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的演变规律探讨论文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的演变规律探讨论文

4

2024-07-08 09:51:51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证型,并探讨证候要素演变规律相关性。方法选取6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患者,借助中医证型、证候要素调查表,观察患者演变规律。结果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患者中医症状主要表现为反酸烧心、胃痛、胃胀、食欲不振及腹胀腹痛等,各种胃病患者比较均表现出较大差异(P<0.05)。舌象证候表现以舌红苔黄频率最高,中医证型以湿热证频率最高(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证型表现上主要是湿热证与肝胃不和证,且疾病和证型证候要素具有相关性。

  摘要: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证型,并探讨证候要素演变规律相关性。方法选取6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患者,借助中医证型、证候要素调查表,观察患者演变规律。结果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患者中医症状主要表现为反酸烧心、胃痛、胃胀、食欲不振及腹胀腹痛等,各种胃病患者比较均表现出较大差异(P<0.05)。舌象证候表现以舌红苔黄频率最高,中医证型以湿热证频率最高(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证型表现上主要是湿热证与肝胃不和证,且疾病和证型证候要素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证候;中医证型;演变规律

  Discussion on the Evolution of TCM Syndrome Types and Syndrome Element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ssociated Gastropathy

  WU Qian

  Gao G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typ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ssociated gastric disease,an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syndrome elements.Methods 60 case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related gastric disease were selected,and the evolution rules of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and observed with the help of TCM syndrome types and syndrome elements questionnaire.Results After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the main symptoms of the patients were acid reflux heartburn,stomach pain,stomach distension,loss of appetite,abdominal distension and abdominal pain,etc.Compared with all kinds of stomach diseases,there were great differences(P<0.05).From the comparison of the frequency of tongue image syndrome,the frequency of red and yellow tongue was the highest in patients,and the frequency of damp-heat syndrome was the highest in TCM syndrome type comparison,both P<0.05.Conclusion The TCM syndrome type of Helicobacter pylori-associated gastric disease was mainly damp-heat syndrome and liver and stomach disharmony syndrome,and the disease and syndrome type syndrome elements were correlated.

  KEYWORDS:Helicobacter pylori;Related gastric disease;TCM syndrome;TCM syndrome type;Evolution law

  0引言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存在于人体胃部的细菌,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增加慢性胃炎等胃部疾病的发生几率,需要及早发现并采用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临床中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方式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1]。近几年伴随中医学不断深入研究,中医治疗在改善相关性胃病症状,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和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发挥出较大优势,但是因为中医在辨证标准存在共识不足问题,导致中医药研究进展难以彻底深入,所以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对此,本次选取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患者,分析中医证型证候要素演变规律,现报告如下。

005XpTbZly1hoypump1caj30u00u0dvj.jpg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023年本院收治的6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患者为对象,患者具体胃病类型和资料统计见表1。

005XpTbZly1hdvz6oq232j30u00u076u.jpg

  纳入标准:①幽门螺杆菌呼气试验检测值大于4;②幽门螺杆菌所致胃炎;③对该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其他类型胃炎;②对本组研究用药有过敏反应;③中途退出研究。

  1.2方法

  根据现阶段有关中医证候方面资料文献,并结合专家意见,明确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证等相关中医证型内容,在统计时,将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胃阴亏虚、脾胃阳虚合并为脾胃虚弱。将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肝郁脾虚合并为肝胃不和,按照相关依据自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证型调查表,统计各个证型证候要素。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症状表现情况统计

  从症状表现频率上看,显然反酸烧心症状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胃胀、胃痛。详见表2。

005XpTbZly1hi309xttjaj30j60j50u4.jpg

  2.2舌象表现情况统计

  不同胃病患者舌象表现频率统计见表3。

005XpTbZly1hi309y0ds5j30j60j5wfq.jpg

  2.3中医证候要素分析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可见,以热、湿、气滞频率表现较高,具体见表4。

005XpTbZly1hoypumf6aqj30u00u0h08.jpg

  3讨论

  幽门螺杆菌属于微需氧性细菌,主要存在于人的胃黏膜表面。从结构上看,幽门螺杆菌的体表有一种鞭毛结构,鞭毛可以帮助幽门螺杆菌快速地在胃液中流动。而且,幽门螺杆菌还具有尿素酶的活性,它可以将尿素分解成氨,而氨就是一种可以抵抗胃酸腐蚀的物质[2]。

  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甚至已经感染世界范围内一半以上的人口。发病率与环境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我国,青少年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率40%~50%,约有90%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通过胃黏膜活检发现标本中含有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高达90%。虽然当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并不会立即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但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将会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而出现各种并发症,对身心产生严重影响[3-4]。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为人人以及粪口传播,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一般其中任意一位家庭成员感染,那么很可能导致其他家庭成员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症状的重要致病因素。在人体健康情况下,胃壁拥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胃酸、蛋白酶协同作用下能够抵御绝大部分外界微生物或细菌的入侵。但是幽门螺杆菌对机体的胃黏膜上皮细胞能够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破坏原有的自我保护机制[5]。在炎症因子的作用下,导致患者胃壁出现溃疡现象。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会显著增加十二指肠和胃溃的发生风险,有关临床研究显示约有1/6的幽门螺杆菌患者存在消化性溃疡并发症[6-7]。

