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人物对话西译研究—— 以莫言《蛙》为例论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人物对话西译研究—— 以莫言《蛙》为例论文

4

2024-05-23 12:02:40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作为小说构造的主要灵魂,人物对话能够很直接很立体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特征,有助于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还能有力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由此,人物对话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小说译本的整体效果。因此,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开展小说人物对话翻译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莫言小说《蛙》中蕴含大量精彩的人物对话,内容和句法结构都极具特色。文章意在选取莫言《蛙》中的人物对话为语料,借助生态翻译学的指导,尝试分析“三维”下译者在翻译人物对话时做出的“适应”与“选择”,解析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以期助力当代文学

  摘要:作为小说构造的主要灵魂,人物对话能够很直接很立体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特征,有助于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还能有力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由此,人物对话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小说译本的整体效果。因此,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开展小说人物对话翻译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莫言小说《蛙》中蕴含大量精彩的人物对话,内容和句法结构都极具特色。文章意在选取莫言《蛙》中的人物对话为语料,借助生态翻译学的指导,尝试分析“三维”下译者在翻译人物对话时做出的“适应”与“选择”,解析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以期助力当代文学的翻译与传播。

  关键词:《蛙》;人物对话翻译;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

  《蛙》于201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是一部具有浓厚民俗文化色彩与鲜明民族特色的著作,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该小说以计划生育政策为主线,从“我”的视角将姑姑作为农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通过丰富的情节和人物描写呈现出高密东北乡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蛙》中蕴含了大量十分精彩的人物对话,这些特色化的人物语言塑造出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物的思想状况及社会关系。此外,人物对话在结构上包含汉语各类句式,在内容上又有大量极具时代性和地域性的词汇、方言和短语,还会由于说话者身份不同、情绪差异导致对话的隐含意义有所改变。然而,正是对话的重要性以及特点,人物对话翻译成为整本小说翻译的重难点之一。这些人物对话内容的翻译研究,可借助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为指导,探究译者为适应人物对话的翻译生态环境而做出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分析译者运用何种翻译策略和技巧以确保准确传递源语文化的信息与内涵。

  一、生态翻译学概述

  2001年,国内学者胡庚申创造性地将生物进化论的基本原理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了关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初步构想,并于2004年正式出版《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该理论以达尔文主义中“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为基础,将翻译定义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换言之,译者要先在翻译生态中适应并“生存”下来,而后进行相应的翻译选择[1]。近年来,胡庚申教授逐渐完善了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建设。就主要内涵而言,生态翻译学将原文、源语言和译入语所构成的整体视作翻译生态环境[2],而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占据中心地位,负责协调其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维持平衡、和谐和稳定[3]。

  此外,生态翻译学将翻译原则归纳为“多维”转换。在这原则之下,翻译方法被具体化为“三维”转换,主要集中于语言、文化与交际这三个方面所做出的“适应”和“选择”。“语言维的转换”,即译者须考虑到源语言与译入语之间语言特点的区别,有选择地转换源语言的形式;而“文化维的转换”需要译者在文本转换过程中注意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要确保双语文化内涵的传达与阐明,以避免产生误解;最后,“交际维的转换”要求译者在准确转换语言内容、传递好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还要把握原文中的交际意图能否在译文中清晰体现[4]。总之,译者须以源文本为基础,理解原文并充分考虑目的语的生态环境,努力进行多维度适应,之后进行适应性选择,以整合出最佳译文。

005XpTbZly1hoypump1caj30u00u0dvj.jpg

  二、《蛙》中人物对话及其翻译的重要意义

  《蛙》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其中的人物对话是文学体裁中常见的写作方式。通过这种特色语言,作家再现了小说人物之间的说话,就好似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对话。又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物在讲话措辞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如语音、语调、说话节奏、词汇选择等。因此,对话中更强调口语化,词语的使用更加自由。此外,《蛙》中的角色是生活在山东高密农村的小人物,知识水平不高,所以语言粗俗朴素,同时口语中使用了许多地方性方言。而这种朴素、真实的语言风格是莫言作品突出特点之一,也是其作品被公众广泛接受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人物对话本身语言特色,其在小说中的功能也十分重要。通过对姑姑与其他主要角色之间的对话描写,小说生动地展示了姑姑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后的形象变化。此外,对话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物可以通过讨论已经发生的事,或者猜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对事件进行评论,以此进一步突显人物之间的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换言之,通过对话,读者可以“倾听”人物的心声,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更可以充分展现他们的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和生活习惯。

