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状态下背俞穴温度特点的研究概况论文

2024-05-30 10:02:0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了解各类疾病状态下背俞穴温度特点,为辅助疾病诊断总结依据。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以“背俞穴”“温度”“红外热成象”各类疾病名称等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认真阅读并筛选,按照西医学疾病划分进行归纳。
【摘要】了解各类疾病状态下背俞穴温度特点,为辅助疾病诊断总结依据。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以“背俞穴”“温度”“红外热成象”各类疾病名称等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认真阅读并筛选,按照西医学疾病划分进行归纳。近年来,穴位温度的研究蓬勃发展,数据库中共有1 000多篇相关文献,最终纳入符合本综述要求的高质量文献32篇。疾病状态下背俞穴具有显著特异性,背俞穴温度在不同疾病、同种不同严重程度的疾病、同种不同证型的疾病中表现具有差异性,可以为临床辅助疾病诊断提供帮助。
【关键词】背俞穴,温度,各系统疾病,综述
[Abstract]To understand the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Beishu point under various disease states,and to summarize the basis for assisting disease diagnosis.I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Wanfang,VIP and other databases,with"Beishu point""temperature""infrared thermal imaging"and other disease names as the main inscriptions,carefully read and screen,and summarize according to the division of western medicine diseases.In recent years,the research on acupoint temperature has been booming,and there are more than 1,000 relevant literatures in the database,and 32 high-quality literatures tha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is review are finally included.Beishu point has significant specificity in disease states,and the temperature of Beishu point has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diseases,diseases of different severity and diseases of different syndrome types,which can provide help for clinical diagnosis of diseases.
[Keywords]Beishu point Temperature Diseases of various systems Review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经气输注的部位,最早记载于《灵枢·背俞》,其解剖上与脏器相关,生理上与脏腑经气相通,故在疾病的治疗和诊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作为四大生命体征之一的温度,会随着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不断变化,直观反映着机体的代谢水平,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同样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穴位温度是中医针灸理论与现代医学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是较体温而言更加精细精准的分支,根据不同疾病状态下背俞穴显现出的温度特异性,同样可辅助疾病诊断。笔者将通过整理近年来对不同疾病状态下背俞穴温度的临床研究,总结背俞穴温度特异性变化情况,以望推进利用背俞穴温度特异性变化辅助诊断疾病更深一步的研究。
1呼吸系统疾病
张锐红等[2]通过观察哮喘模型大鼠肥大细胞(MCs)和P物质(SP)在组织切片中的含量,发现疾病状态下肺俞穴所处的组织温度稍高于旁开组织的温度,且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相关穴位温度也表现出上升趋势。这与许金森等[3]的观点一致,穴位温度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变化,且一定程度上与疾病的严重性呈正相关,许金森等[3]还发现肺部疾病状态中左右肺俞的温度也存在差异,其变化的幅度会与病变部位的偏侧趋于同步。除肺俞外,傅梦玉等[4]还发现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双侧的膈俞、脾俞及肾俞穴的皮温较常人要高,且患病组的双侧肺俞、膈俞穴皮温高于同侧脾俞、肾俞穴皮温。郝润格等[5]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相关背俞穴皮肤温度进行检测,发现与空白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肺俞、大肠俞、小肠俞、肾俞、膀胱俞温度及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呈下降趋势,但仅有右侧肺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熊伟[6]却发现COPD患者的肺俞穴温度高于非穴位点,这或许与试验对象和造模条件有关。雷静[7]对比易感冒人群和非易感冒人群,发现易感冒人群双侧肺腧、双侧脾俞、双侧肾俞的相对温度均低于非易感冒人群,其中左侧肺俞、左侧脾俞的相对温度要显著低于对照组。朱景智等[8]发现肺脾气虚型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双侧肺俞穴区域温度极差较大,经治疗后降低,即相关穴位区域温度的连续性会增加。