  近些年,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中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症的治疗方法呈现多元化趋势。相比于注射治疗,药物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因为幽门螺杆菌寄生在胃上皮细胞表面,注射治疗无法有效发挥疗效。经口的药物治疗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药物在胃酸环境、黏液层屏障以及在胃排空作用下会影响药效的发挥。并且部分药物本身自带较强的药物不良反应,长期服用可能会增加各种并发症,影响临床疗效。因此临床中虽然治疗药物多种多样,但大多数治疗法都并不能够作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最佳方案[8-9]。

  对此临床研究逐渐转向中医药方面,中医中药治疗主要重视体质调理和辨证治疗,所以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治疗中可以发挥出一定独特优势。然而,目前临床医师大多是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辨证处理,缺少大样本的循证医学证据,所以深入探讨研究有着重要意义[10-11]。

  以往临床研究人员针对相关性胃病探讨发现,幽门螺杆菌对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感染率表现出极大不同,比如陈润花等[13]研究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率对比各个中医证型,以脾胃湿热证频率最高,其次是胃络淤血证,最后才是肝胃不和证;同时还有研究人员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发现相关性胃病证候要素具体频率表现上,从高到低依次是热、气虚、湿、气滞、阴虚等。而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表现上,以脾胃湿热证与肝胃不和证频率较高,中医证候方面则主要表现是热、湿、气滞,这也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热证有着一定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本病与湿热证和湿热两种证候要素有很大关系。这可能涉及“湿热”的内因。湿热与炎性疾病,特别是与活跃的炎性反应有密切联系。

  前期研究发现,与GU、CSG相比,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CAG中,脾胃虚寒、血瘀、气虚等证素的比例明显增高。CAG是由慢性胃炎或其他慢性胃病演变而来,病程漫长,反复迁延,难以治愈,主要表现为脾胃虚、肝胃不和等证型。中医有“久病多虚”之说,慢性肾炎的病程越长,气血亏虚,病势越重,病情越重。“久病多瘀”,慢性胃炎胃黏膜异常增生,肠化生等病理改变,均为瘀血阻滞提供了依据。但值得指出的是,本研究及相关研究均显示,对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CAG患者,其中医证型仍以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为主,证候要素仍以湿、热为主要特征。

  古代人相信,人的气血盈亏,疾病的寒热虚实,均可通过舌象来反映。《形色外诊简摩》中说:“人之有疾,而舌之所见,必有苔藓。”病势在中,苔藓在外,确凿可证,一丝一毫都不能放过。医者认为,首赖乎此。从现代医学研究中也证实,身体机能状态以及病理变化能够在观察舌象变化进行体现,所以舌苔变化可能和细菌种类与胃黏膜炎症有着一定相关性。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都发现,腻与湿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前期工作中,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并不依赖于舌质,而与黄腻苔和白腻苔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较高,黄苔次之。中医学“舌为脾外之证,苔为胃气所生”,说明舌苔与脾胃疾病有着最紧密的联系。《医门棒喝》中说:“从舌苔可以看出病情。”幽门螺杆菌属“邪气”一类,深入探讨其与中医学的“湿热证”有着紧密的联系。故,在有黄(白)舌苔病人中,应当考虑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能

  综上所述,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证型表现上主要是湿热证与肝胃不和证,且疾病和证型证候要素具有相关性,但是因为本次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所以可能本次结果会存在一定偏差,若要完全证实仍然需要进一步大规模样本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曦宇,陈波,邓毅,等.通调三焦法对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Hp清除率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J].河南中医,2022,42(9):1401-1405.

  [2]程斌.中医方剂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临床效果及对胃肠激素各项指标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22,51(2):7-9.

  [3]范妤,王建华,宋强,等.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与幽门螺杆菌及抗凋亡蛋白的相关性研究[J].山西中医,2008(4):38-39.

  [4]杨路,张振华.左氧氟沙星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9,40(6):124-127.

  [5]黄玉兰,杨小军,陈万群.重庆地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17):78-80.

  [6]李慧洁.补气运脾汤治疗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幽门螺杆菌转阴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9,37(1):128-130.

  [7]李景巍,王国桢,罗试计,等.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21):82-85.

  [8]杜娜,张寅,王晓迪,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候分类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河南中医,2016,36(9):1561-1563.

  [9]沈正泽,古锐,曾宪泉,等.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专利复方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6,24(8):608-611.

  [10]陈瑶,刘庆义,叶晖,等.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演变规律的多中心研究[J].现代中医临床,2015,22(2):12-16.

  [11]游运舸,武建华,廖慧.祛菌通幽汤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6):27-29.

  [12]姜成,林瑜,刘芬,等.HLA-DR抗原在不同中医证候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痛患者胃上皮中的表达[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1):1506-1508.

  [13]陈润花,陈亮,师宁,等.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证型与肝纤4项影像学及病理分期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10):120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