  总之,对话如此重要,研究对话翻译也显得十分必要。质量上乘的对话翻译有助于展现源语言的美感,并激发国外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兴趣。《蛙》中包含许多精彩的人物对话,研究其翻译将有助于丰富文学作品的对话翻译研究。

  三、《蛙》人物对话翻译的“三维”转换

  (一)语言维

  语言维度下的转换主要集中于词汇、句法结构等语言形式的“适应”与“选择”。在小说《蛙》的对话中,出现大量方言词汇以及诸多口语性极强的句子。因此,在此维度下,译者要首先理解源词的含义,考虑中文和西班牙语句法区别,然后进行适应性选择,以避免目标语读者对原文产生误解。

  例1:一会儿工夫,姐姐气喘吁吁地跑回来,一进院就喊:奶奶,俺娘让你快去,俺大奶奶不中了。[5]

  译文:—Abuela—gritónada más entrar en el patio—,mi madre lellama con urgencia,la otra abuela,tu cuñada,se ha quedado en coma.[6]

  “不中了”的“中”字属于中国中部和东北较为普遍的一种方言,在英语中与“ok”对等,在西班牙语意为“de acuerdo”。“不中”表示不同意或不行。然而,加上虚词“了”扩大了它的含义,指的是某事不好的结果或某人的糟糕状态。在这个对话生态中,大奶奶听到姑姑的坏消息后就立马病倒了。在理解方言的词义后,译者采用了创造性对等①的翻译技巧,译为“quedarse en coma(陷入昏迷)”。根据词典解释,coma(昏迷)是指失去意识、感觉和自主运动能力。Coma一词的选择符合姐姐这个没有医学知识的普通人靠肉眼辨别大奶奶身体状况的情景。因此,译者所做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不仅能充分传达源文本的原意,而且还引起了读者对老人结局的兴趣。

  例2:父亲兴奋地说:好,是头小母牛!

  姑姑气哄哄地说:真是奇怪,女人生了女孩,男人就耷拉脸;牛生了小母牛,男人就咧嘴乐![5]

  译文:—Estupendo,una ternera—dijomi padre.

  —¡Quéextraño!,cuando una mujer da a luz a una niña los hombres ponen una cara larga,pero cuando es la vaca la que pare una ternera entonces síque ponen buena cara—clamómi tía.[6]

  从对话内容上看,父亲为一头小母牛的出生而欢欣鼓舞,因为他认为小母牛长大后能繁育更多幼崽。姑姑一眼看穿他的想法,批评男人在女人生孩子这件事上重男轻女,并未持牛生小母牛那般的态度。在当时,父权制观念根深蒂固,妇女地位低微,在这种社会结构下,人们认为只有生下男孩才意味着家庭的延续,而生下女孩则意味着家庭不幸、后继无人。在掌握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性别偏见情况后,译者添加了转折连接词“pero(但是)”,显露出男人在女人诞下女儿和母牛产下小母牛两个事情上的区别对待,揭示出当时社会重男轻女的现象。此外,译者还添加“cuando(当...时候)”来补全时间关系。同时,将“耷拉脸”和“咧嘴乐”翻译为“ponen una cara larga”和“ponen buena cara”,保留了句子的对比工整。总之,译者做出的这些适应性选择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本的风格,实现了语言维句法层面的转换。

  (二)文化维

  在《蛙》中,人物角色在对话交谈时使用了大量熟语②。这些熟语极具口语化风格,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反映出汉文化特色。因此,译者要充分考虑中外文化的差异性,做出的选择要适应译入语文化,同时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特点。

  例3:这又是你犯糊涂了,姑姑道,他爱小狮子,那是他剃头挑子一头热,小狮子并没说要跟他好。小狮子嫁给你,那叫作“良禽择木而栖”。[5]

  译文:ℴ¡Quéestupideces dices!—exclamómi tía—.Wang Gan amaba a Leoncita pero ella no estabainteresada enél.Leoncita se casarácontigo,lo que significaráque un lindo pájaro haelegido suárbol.[6]

