌压力,采用盆底肌压力评估法检测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4)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采用健康状况调查表(GQOL-74)[9]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分别为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每个维度评分范围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采用t检验;以例(%)表示计数资料,组间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盆底肌力恢复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盆底肌力恢复状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治疗盆底功能指标及性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干预前PFIQ-7、PISQ-12、PFDI-2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PFIQ-7、PFDI-20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ISQ-12评分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干预前后盆底肌压力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阴道静息压和阴道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干预前后GQOL-74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GQOL-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GQOL-74评分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PFD主要因妊娠及分娩过程中损伤产妇的盆底肌肉、神经,使盆底肌肉松弛,从而减弱其支持作用,属于盆底损伤功能障碍的综合征。一旦出现,需尽快治疗,尽快恢复盆底肌功能,否则会出现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0]。如何修复产后PFD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生物反馈电刺激主要通过直观的生物信息形象化信号指导及不同频率的电流刺激,从而改善盆底肌强度,但由于该治疗较为特殊,受到多因素影响,患者在治疗中的接受度较低,因此需采取有效的护理模式来改善患者生活状态[11]。路径化康复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制定全方位护理措施的护理方式,用科学的路径表方式按照护理步骤进行,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方案[12]。
本研究结果显示,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路径化康复护理,有利于改善产妇盆底肌功能,提高产妇性生活质量。分析原因为:怀孕期间,随着子宫重量的逐渐增加,盆底肌肉压力增加,导致其超负荷工作,最终会导致盆底肌肉无力。通过生物反馈电刺激自主发力锻炼盆底肌,促进盆底肌的收缩和放松,从而促进其快速恢复。但由于产妇受多种因素的刺激,导致部分产妇难以长期坚持[13]。路径化康复护理会对护理人员开展系统培训,使其护理意识加强,提高护理团队的整体水平;另外,通过宣教视频,提高产妇认知,增加了其配合的积极性,使产妇及时参与治疗,再通过反复性、节律性的锻炼来提高盆底肌力,阴道收缩压,有助于改善性生活状态[14]。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路径化康复护理,能改善产妇阴道收缩压,提高其生活质量。分析原因为:路径化康复护理作为根据产妇个体差异化特点制定的一系列护理干预流程,通过了解产妇心理状态、压力原因,耐心对产妇进行安慰,并鼓励家属多陪伴、安慰产妇,让产妇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关爱,可缓解产妇心理压力,使产妇保持良好的心态。通过宣教、材料发放使产妇对PFD的认识进一步加深;通过饮食干预保障产妇的营养支持,产妇还能通过路径化护理表了解到自身的护理计划及目标,可以增加护理的主动性,使更多产妇能够主动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并长期坚持,有助于修复产妇盆底功能,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15]。
综上所述,PFD产妇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路径化康复护理后,能明显提高产妇盆底肌肉功能,改善产妇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黄靖.电刺激联合场景生物反馈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疗效及对盆底肌功能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2,30(11):2509-2512.
[2]吴金梅,邢忠兴,郭丽芳,等.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肌力及尿流动力学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2,34(5):100-103.
[3]徐佳璐,余慧,耿慧枫.门诊盆底功能障碍产妇治疗中路径化康复护理的应用及对患者生活状态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2,44(2):307-309,313.
[4]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208.
[5]高斌,张娟,李丹.初产妇不同产程阶段行剖宫产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1,29(6):1294-1297,1301.
[6]田晓红,薛卉.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价值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23):3352-3354.
[7]张秀红.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24):4400-4401.
[8]徐晓聪,吕红芳,方笑爱,等.针对性盆底康复措施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妇女盆底肌力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9):1634-1636.
[9]张秀红.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24):4400-4401.
[10]李颍萍,秦二梅,崔平平.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20(7):135-139.
[11]张盈,潘红芳.基于IMB模型的盆底康复护理及认知干预在产后盆底康复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23,34(10):1491-1494.
[12]陈小菁,庄春雨,林白浪,等.“5G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配合盆底肌康复训练预防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J].肿瘤预防与治疗,2023,36(2):149-154.
[13]杨阳,赵梦琦,何国英,等.循证护理理念指导生物刺激反馈仪联合Kegel康复训练在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4):96-98.
[14]张莉,王金梅,孙青.集束化护理干预对前列腺癌术后盆底功能锻炼依从性及尿失禁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2,29(1):118-121.
[15]周志梅.针对性盆底康复措施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盆底肌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3,18(3):167-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