肺为娇脏,是五脏当中唯一一个与外界接触的,其在体合皮,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故受外邪侵犯的概率也就越大。从文献占比来看,呼吸系统疾病有关背俞穴温度研究文献数量是最多的;从文献内容归纳来看,与呼吸系统疾病联系最为紧密的背俞穴——肺俞、脾俞、肾俞、膈俞,其温度变化与具体疾病的病理(如炎性疾病)、病变的部位(如肺脏的左右)、病情的严重程度、中医体质(辨证)有关。
2消化系统疾病
许艳巧等[9]发现不同证型胃痛患者的脾俞、胃俞温度不同,寒邪客胃证及脾胃虚寒证患者的脾俞、胃俞穴位皮肤温度均比健康人低,热蕴胃证、胃阴亏虚证患者的脾俞、胃俞穴位皮肤温度均比健康人高,且两侧的穴位皮肤温度也不相同,有显著差异。其他证型(肝气犯胃、痰饮停胃、瘀血阻胃、饮食停胃)的脾俞、胃俞穴位皮肤温度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穴位温度改变与疾病的寒热偏性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高允海等[10]发现慢性胆囊炎患者的胆俞穴温度要高于常人,且“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胆俞穴部位的皮温依旧高于常人[11]。李晓辉等[12]发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双侧肝俞、胆俞的红外温度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双侧肝俞、胆俞的红外温度比较也无差异。这与高允海等[11]的试验结论不一致,这或许与胆囊切除的病因有关。谢洁如[13]发现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的肝俞、脾俞、胃俞穴温度较常人的稍高。张宁怡等[14]发现寒热错杂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患者双侧的肝俞、脾俞、胃俞穴位平均温度显著低于正常人,且左侧的穴位温度要低于右侧的穴位温度,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允海等[10]和谢洁如[13]的试验观察病种均为糜烂性胃炎,但因为证型不同,所以结果也差异。刘玉婷等[15]发现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俞温度较常人肝俞温度高,且左右两侧的肝俞温度不同,具有统计学差异,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肝俞温度较术前稍有下降趋势。李娟[16]在治疗中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时发现相关药物可以通过提高肾俞等穴位的温度恢复中焦的升降功能。
有关消化系统疾病在背俞穴温度研究上的文献占比仅次于呼吸系统疾病,但就某类疾病辨证分型下穴位温度研究的文献量而言,消化系统疾病要多于呼吸系统疾病。
3循环系统疾病
李灵灵[17]发现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左侧和右侧的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小肠俞穴位区域的皮温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双侧心俞、肝俞的温度差异最为明显;且右侧的厥阴俞、心俞、膈俞、小肠俞的温度高于左侧相对应穴位的温度。此外,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右侧的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小肠俞的温度较常人对应穴位温度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心俞、肝俞的温度差异显著。这可能与心脏位置、冠心病病理、血瘀状态有关,纠其关系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郑国坤等[18]发现痰瘀互结型冠心病患者双侧背俞穴温度无统计学差异,这与张冀东等[19]的研究结果一致,不仅如此,张冀东团队还发现冠心病患者与常人背部左侧腧穴温度比较,无显著差异。这与李灵灵[17]的试验结果相冲突,或许是因为样本筛选的问题,原因有待进一步考究验证。王天翊等[20]发现冠心病患者背俞穴有红外温度低温表现,其中双侧心俞穴的温度特异性尤为明显;经治疗前后,左侧心俞穴温度变化有统计学差异,这与刘丽莎等[21]的研究结果一致。
循环系统疾病中,在背俞穴温度方面研究最多的疾病是冠心病,病机以血瘀为主,但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4内分泌系统疾病
葛鹏飞等[22]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肺俞、脾俞、肾俞和胃脘下俞的温度要高于每个穴位旁侧的非穴位点,而心俞、胃俞、肝俞穴位的温度与旁侧非穴位点的温度无统计学差异。郭丽[23]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双侧肾俞、肝俞、脾俞的相对热值比(穴位温度/躯干区温度)要低于常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内分泌系统疾病在背俞穴温度方面的研究较少,纳入的文献中只有2篇,2型糖尿病患者的温度变化存在特异性的背俞穴种类与消化系统疾病相似,这与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有关(多饮、多食);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高胰岛素血症可归为妇科病,但笔者考虑到病理原因终是激素水平异常,所以将其归在了内分泌一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位主要在女子的卵巢,中医上隶属于“包宫”,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女子以肝为先天,所以包宫的病变,可以在脾、肾、肝三脏的背俞穴上有所体现。
5神经系统疾病