  熟语“剃头挑子一头热”用来比喻在一件事情上只有一方愿意。例如在感情上,男女其中一方表现出极大热情,而另一方表示冷淡。在这个对话生态中,王肝自第一眼见到小狮子就爱慕她,但小狮子无动于衷。因此,在理解这个熟语具体语义和对话生态后,译者采用了调节③的翻译技巧,将熟语译为“ella no estabainteresada enél(小狮子对他不感兴趣)”,直截了当地说明了王肝向小狮子求爱失败的原因。这种归化翻译策略的适应性选择使对话译文朴素易懂,避免了读者对“剃头挑子”产生不解。

  “良禽择木而栖”原指禽鸟要选择坚固的树作为栖息之所,比喻优秀的人才要选择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好领导,或是指女子应该选择嫁给好男人。在这个例子中,姑姑想表达的意思符合第二种解释,因为姑姑希望小狮子能嫁给主人公“我”。虽然译者对这句话进行了直译,但读者并不会对译文产生误解,相反还能明白其中巧妙的暗喻。很明显,其中的“良禽”指的是小狮子,“木”指主人公“我”。此外,译者还省略了“栖(posar)”这个动词,以保持“Leoncita se casarácontigo(小狮子嫁给你)”和“un lindopájaro haelegido suárbol(良禽择木)”这两个句子在结构上的类比。从上述情况来看,译者所做出的适应性选择能很好地平衡翻译的整体生态环境。

  (三)交际维

  翻译是连接两种语言的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交际意图的传递。在交际维下,译者应努力使原文本中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得到充分体现,从而保证目标语言读者的可接受性[3]。因此,译者需对原文形式进行合理调整,以准确传达源文本意义。

  例4我小侄子象群抓紧时间问:姑奶奶,你能不能讲讲那个飞行员的事?没准儿哪天我心血来潮飞到台湾去看看他呢!胡说!我大哥道。[5]

  译文:—Abuela,¿me puedes contar un poco la historia del piloto?A lo mejor,algún día me convierto en un ser tan apasionado comoél y voy a Taiwán a visitarle.

  —¡Cállate!—dijomi hermano.[6]

  例5王肝严肃地说:小跑,你姑姑要嫁给县委书记做填房夫人了!

  胡说!我说。[5]

  译文:—Xiao Pao,¡tu tía se va a casar con el Secretario General del distrito y va a ser su segunda esposa!

  —¡No puede ser!—dije yo.[6]

  例4中,侄子象群想询问姑姑与前男友飞行员之间的故事,但哥嫂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不妥,原因在于飞行员背叛了共产党投奔敌方,姑姑还因此受到了诸多非议和苦楚。结合上下文,这个“胡说”就有了具体的实用意义,即大哥带着生气语气,想通过“胡说”阻止象群继续往下说,以防止触碰姑姑的伤心之处。为了让外国读者掌握人物心里的真正意图,译者将“胡说”转换为西班牙语命令式的表达“¡Cállate!(闭嘴)”。通过这种方式,译者有效地传达了原文信息。

  例5的对话发生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在小说前期,村民们将姑姑视为传奇人物。那时,处于桃李年华的姑姑拥有精湛的医术、优良的家庭背景、美丽的外表和坚强独立的性格。因此,当王肝不着调地说姑姑要嫁给县委书记做填房夫人时,主人公“我”自然不可能相信这种说法。考虑到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译者适应性地将“胡说”译为“¡No puede ser!(不可能!)”,准确传达出主人公的真实意思和坚决否定的语气,有助于读者通过其他人物的看法很好地掌握姑姑前期美好形象。

  四、结语

  在文化“走出去”大背景下,文学作品的输出成为增强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中小说的翻译与传播更是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良好渠道。作为小说的主要灵魂,人物对话的翻译处理则需要译者特别关注。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看,译者成功维持了小说《蛙》中人物对话的原文生态环境与译文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在“三维”下做出的一系列适应性转换使得读者能充分了解对话中人物的心理状态,以及小说人物鲜明的艺术形象。同时,由于译者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译文总体享有较高的多维转换程度,即意思准确、通顺流畅、逻辑清晰,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希望本文能够为莫言作品和其他优秀文学作品的西译提供参考,也能够丰富和发展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应用。

  注释:

  ①创造性对等:指使用目标语言中的等同术语或类似表达方式。

  ②指汉语中常用的固定搭配,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

  ③调节:指使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中不同的短语来表达相同的想法。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29(06):11-15+92.

  [2]Hu,G.S.(2003).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pp:283–291.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02):5-9+95.

  [5]莫言.蛙[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0.

  [6]Mo,Y.(2011).Rana.Traducida por Li Yifan.Madrid:Kailas Editorial.