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效果论文

2024-09-07 17:54:41 来源: 作者:zhuyashu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黔东南五州眼科医院收治的100例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眼压水平、矫正视力水平、眼科指标(中央前房深度、小梁虹膜角、小梁睫状体距离)水平、术后不同时间(术后1周和术后1、3个月)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黔东南五州眼科医院收治的100例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眼压水平、矫正视力水平、眼科指标(中央前房深度、小梁虹膜角、小梁睫状体距离)水平、术后不同时间(术后1周和术后1、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78.00%(3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眼压水平低于对照组,矫正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中央前房深度、小梁虹膜角、小梁睫状体距离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术后1、3个月,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3/50),低于对照组的22.00%(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矫正视力水平和眼科指标水平,降低眼压水平、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
【关键词】白内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超声乳化吸除;房角分离术;小梁切除术;视力;眼压
白内障、青光眼均为老年患者常见的致盲性眼部疾病。青光眼以闭角型最为常见,多由前房角关闭、房水流通受阻导致[1]。既往临床多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但效果有限。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是在超声乳化的基础上进行房角分离,有利于降低眼压,促进视力恢复[2]。本文观察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黔东南五州眼科医院收治的100例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符合白内障、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标准[3];单眼患病;白内障核硬度分级Ⅰ~Ⅲ级;符合外科手术指征。排除标准:合并急性全身感染性疾病;近3个月内有眼部手术史;合并眼内炎、角膜炎等其他眼部疾病;合并恶性肿瘤;合并免疫性或代谢性疾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合并极硬度核白内障、顽固性浅前房。患者及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黔东南五州眼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103)。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9~77岁,平均(54.85±4.29)岁;白内障病程6~19个月,平均(12.25±1.24)月;晶状体核硬度分级:Ⅰ级13例,Ⅱ级28例,Ⅲ级9例;病变部位:左眼
19例,右眼31例。观察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48~76岁,平均(53.28±4.27)岁;白内障病程6~18个月,平均(13.14±1.27)月;晶状体核硬度分级:Ⅰ级17例,Ⅱ级25例,Ⅲ级8例;病变部位:左眼22例,右眼2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术前均完善眼科检查,并予以降眼压治疗。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术前1 h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进行散瞳,采用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进行表面麻醉,作巩膜隧道切口,15°穿刺前房,并作一长度为3 mm左右的角膜侧切口,将黏弹剂注入前房,进行连续环形撕囊,将平衡液注入前囊膜瓣下,促进前囊膜与囊下皮质分离,在囊内完成劈核操作,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仪吸出晶状体核,在房角镜下采用虹膜恢复器对虹膜根部进行轻柔、缓慢按压,钝性分离前房角,采用灌注系统将残留的杂质全部吸出,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吸出多余的黏弹剂,将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抹于结膜囊内,水密切口后进行缝合、包扎。
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散瞳、麻醉方法同对照组。12钟点方向以穹隆部为基底作结膜瓣,在巩膜表面作巩膜瓣,分离至透明角内1 mm,于3点钟方向作一长度为1.2 mm左右的透明角膜辅助切口,注入黏弹剂,进行连续环形撕囊,超声乳化吸除后植入人工晶状体,吸出多余的黏弹剂,从侧切口调整前房深度,切除2 cm×1 cm的小梁组织及周围虹膜,缝合结膜与巩膜瓣,恢复前房深度,将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抹于结膜囊内,水密切口后进行缝合、包扎。
两组术后均随访3个月。
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3个月评估,显效:视力模糊症状消失,视力明显提高,眼压降至10~21 mmHg(1 mmHg=0.133 kPa),中央前房深度>2.5 mm;有效:视物模糊症状改善,视力有所提高,眼压有所降低,但未恢复至正常水平,1.5 mm<中央前房深度≤2.5 mm;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眼压和矫正视力水平。采用非接触式角膜压力测量仪检测患眼眼压水平,采用国际通用小数视力表测量患眼矫正视力水平。(3)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眼科指标水平,包括中央前房深度、小梁虹膜角、小梁睫状体距离。(4)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采用角膜内皮细胞测量仪检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计算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5)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78.00%(3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手术前后眼压和矫正视力水平比较术前,两组眼压和矫正视力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眼压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矫正视力水平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手术前后眼科指标水平比较术前,两组中央前房深度、小梁虹膜角、小梁睫状体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中央前房深度、小梁虹膜角、小梁睫状体距离均大于术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比较术后1周和术后1、3个月,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3/50),低于对照组的22.00%(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疾病,该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导致闭角型青光眼,严重降低患者生命质量[4]。
目前,手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的主要手段,其中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可利用超声能量将病变的晶状体击碎呈乳糜状,并将乳化的晶状体直接吸出,从而完成病变晶状体的摘除[5]。小梁切除术通过切除部分小梁组织,能够形成新的引流通道,从而有效控制眼压,但可能会导致眼肌麻痹,引起眼球运动障碍、眼球萎缩等并发症[6]。而房角分离术可将角膜与虹膜分离,有效缓解房角狭窄,从而降低眼压,减少房角粘连[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矫正视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中央前房深度、小梁虹膜角、小梁睫状体距离均大于对照组,眼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超声乳化吸除通过吸引、灌洗等操作可将沉积于小梁网上的物质清除,改善小梁网的滤过功能,从而减轻前房角受压情况,降低眼压,促进房水排出[8]。房角分离术通过注入黏弹剂,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前房压力,避免房角粘连[9];同时利用黏弹剂全方位分离房角、解放小梁网,有利于将眼压维持在正常范围[10]。因此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和眼科指标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观察组术后1周和术后1、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房角分离术中无需切除小梁组织,可避免角膜内皮细胞坏死、脱落,进而降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同时术中通过构建房水引流通道,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矫正视力水平和眼科指标水平,降低眼压水平、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
参考文献
[1]李娟,沈玲,谢慧.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23,45(6):413-418.
[2]姚娜娟,柳双宝,杨欣,等.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7):90-93.
[3]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32.
[4]张秀兰,宋云河,范肃洁,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操作规范专家推荐意见[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3,41(2):97-100.
[5]曹晋,胡新苗,马宝宝.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与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房角宽度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医学,2022,46(23):2848-2850.
[6]张志辉,张希乔,曾幸平,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及对房角宽度的影响[J].智慧健康,2022,8(10):40-43.
[7]唐艺华,李瑶瑶,解彦茜,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镜指导下房角分离术中房角开放效果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2022,58(9):701-705.
[8]汪传梅,程意农,杨俊臣.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改良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合并白内障的效果观察[J].医学综述,2021,27(15):3116-3120.
[9]马晓蕾,赵春会.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评价[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4):591-593.
[10]梁兴才,赵德胜,唐敬巧,等.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21,24(6):641-645.
[11]黄晓寒,许静,唐少华.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比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3,51(10):1244-1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