唐宜春等[24]发现失眠组的胱经背部第一侧线的穴位,如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等穴位的温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现象。但不同样本个体中温度下降显著的穴位有差异,部分失眠患者心俞、督俞、膈俞温度下降明显,部分失眠患者脾俞、肾俞温度下降明显,或许中医的辨证分型和体质学说可以解释不同试验样本温度下降幅度不同这一现象。总而言之,失眠是因为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膀胱经的阳气过亢于上,背腰部的阳气衰减,使机体“上热下寒”,从而导致失眠。西医中神经系统疾病为中枢神经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单从解剖穴的角度看,背俞穴与其关系并不是非常大;从中医角度而言,《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背俞穴皆分布在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膀胱经循行“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督脉“行于后背正中,上至风府,入脑,上巅”,背部是距离五脏六腑较近的部位,又因经络具有双向性,所以对内可以通过刺激背俞穴调节脏腑的功能,对外可以反映疾病状态。
6免疫系统疾病
李欣悦等[25]发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双侧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的穴位温度要高于常人;双侧心俞、督俞、肝俞、中膂俞、白环俞和右侧的风门、厥阴俞、膈俞穴位温度要低于常人,但只有右侧的厥阴俞、双侧的心俞、肝俞温度降低,以及双侧的大肠俞、右侧的小肠俞温度升高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还表明,HIV-DNA数量越多,相关穴位温度下降幅度越大;经过抗病毒治疗后相关背俞穴温度有回升现象。
免疫系统疾病涉及温度变化的背俞穴数量是最多的,符合该类疾病涉及多系统、多器官功能损害的病变。
7妇科疾病
张明健等[26]发现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在月经来潮前腰骶部穴位的外辐射温度较常人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月经来潮时患者的膀胱经的双侧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右肾俞、右膀胱俞等穴位红外辐射温度降低;月经来潮后腰骶部的穴位红外辐射温度与常人相比,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研究还发现月经来潮前、来潮时、来潮后的三个阶段中,患者腹部的红外辐射温度较常人比较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腰骶部穴位较腹部穴位有更大的反应病情辅助诊断价值。王轶蓉等[27]发现肾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肾俞的相对温度明显低于痰湿型、肝郁型和血瘀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肾为先天之本,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体阴而用阳,妇科疾患多则之于气血,故温度变化具有特意性的背部穴位有气海俞、关元俞、肾俞等。
8骨骼运动系统疾病
顾煜等[28]发现温和灸可以提升绝经后骨量减少患者肾俞等穴位的温度,且升温效果较西药组好。肾俞穴部位的中医治疗行操作多为补法,肾气充沛则骨质强密,骨骼的支撑能力才会增强。蔺福辉等[29]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三类证型(寒湿型、瘀血型、肾虚型)患者的双侧大肠俞、左侧肾俞、右侧膈俞穴位温度与常人相比差异显著;寒湿型和肾虚型患者的上述穴位温度要低于常人相对应的穴位温度,而瘀血型的上述穴位温度要高于常人相对应的穴位温度。
肾主骨,故可以解释肾俞温度的特异性,但为何是温度升高,除与证型(寒热偏性)有关,是否还有其他影响因素,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考究。
9泌尿系统疾病
陆玉瑾等[30]发现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膀胱俞温度较常人低,但肾俞温度与常人无显著差异。这说明虽然中医上膀胱与肾互为表里,联系紧密,但就膀胱过度活动症此病而言,其病机是膀胱肌肉不自主收缩,病变程度还不足以影响肾脏功能状态,或者本病的病位局限并非肾脏功能状态异常导致的,所以穴位温度变化就主要体现在病变程度最严重的脏腑背俞穴上。赵洁等[31]发现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的脾肾阳虚组患者双侧肾俞皮肤平均温度低于常人及肝肾阴虚证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穴位温度的变化不仅与疾病涉及的脏腑有关,也与疾病的证型为和阴阳偏性有关。
10其他
殷小兰等[32]发现HBeAg阴性HBV携带者的膀胱经平均皮温低于正常人,在采用子午流注序贯穴位埋线治疗后,患者膀胱经皮温明显升高,与西医治疗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虽未明确提出膀胱经上温度显著降低的穴位,但就辅助诊断而言,已经给予了方向和参考。想要探寻特异性背俞穴温度的变化,还有待更近一步的研究。
11小结与展望
背俞穴是特定穴,沟通经气,联系脏腑,在疾病的诊疗中作用突出。本文从背俞穴温度角度出发,检索归纳不同疾病状态下背俞穴温度的变化。以上内容已表明:背俞穴在各类疾病中温度变化存在特异性,可以辅助诊断相应疾病。但就目前的研究而言还存在如下问题:(1)疾病种类的研究量不足,样本量较小;(2)同种疾病在样本的选择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医体质及辨证上);(3)检测穴位不全面;(4)对温度变化的描述过于笼统,或许寻找疾病发生状态下穴位温度较常人相应穴位温度升高或降低的范围值,会使诊断质量有所提升。填补以上缺失,深入探寻背俞穴温度变化的机制,可以更高效的辅助临床诊疗,甚至可以用来防治疾患。
参考文献
[1]李鹏,刘金生,陈湘南,等.腰部脊神经后支的分布与穴位关系探讨[J].中国针灸,2017,37(6):625-628.
[2]张锐红,许金森,陈铭,等.基于肥大细胞和P物质探讨哮喘大鼠背部腧穴敏化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1):5759-5763.
[3]许金森,胡翔龙,杨广印.肺部疾病患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观察[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6):18-20,65.
[4]傅梦玉,韩新新,袁霄,等.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相关背俞穴体表温度特异性研究[J].中国针灸,2023,43(4):439-443.
[5]郝润格,张攀攀,林静瑜,等.COPD模型大鼠背俞穴红外温度及微循环血流特征的实验观察[J].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3(4):304-308.
[6]熊伟.慢阻肺患者肺俞穴血流灌注量与体表温度的初步研究[J].光明中医,2020,35(13):1949-1951.
[7]雷静.易感冒人群红外热像图特征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20.
[8]朱景智,陈文芬,朱焕,等.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价无痛蜂疗法治疗肺脾气虚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J].中医外治杂志,2022,31(2):27-29.
[9]许艳巧,黄碧群,周娴,等.130例胃痛患者中医证素辨证与红外热成像特征相关性的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2):5-8.
[10]高允海,王军龙,许斌.慢性胆囊炎患者胆的俞募穴及下合穴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6):1345-1347.
[11]高允海,王军龙,许斌.胆囊切除术患者胆的俞穴、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5):2017-2020.
[12]李晓辉,高允海.胆囊切除术患者肝胆腧穴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6):162-165.
[13]谢洁如.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
[14]张宁怡,韩海啸,来要水,等.寒热错杂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经穴红外热图特征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9,27(9):667-671.
[15]刘玉婷,嵇波,赵国桢,等.基于经穴-脏腑相关理论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患者穴位温度的研究[J].中医药导报,2022,28(9):66-70.
[16]李娟.芪石升降归元丸治疗中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9.
[17]李灵灵.红外热成像对冠心病血瘀证相关腧穴温度变化的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
[18]郑国坤,何贵新,秦伟彬,等.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分析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病人腧穴温度特点[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8):1374-1378.
[19]张冀东,胡镜清,何清湖,等.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冠心病的相关研究现状及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2):5501-5504.
[20]王天翊,刘夕源,唐子岳,等.中药贴敷对社区冠心病患者红外热成像及抑郁量表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5):104-107.
[21]刘丽莎,谷忠悦,王淑娟,等.中药穴位贴敷对中老年胸痹心痛患者红外热成像及中医临床疗效与评价影响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21,48(6):198-201,259.
[22]葛鹏飞,杨正飞,史丽萍.2型糖尿病患者背俞穴血流灌注量与体表温度的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9,39(9):1183-1185.
[23]郭丽.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高胰岛素血症体质及热代谢特点的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
[24]唐宜春,郝晓东,杨翠霞,等.失眠患者相关经脉腧穴的红外热像观察[J].红外,2019,40(10):42-48.
[25]李欣悦,白增华,谷忠悦.AIDS患者背俞穴红外温度比较分析及讨论[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6):123-126.
[26]张明健,刘君,林杪,等.对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任、督、冲三脉经穴热学特性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5(12):1266-1276.
[27]王轶蓉,王小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经穴红外温度对比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5):1040-1042.
[28]顾煜,罗吉恒,张娟.温和灸肾俞穴对绝经后骨量减少患者的临床观察及红外热像评价[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9,33(10):79-80.
[29]蔺福辉,何正保,计姜逊,等.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不同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相关经穴皮肤温度变化的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2,30(6):12-15,20.
[30]陆玉瑾,陈跃来.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膀胱俞穴及下合穴红外辐射温度特异性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6):14-16.
[31]赵洁,莫超,史伟,等.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慢性肾脏病3~5期非透析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体表温度变化规律研究[J].西部中医药,2022,35(9):10-13.
[32]殷小兰,陈峭.基于红外热成像检测探讨子午流注序贯穴位埋线治疗e抗原阴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机理探讨[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8,28(2):92-93,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